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接上期(第1470篇)
流干法国人的血:杀戮场行动
1915年12月上旬,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向德皇威廉二世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针对协约国势力的战略应对方案。法金汉中将认为当前法国近乎精疲力尽,俄国进攻力量也遭到严重摧毁,而协约国之所以能继续坚持全靠英国回血,德国最致命的敌人是海峡对岸的英国。法金汉写道:“我们的敌国拥有人力物力方面的优势,其扩张资源的速度远快于我国。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终有一天双方实力的平衡将被打破,德国将丧失一切胜利的希望。”(这里的敌国指的就是英国)

图1:埃里希.冯.法金汉
图2:威廉二世
法金汉认为德国当前的重点应该是想办法让英国退出战争,但德国没有能力对英国本土造成毁灭性打击,在西欧地区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对英国军队实施重击,不过法金汉随后指出,英国本土军队在西线只具备次要意义,英国真正的武器是他们支持的法国、意大利和俄国军队,只要对这几个势力造成重创,就可以摧毁英国在西欧的企图。
法金汉中将接着分析到,意大利军队作战能力非常低下,只需要给奥匈盟友提供支持就足够应对过来,而俄国军队在1915年的马肯森攻势中遭遇了严重打击,实力大不如前,而且其国内政治危如累卵,一定时间内不足为惧,所以德国的做法应该是给法国军队狠狠捅上一刀,让这个“英国手中最好的一柄剑”彻底脱落。法金汉论述道:“法国的军事力量已接近其承受能力的极限——尽管其表现出的牺牲精神令人钦佩。若能明确向法国人民证明其在军事上已无胜利希望,则必将突破其心理防线,从而剥夺英国最有力的作战力量。”(Frankreich [ist] in seinen Leistungen bis nahe an die Grenze des noch Erträglichen gelangt – übrigens in bewundernswerter Aufopferung. Gelingt es, seinem Volk klar vor Augen zu führen, dass es militärisch nichts mehr zu hoffen hat, dann wird die Grenze überschritten, England sein bestes Schwert aus der Hand geschlagen werden)
法金汉认为,德军当前没有足够的兵力对敌人实施大规模的突破,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对法国来说至关重要的目标动手,这个目标应该迫使法国军方不断投入有生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的进行防御,即使法军成功守住这里,他们的兵力也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德军能够顺势拿下这里,也可以对法国民众的士气造成根本性破坏,而且德军也不需要为这种较小的目标投入太多的兵力。如果计划能够成功,法国将失去战争主动权,而英国也会失去一个至关重要的盟友。
法金汉中将最终选择的目标是凡尔登(Verdun),这座31.03平方公里的小城市是法国默兹省的副省会,在公元843年于此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宣告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奠定了现代法国的政治雏形,可以说政治意义相当大,更重要的是凡尔登是法国首都巴黎东部的天然屏障和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巴黎钥匙”之称,一旦失守,德军便可以对巴黎构成直接威胁,所以开战后法军势必会不惜人力的保住这里,而法金汉就可以在这里屠杀他们的有生力量。
图3、4、5:满目疮痍的凡尔登城
