原标题:【萨沙讲史堂第七百四十七期】真实的三国博望坡之战是怎么样的?根本不是诸葛亮指挥的(历史系列第307讲)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黄昏看三国0019. 真实的博望坡之战,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火烧博望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以后所指挥的第一场经典战役,也是其成名之战。
在此战中,诸葛亮仅凭刘备手中的几千精兵,巧设埋伏,借地形火势,将夏侯惇李典之辈烧得屁滚尿流,十万来犯的曹军也损失大半。
原本不太服气的关羽、张飞等人,在经过此战过后也对诸葛亮愈加敬重,从此将相和解,拉开了刘备集团的崭新篇章……
当然,演义只是小说,上面的内容不可能太较真。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的作战条件下,几千人打败十万人是几乎不可能的。
更何况,诸葛亮是个牛逼的政治家、战略家,却不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所擅长的更多是聚兵练兵,而不是战场用兵。
再说了,按照历史时间表,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那个时候刘备才刚刚依附到刘表地盘上不久。
而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发生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其间有整整五年的时间差。
所以说,历史上真正的博望坡之战其实与诸葛亮的没有任何关系,即便是当时他已经和刘备会过面,也顶多只是朋友之交,基本上不可能参与战役指挥。
事实上,博望坡战役完全是由刘备负责策划和指挥的,而且战役的规模并不大,过程也没有那么精彩。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上对博望坡之战的记载: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虽然只有简单的两段记叙,却正好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下了这场博望坡之战。
与《三国演义》中的剧情刚好相反,并非是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博望坡阻击,而是刘备在刘表的授意下,趁曹操北征袁尚的机会,进军北伐,一路还打到了离许昌很近的叶城。
感到大本营受到威胁的曹操赶紧调兵遣将,抽出部分兵力南下,由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率领,与刘备军大战。最终,双方在博望坡这个地方对峙下来,都无法再进一步,此时刘备派少数老弱残兵出战并故意败退,尔后又烧毁自军营寨,制造种种迹象来迷惑敌人。
果然,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重兵追击,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被刘备的伏兵突然杀出截住,损失惨重。正在危难时刻,之前已经判断出刘备诱敌之计的李典率后军人马赶来接应,而刘备见敌人救兵及时赶到,也撤围而去……
之后,刘备选择了退兵,夏侯惇李典等人不敢偏师深入,也并未追击,于是这场北伐也就这么结束了,所谓的博望坡之战,只不过是这次北伐的最后一场战斗而已……
刘备为什么要发动这场北伐,他的战役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博望坡之战过后又匆匆选择了退兵?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内幕,我们需要剥茧抽丝,来好好分析一下。
《三国志》上记录得很明确,“刘表使刘备北侵”,“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这个“使”字已经表明了,发动这场北伐的其实是荆州之主刘表,刘备只是他任命的战役指挥官而已。
那么,刘表为何又要北伐?
是想消灭曹操,匡扶汉室?
估计刘表肯定会打着这样的旗号出兵,但实际原因却绝不会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刘表虽然坐镇荆州20年,却没有兵权。荆州军队的实际掌控者是蔡瑁张允,他们都是当地大家族的代表。
当初刘表刚来到荆州的时候,奉行的策略是先拉拢这些大家族,靠他们的支持来肃清内外问题,逐渐整顿好荆州的政务。
直到现在,刘表在荆州的地位坚如磐石,也是拜这些大家族的支持。
所以,刘表不可能从他们的手中强行收取兵权,得罪他们就等同于挖自己的根基,把自己搞垮。
然而刘备的到来,无疑是给了刘表一个获得兵权的绝佳借口,因为刘备是天子所拜的皇叔,又带来了所谓的“衣带诏”,号称是皇帝征召天下诸侯去除掉曹操这个奸贼。
而且现在曹操远征袁尚,许昌正好空虚,正是出兵讨伐的绝好机会。于是,刘表任命刘备为先锋率军北伐,他的计划是,刘备顺利进军,威逼许昌,只要是战局顺利,自己就有充分的理由率荆州军的主力北上,打出威望,扩大地盘,到时候军队的控制权唾手可得,原本掌控军队的大家族也无话可说……
刘表这一招就类似于之后诸葛亮在独揽蜀国朝政过后,连年发动北伐一样,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战争来牢牢把控军队,用以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已。
除此之外,刘表对刘备也有些不放心,担心这个家伙在荆州日益坐大,到时候反而抢了自己的风头。
事实上,刘备一到荆州就像以前在徐州一样,不遗余力大肆宣传,以仁义道德的名义四处忽悠人,很多荆州本土名士慢慢在向他靠拢(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所以,刘表也想趁这次出征的机会,把刘备调离荆州一段时间,令其忙于征战而无隙去挖自己的墙角,顺便还可以借战争来削弱刘备的军事实力,一举两得。
至于刘备呢?难到他就看不出刘表派他出征的真实意图?会心甘情愿地被刘表当枪使,拿自己的本钱去帮刘表扩大地盘和争夺兵权?
