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刊文:如何增强会议活动的仪式感

微信公号“秘书工作” 图

仪式对于会议活动具有特殊意义。站在会议活动组织者的角度,仪式可理解为会议活动中为增强参与者的使命感,通过确保程序的严肃性,引起参与者对会议活动主题的重视、认同、共鸣等心理活动,从而特别设计的系列行为。这些行为给人们留下的整体印象就是会议活动的仪式感。

如同“催化剂”和“扩音器”,让会议活动有更好的参与感

有利于让参与者对会议活动内容更加重视。一个具有较强仪式感的会议活动,能让参与者更专心致志,也就是更加用心、用情参与。

有利于增强参与者的集体意识和身份意识。仪式感会不断提醒参与者:集体总是比它的任何单个成员重要。由此会使参与者产生主动融入集体的愿望,并且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有利于塑造团结一心、治理有效的集体形象。信息时代会议活动的仪式感不只是亲临现场才能感觉到,还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扩散开去,这也有利于扩大会议活动的影响范围。

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让会议活动更具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仪式感。比如,春节拜年、清明扫墓、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都极具仪式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视发挥仪式感的作用。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举行国庆阅兵等国家大典。再如,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温入党誓词等。

增强会议活动的仪式感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比如,隆重举行烈士纪念日活动,共同缅怀先烈等。这些具有强烈仪式感的时刻,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来源于细节和严谨,让会议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环境布置营造仪式感。主要包括建筑、现场布局、着装、音乐等。会场建筑从宏观上决定了会议活动的总体氛围,因此选择合适的场所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会议活动的内容越重要、越严肃,越应选择正式、庄重的场所。比如,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在充满娱乐气息的度假山庄举办显然不合适。

现场布局也能让人感到强烈的仪式感。比如,有的会议会场悬挂党徽,桌椅整齐有序,这样的布局会时刻提醒参会者不忘肩负的重任。会议着装的统一与否可以影响仪式感的强弱。一般来说,越是统一的、正式的、特有的服装,越能增强仪式感。此外,音乐对环境氛围的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会议入场时奏《欢迎进行曲》,阅兵式开始时奏《检阅进行曲》,等等。气味、光线等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流程设计产生仪式感。仪式是行动中的信仰,仪式带有表演的属性。会议活动的仪式感也需要从一系列连续的动作中产生、获得。

比如,党委全会递补委员这一程序,开始时待递补的候补委员是坐在候补委员席,当表决通过后,若主持人只宣布结果,没有其他安排,则缺少了一点仪式感;若宣布结果后,由工作人员把新委员从候补委员席引导到委员席就座,然后鼓掌表示祝贺,这样仪式感就大大增强了。当然,流程设计要简洁、自然、顺畅、美观。

筹备严谨体现仪式感。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能给人较强的仪式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期固定,能让人提早开始计划、期待。一个会议活动的筹备如果能做到严谨细致,则在开始前即能让参与者体验到仪式感。这样,会议活动举行的日期应提前确定,越早越有利于增强仪式感。同时,简明独特的邀请函、入场券,整齐摆放的桌签等细节,都有利于增强仪式感,因为这体现出了尊重、秩序,体现出了“礼”。

纪律严明增强仪式感。一般来说,越是有仪式感的地方秩序越井然,越是有仪式感的群体纪律越严明。相反,一个交头接耳、随意走动甚至迟到早退的会议活动,既无秩序纪律,更无仪式感可言。

存在合理的边界和尺度,让会议活动的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

把握好会议活动的特性。同生活中的仪式相比,会议活动的仪式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把握好会议活动内容和仪式感的关系。会议活动的内容是第一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仪式感宜强则强、宜弱则弱。比如,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升国旗仪式,仪式感就应该是强的;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等,仪式感就可以弱一些。

把握好合理时间间隔和强度。仪式感是一种心理活动,如果过于频繁、强烈,会出现“审美疲劳”。因此,仪式感较强的会议活动不宜太密集。

(原标题为《增强会议活动的仪式感,怎么看,怎么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