1915年圣诞节前夜,德军正式敲定了针对凡尔登的“杀戮场”行动,由威廉皇储指挥的第5集团军实施,因为该集团军在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后就对凡尔登构成了三面威胁。德军计划首先由第5集团军从默兹河右岸以9个师兵力发起突击。法金汉中将排除了同时进攻默兹河两岸的方案,其决策依据是:若双线进攻,部队将正面冲击坚固设防的阵地,一旦此处进攻失利,右岸战线将因兵力不足而面临永久性暴露的风险。为改善右岸战局,决策层决定暂缓左岸进攻,待右岸攻势见效后再行推进。法金汉预估初期将取得重大胜利,届时法军势必调遣左岸最近部队进行阻击。这种错时进攻的部署具有战略优势:若敌军在其他战线发动解围攻势,原定用于默兹河左岸作战的部队可随时投入支援。
图6:德国第5集团军总司令威廉皇储
提出发动两岸进攻的是威廉皇储和德国第5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冯·克诺贝尔斯多夫中将(Schmidt von Knobelsdorf),但法金汉中将表示抽不出足够的部队,反复强调德国可用的预备队中至少三分之一必须留出来对付协约国在战线其他部分肯定会发动的反攻。1916年1月7日,在佛兰德斯地区与英国人打擂台的德国6集团军的参谋长赫尔曼.冯·库尔中将(Hermann von Kuhl)将军奉召前往柏林,获知德军即将在凡尔登发动进攻。法金汉中将提醒他英军肯定会很快在阿拉斯以北地区发动针锋相对的反攻,德军在击败英军的反攻后,预计要到2月中旬才能够空出8个师对英军进行反攻,因此要求他做好对英国人的防范工作。
图7: 施密特·冯·克诺贝尔斯多夫中将
图8:赫尔曼.冯.库尔中将
敲开凡尔登的重锤:战役前夕德军炮兵的准备工作
从1874年起,为了防备德国人卷土重来,法国陆军围绕凡尔登修建了由40座要塞堡垒(Fort)和20个防御工事组成的环形防御带。法军前沿防线自布拉班特起,贯穿康塞努瓦森林西南角,经科尔森林、奥蒙森林、维尔及埃尔布瓦森林延伸。第二道防线距前沿约3公里,自萨莫尼厄经344高地穿越绍姆森林,沿科里埃森林东侧向南延伸至贝宗沃村。第三道防线横跨塔卢山丘、普瓦夫尔山丘、卢沃蒙村及378高地。以杜奥蒙要塞为核心的主防御阵地距378高地仅2公里。主防线后方则是包括贝尔维尔、圣米歇尔、苏维尔和塔万等要塞的内层防御体系。
经历了1915年的马肯森攻势后,法金汉中将深知想要破开这种密不透风的要塞区只能依靠大量火炮的密集火力。德国第5集团军在沃埃夫尔(Woëvre)及其周围区域铺设了10条铁路线和超过20座火车站,附近数十座村庄实施人员撤离,建筑物或被征用或被拆除,以便为近14万大军筹备营房及其他军事设施。
图9:德军在沃埃夫尔大力建造营房
为了在默兹河右岸取得足够的突破力量,德国陆军统帅部从巴尔干和俄国前线也调集了诸多炮兵编入第5集团军麾下,使得其火炮数量达到了可怕的1612门,其中三分之一是7.7厘米野战炮和10.5厘米轻型榴弹炮,其余的都是大口径身管重炮和大口径堑壕迫击炮。
这1612门火炮中有整整1220门全部投入到了13公里宽度的主攻地段,有6个步兵师在此待命,而炮弹储备量高达250万枚,其火力之可怕超越了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这些火炮包括306门野战炮、244门轻型榴弹炮和654门重型火炮,而重型火炮中除了15厘米和21厘米重型榴弹炮,还包括30.5厘米与42厘米攻城炮,以及38厘米海军加农炮。相比之下,凡尔登法国守军在得到支援的情况下也只有388门野战炮和244门重型火炮,而且这些重炮很多都只是155毫米榴弹炮,威力明显不如德国的21厘米榴弹炮,而且德国第5集团军的步兵军还配备了射程可达18.7公里的15厘米轮架式加农炮用于反炮兵。
图10:FK.96n/A野战炮在凡尔登攻势中依然是主力武器之一
图11:大贝尔塔重型攻城榴弹炮
严谨的法金汉中将还亲手操持了行动的保密工作。德国陆军统帅部炮兵主任马克斯.鲍尔上校知道开战前最后一刻才看到炮兵火力计划,也因此无法对其做出改变,第5集团军之外的德军部队不得派出联络官,直到行动前夕他们才知道要在凡尔登发动攻势。第5集团军总司令威廉皇储还大张旗鼓的访问南面的盖德集团军级集群(Armeegruppe,为特定任务组建的集团军规模的临时战斗群),该集群奉命实施针对贝尔福的黑森林行动,然而其总指挥都不知道这不过是为了吸引法军部队的牵制性攻击。德军该通过其他地段明目张胆的炮兵部署和间谍渗透误导法军认为德军真正目标是香槟地区,而法军总司令霞飞也是真上当了。