刘备当然不会那么傻,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
其一,刘备之前和袁绍定下过南北夹击曹操的计划,现在袁绍虽不在了,但他的儿子袁尚等人还在继续与曹操作战。这个时候出兵从南面包夹曹操,等于是给袁尚解压,也算是兑现了之前对袁绍的承诺。这样一来,显得刘备说到做到言出必行,在名声上很有好处。
其二,刘备手下人马,本身有一部分就是袁绍派给他的,这些人对他谈不上忠心,而且又是北方人,时间长了难免思乡心切,成为自己麾下的不稳定因素。那该怎么办呢?难不成将他们就地遣散?干脆还不如拉这些人出去打一仗,拼光在战场上,也算是人尽其用。反正荆州本地不缺兵源,等取胜过后有了名声,再回到新野招募本地兵也不迟。
其三,打这样一场仗能赢得声望,这对于刘备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新到荆州不久,刘备需要声望,也需要和曹操大军明刀明枪干一场,来表明自己的勇气和立场,来赢得荆州百姓的信任。顺便,这样也可以震慑远在江东的孙权,今后在合作共同抵御曹操南下的时候,可以增加在谈判桌上和孙权叫价的筹码。
于是,刘备欣然接受刘表的委派,率军开始了北伐,不过他并没有按照刘表的剧本来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将剧本修修改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剧情:一开始刘备进军顺利,打到了许昌附近;接着遇到了曹军部分主力回援,陷入了对峙;再接着刘备主动后撤,巧施伏兵之计,夏侯惇中伏……
就此,刘备的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一来兑现了之前对袁绍关于“夹击”的承诺,二来拼光了麾下原属袁绍的士兵,三来借助这场胜利在荆州人面前获取了声望,四来赢得了和孙权谈判的底气……既然目的达到了,那赶紧见好就收,不然等曹军主力回援的话,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于是刘备在小胜过后,就借口兵力不足和敌人强大等原因,不等刘表的下一步命令,就匆匆退兵回到了新野……
结果,这次北伐就这么结束了,老奸巨猾的刘备利用这场规模并不大的军事行动,以微不足道的代价,获取了自己想获取的最大利益,精明如刘表都被他给生生摆了一道。而刘表原本自以为完美的北伐计划,削弱刘备,扩大地盘,拿到兵权,结果非但目的一个都没达成,反而还成全了刘备的威望。
这一下,刘备成为了荆州人民心中的英雄,荆州的保护神,敢和曹操虎狼之师较量的战神……这威望简直都可以和刘表分庭抗礼了。而怒火中烧的刘表还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北伐的计划是他发起的,否定刘备就是否定他自己,加罪刘备等于是在加害功臣。更何况,刘备这个外来户本身也是刘表用来制衡荆州本地军事集团的重要筹码,这个时候,他也不敢去动刘备……
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大致经过就是这样,这只是刘表和刘备北伐中原行动中的一场战役,和诸葛亮无关。
这更不是一次几千人大败十万人的战争奇迹,不过是一场几千人对几千人的局部战斗,而且政治意义远大于其军事意义。认清了刘备真面目的刘表从此又多长了个心眼。
之后曹操远征柳城之际,无论刘备怎样劝出兵,刘表都不允许,彻底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最后机会。而曹操也因此暂时放弃了攻取荆州的想法,而是先尽力安顿北方,给了刘备以喘息之机。
直到几年后刘表病死,荆州本土家族主动投降的机会,才率兵南下,并将刘备赶到江夏一代,和江东孙权合作,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赤壁之战。
PS:博望坡之战经过《三国演义》包装过后,又被其他小说,剧本,影视,动漫等各方面渲染,现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表现刘备正义性和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的舞台。
就连脍炙人口的街机游戏《吞食天地之三国志》中,前两关也是博望坡之战,五虎上将痛斩BOSS李典夏侯惇……其实,这些也说不上是歪曲历史事实,因为艺术加工本来就有虚构的成分,可以理解。只是个人觉得,在艺术加工的渲染背后去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也是完全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