德国著名画家,“表现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弗兰茨·马克(Franz Marc)和其他很多艺术家一起为第5集团军的火炮涂抹迷彩并制造伪装网和遮盖帆布。这些伪装网和帆布被张挂在没有树林掩蔽的公路路段上,远看上去像晾晒的渔网。德军工兵精心设计了1220门火炮的阵地的构筑顺序,先由炮组侦察地形,然后在夜间挖掘炮位,挖掘工作完成后立即加以伪装,然后把炮弹运上炮位,一切就绪后,才轮到容易暴露的火炮本身进入炮位。总攻之前,德军在遇到法军炮兵骚扰必须还击的时候,只允许那些已经在这个地区驻守了很长时间的炮组和法军对射,因为这些炮组的位置应该早已被法军发现了,而其他炮兵连必须严格遵守静默命令,绝对不能开火。
图12:弗兰茨.马克
图13、14、15:弗兰兹.马克的部分作品
凡尔登的法国守军确实被这些手段欺骗了,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火炮完全处于劣势,战前他们也只观察到了70个德军炮兵阵地,更要命的是他们没有察觉到德军出动了42厘米攻城炮和38厘米加农炮,这些巨兽将对法军要塞构成致命的威胁。
为了更强的破坏力:凡尔登德军步兵师的火力编制
基于1915年的经验和组建新单位的需要,德国第5集团军麾下步兵师的炮兵配置与1914年德军相比有了明显变化。在1914年,德国步兵师拥有1个野战炮兵旅(Feldartillerie-Brigaden),麾下为2个炮兵团,编为4个营(共12连),其中9个连装备7.7厘米野战炮(共54门),另外3个连装备10.5厘米轻型榴弹炮(共12门),总计66门火炮。而参与凡尔登攻势的第5集团军步兵师取消了炮兵旅编制,只配备1个野战炮兵团(Feldartillerie-Regimenter),该团下辖3个营,共计9个连,其中6个连配备7.7厘米野战炮(共24门),其余3个连配备10.5厘米榴弹炮(共12门),合计36门火炮。到了1917年,所有德军步兵师都只配备一个野战炮兵团,炮兵旅正式成为过去式。
此外,凡尔登德军步兵师还会得到一个额外的混成炮兵营的加强,该营下辖1个野战炮连和1个榴弹炮连,装备有6门7.7厘米野战炮、4门10.5厘米轻型榴弹炮和2门15厘米重型榴弹炮。还有的步兵师没有这种配置,而是一个单独的重型榴弹炮连,配备4门15厘米榴弹炮。事实上,上述两种编制在1915年就开始推广德军步兵师,而作者以前一直认为德军直到1917年才开始将重型榴弹炮下放到师级单位。
图16、17:LFH.98/09轻型榴弹炮虽然口径比不上那些重炮,但作为从1914年就随德军征战的师属火炮,其威力足够对步兵堑壕和一定规模的工事造成严重破坏
从这可以看出,凡尔登德军步兵师的身管火炮数量与1914年相比有所减少,从66门下降到了40-48门,但破坏力却有了明显加强,因为大口径火炮数量变大了。在1914年,德军步兵师也就12门10.5厘米榴弹炮,而凡尔登步兵师却可以装备16门10.5厘米榴弹炮和2门15厘米榴弹炮,或是12门10.5厘米榴弹炮和4门15厘米榴弹炮。
德军的步兵编制也发生了变化。1914年战争爆发时,德国步兵师拥有2个步兵旅,共计4个团,每团下辖3个营(共12个营),每营下辖4个连,一共是48个步兵连。相比之下,凡尔登德军步兵师继承了1915年出现的三角制,只保留1个步兵旅,该旅下辖3个团,每团拥有2个营(共6个营),每营下辖3个连,也就是一共18个步兵连,数量明显下降。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节省人力组建新单位,一方面是火力变强使得步枪手数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多。
除了大口径火炮变多,德军其他重火力也有了强化。在1914年,德军火炮只有师属炮兵旅才有,其他单位一空二白,而凡尔登步兵师延续了1915年秋季的变化,拥有一个直属的堑壕迫击炮连,装备6门7.58厘米轻型迫击炮、4门17厘米中型迫击炮和2门25厘米重型迫击炮。17厘米中型迫击炮射程768米,发射的高爆弹重达54千克,装填有17千克炸药,甚至强于21厘米榴弹炮,而25厘米重型迫击炮使用的97千克炮弹可容纳47千克炸药,威力相当于250枚7.7厘米高爆弹,而且这款迫击炮弹可以贯穿9米厚度的土层。25厘米迫击炮战斗全重也就660千克,比FK.96n/A野战炮还要轻360千克,但其破坏力堪比攻城炮。
图18、19:17厘米中型迫击炮
图20、21:25厘米重型迫击炮
除了这些之外,凡尔登德军步兵师的重火力开始向营级单位下放。1914年战争爆发时,德军步兵师只有24挺MG-08重机枪,分成4个机枪连,每个步兵团拥有1个,而凡尔登步兵师6个步兵营都拥有1个机枪连,合计36挺MG-08重机枪,若是加强师属机枪营,就是54挺MG-08。另外,德军步兵营还拥有1个堑壕迫击炮排和1个榴弹发射器排,拥有4门7.58厘米轻型迫击炮和4具1916型榴弹发射器(Granatenwerfer 16,也称掷雷器)。1916型榴弹发射器就是战地1玩家熟悉的支援兵迫击炮,是一种插口式发射装置,最大射程可达460米,能够发射1.9千克高爆榴弹和2千克破片榴弹,最大仰角可达85度,能够和迫击炮一样直接轰到堑壕里面。这玩意最大意义就是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它能够以10度仰角进行相对平直的射击,也可以85度仰角攻击堑壕,能够威胁到30-300米范围的敌军步兵,杀伤力和射程强于木柄手榴弹,而机动性强于迫击炮。
图22、23:德军的7.58厘米轻型迫击炮的弹丸装药量可达560克,而且炮管可以放平
8小时的狂欢:第5集团军的炮击计划
与英法两国不同的是,德军炮兵追求的不在于大量破坏,而在于炮击对敌人造成的心理伤害。1914年8月-9月,德国陆军为了摧毁比利时和法国边境的堡垒投入了28厘米、30.5厘米和42厘米攻城炮,然而德军意外的发现,与战前预期不符的是,促使敌方堡垒投降的关键并非重炮造成的物理摧毁,而是其心理震慑效应。列日、那慕尔、安特卫普和莫伯日等比利时要塞均是在被德军重炮短暂密集轰击后,由规模显得逊色的的进攻部队攻克(事实上,列日战役中德军步兵甚至未待重炮准备就发起突击)。除少数特例外,这些要塞的防御体系大体完好,但守军士气在德军重炮火力压制下彻底崩溃,最终导致投降。
西线野战工事的作战经验使德军炮兵指挥官日益确信:炮兵准备的关键不在于轰击持续时间或造成的破坏程度,而在于预备炮火的强度与密度。德国陆军统帅部重炮总监路德维希·冯.劳特少将(Ludwig Von Lauter)在1914年12月就明确指出:“长达数日的精密炮击虽能造成敌军重大伤亡,却不足以在进攻前瓦解其战斗力。持续一至两小时的密集重炮轰击,凭借其精神与物理双重效应,能更有效地实现此目标”。
图24:路德维西.冯.劳特少将
为此,第5集团军选择了短暂却极具强度的预备炮击。在13公里的主攻地段,德军部署了1220门火炮,平均每公里有93门之多,而这其中有654门都是重型火炮,意味着每公里至少有50门。德军重型火炮的数量中坚是sFH.13重型榴弹炮(15cm schwere Feldhaubitze 13),其在战役白热期部署了500门之多,该炮名称表明其口径为15厘米,但实际口径是149.7毫米,其高爆弹可在寻常地面上炸出一个深度1.5米、直径3米的坑,而且它的射速在一战重型火炮中也比较快,为3发/分钟。第5集团军计划在13公里宽的战线上进行8小时预备炮击,预计发射约150万枚炮弹。正如德国上尉科尔特·冯·布兰迪斯所言(Cordt von Brandis):“步兵预期能依托德军重炮轰击的威势,以阅兵式步伐攻入凡尔登”。后来在1918年4月9日,利斯河一带的葡萄牙守军也体验到了类似的灾难,当天德国第4、6集团军出动2250门火炮在4.5小时内发射了140万枚炮弹。
图25:科尔特.冯.布劳迪斯上尉
第5集团军认为,即使预见到重炮的心理威慑效应,德军仍预计将遭遇顽强抵抗,故告诫进攻部队需保持攻势动能直至夺取东岸高地(也就是默兹河右岸)。相较于法金汉,他们对默兹河西岸(左岸)法军炮兵构成的威胁也有更清醒认知:当部队向东岸高地推进时,侧翼将暴露于西岸法军炮火之下。法金汉认为德军炮兵能压制此威胁,但第五集团军持保留态度,主张初期即应实施两岸同步进攻。
最终法金汉的有限进攻战略占据上风,战役初期仅局限于默兹河东岸。一旦控制这些制高点,法金汉期望第5集团军运用炮兵力量粉碎法军反攻,并使其承受无法接受的伤亡代价。事实上,若法军在凡尔登发动反扑,法金汉整体战略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第5集团军能否夺取并扼守重要高地。若未能实现此目标,战局恐将演变为消耗战,而这是德军自身难以承受的。
在德国第5集团军炮兵总指挥舍贝尔将军(General Schnabel’s)的火力计划中,21厘米榴弹炮群被赋予双重任务:首先彻底粉碎前线防御体系,随后在突击部队巩固既得阵地时实施拦阻弹幕以封锁敌方反击。15厘米重型榴弹炮与25厘米重型堑壕迫击炮将协同拔除坚固据点,至于15厘米加农炮群则同时执行反炮兵作战与后勤运输阻断任务,确保"无一防线免遭炮击,无一补给线路免受袭扰,令敌军无所遁形"。此外德军还投入了让法军又恨又怕的Kanone.09型13厘米加农炮,这种为反炮兵而生的远程火炮被赋予了一种可怕的任务:狙杀法军防线后方的预备队士兵。这种火炮弹道平直而且初速很快,法军预备队士兵听到炮弹的尖叫声就说明它们已经飞到自己身边了。
图26、27:Morser.10重型榴弹炮
图28:15厘米40倍径野战加农炮
承担反炮兵任务的15厘米加农炮采用区域覆盖射击战术,以饱和火力覆盖整片区域而非精确打击单个目标,并通过空中观察员实时修正弹着点,摒弃传统精密校射方式。此举虽大幅增加弹药消耗量,但借助榴弹炮发射的毒气弹蕴含的窒息性与催泪性毒剂,德军炮兵仍可以成功压制法军炮兵。7.7厘米野战炮负责利用射速优势发射高爆弹和榴霰弹压制法军前沿阵地,释放密集弹幕掩护德军步兵冲过无人区,然后凭借机动性优势跟随突击部队前移,以便重型火炮能重新部署至可覆盖新战线的发射阵地,而此举的另一个目的是让野战炮能够直接炸毁没有被重型火炮干掉的法军火力点。德军在炮兵阵地周边储备了250万枚炮弹,计划在9.5小时完成绝大部分弹药投射,这将创造现代炮兵火力强度的新纪元。
来自9公里外的谋杀:FK.16野战炮的服役
1916年春季,射程更远的新式7.7厘米野战炮,即FK.16野战炮宣告服役并投入了激烈的凡尔登攻势。该炮使用了更强大的35倍径炮管(2.695米)和更坚固的LFH.98/09轻型榴弹炮的炮架,仰角提升到了40度,虽然重量大于FK.96n/A,但射程有了明显进步,远距离打击精度也相当不错。FK.16野战炮服役后虽然有缺陷,但还是获得了德国野战炮兵们的支持。想了解该炮的读者可以阅读作者此前写的文章:《1464. 射程即为真理:一战德国的克虏伯FK.16野战炮》。
图29:FK.16野战炮
FK.16野战炮的构造与FK.96n/A完全不同,零件也无法互换,但炮弹却是通用的。1916年,FK.16野战炮装备了与FK.96n/A一样的K.Gr.16高爆榴弹。这种炮弹初速480米/秒,全重6.25千克,其内部可以装纳整整700克阿马图炸药,足够对敌军前沿阵地造成不小的打击。K.Gr.16高爆弹可使用E.K.Z.16/23碰炸引信,也可以使用Lg.K.Z.m.V.延时引信转化为半穿甲弹。此外,K.Gr.16高爆弹可将装填物换成400克Fp.02炸药+100克混合发烟剂从而转化为K.Gr.16(N)烟雾弹,初速依然为480米/秒,同样采用E.K.Z.16/23碰炸引信。炮弹使用的发烟剂主要是红磷、石蜡和砷,这三种物质受热后皆可产生大量烟雾。
图30:K.Gr.16榴弹
图31:K.Gr.16(N)烟雾弹
还是在1916年,为了追求更大的射程,克虏伯公司推出了新式的L.FK.Gr高爆榴弹,该名称是德语“Lange Feldkanone Granade”的缩写,意思是远射程野战炮榴弹。该型炮弹使用圆头引信时全重7.18千克,使用尖头引信时全重7.35千克,初速465米/秒,不含引信高度为313毫米,其中包含底座的26毫米高度,弹身壳体厚度10毫米,底座壳体厚度15毫米。
L.FK.Gr高爆弹的杀伤力比K.Gr.16更强,它可以装填930克阿马图炸药,其爆炸威力相当于1.172千克,可以直接灭了小型建筑,此外也可以选择700克苦味酸炸药或是820克阿马图+75克苦味酸组成的混合炸药。该炮弹可以配备H.Z.05 Gr定时/碰炸双用引信或H.Z 16碰炸引信。这款炮弹由FK.16野战炮发射时可达9.1公里的射程,而法国的1897型野战炮的射程才8.5公里,至于德军自己的sFH.13重型榴弹炮都不过是8.9公里。因此FK.16野战炮能够进行反炮兵作战。
图32、33:L.FK.Gr高爆弹
FK.16野战炮编组为第5集团军步兵师麾下的野战炮兵团的连队,每连装备4门,连队包括1名连长、5名下级军官、21名士官、64名炮手、45名驭手和4辆弹药车,而FK.96n/A连队也是这种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