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股市全局观,你还在炒股票吗?可以进来看看

巴菲特1930年的人,今年89岁,自1956年成立巴菲特合伙企业,从事投资管理行业以来,历经63年风雨不倒,投资技能炉火纯青,是个充满智慧的老头。

巴老幽默风趣,阐理晓畅,乐于分享,了解他的人生故事,听听他的股市见解,无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早年的巴菲特,买股票也是一团糟。他当时看好一只股票,不仅把自己的钱全投进去,还把他姐姐的钱也忽悠来买这支股票。熟料,自买入后,这只股票就跌跌不休,看着不断下跌的行情,巴菲特的姐姐不停地来追问巴菲特这只股票到底怎么了,搞得巴菲特每天都紧张兮兮,情绪跟随着股价起起落落,那段日子备受煎熬。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身边没有人能回答,那就只能去看书,从书里找答案呗。

巴菲特把图书馆里所有能够找到的关于技术分析的书都看了一遍(当然,技术分析的集大成之作《股市趋势技术分析》《金融市场技术分析》当时还没有出版,但其他的关于股市的秘籍也够学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头脑进行思考论证,发现这些阐述通过技术分析预测市场来赚钱的理论,没有一个能说服他,看这些书完全是在浪费时间,通过技术分析来赚钱更是徒劳!自此技术分析就被他彻底抛弃了。

好在巴菲特运气不错,这只股票最终又涨回到了成本价,巴菲特赶紧抛售股票变现,给了姐姐一个交代,心理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哪知道这只股票抛售后,很快就翻倍了。眼看着股价一骑绝尘,离他而去,巴菲特惊得目瞪口呆。

巴菲特的这段早期股市投资经历,估计大部分人都深有同感。初学者嘛,自然是被股价牵着鼻子走,结果往往是股票在炒你,而不是你在炒它。

当然,聪明的投资者与愚笨的投资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自我否定,学习进化。

巴菲特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之后,无意中接触到格雷厄姆的投资课程,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唯一正确的股票投资理论,于是开始系统性地学习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理论,他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有时甚至超过授课的格雷厄姆和多德两位教授,其勤奋、聪明、天分之高可见一斑。

巴菲特通常很少公开谈论股票市场的整体状况,但在1999年和2001年,他受邀参加太阳谷峰会,针对当时的美股股票市场,罕见地发表了他的批判性观点。

在这些讲话中,巴菲特系统性地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股票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法超越市场的,他们所能赚到的钱,就是这些企业产生的利润,而考虑到巨额交易费用的存在,股票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获取到的回报肯定少于公司所创造的利润。

为了更形象地阐述这一观点,巴菲特假设美国所有的公司为一个美国家庭所有,他把家庭成员受到诱惑,企图通过频繁交易来赚取比其他家庭成员更多的钱的行为,称为“打败我兄弟”的游戏,这场游戏被券商、投资顾问、基金公司挑起,却导致家庭财富日益流失,进入到这些金融服务公司手中。

据巴菲特估算,美国股票投资者每年支付的交易成本超过1000亿美元(1999年),或者说,市场每年的交易费用大约要占到所有美国上市公司利润的20%(2005年),而这部分收益,股票投资者们本来只需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坐着就能将其收入囊中,例如通过简单地买入标普500指数基金,耐心地持有,就可以实现。

可惜市场上的“聪明人”太多了,大家都想着战胜我们的同事、邻居、相关与不相关的人,就连牛顿这样聪明的人,进入到“南海泡沫”里,也瞬间失去理智了。巴菲特戏谑地宣称,牛顿本来有机会发现牛顿第四大运动定律的:“对于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回报的减少。”

个体的精明,集体的愚蠢,股民群体也无异于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炒股就像打麻将,四个人各自揣着一笔钱上牌桌,时间过去了很久,一毛钱新财富都没有创造,却都幻想着赚到钱,钱从哪里来?还不是要从别人的口袋里掏。短期内看起来似乎有人赚了钱,时间一久,就发现,只是存量的财富在四个人的口袋之间流动而已,麻将馆还在不停抽水,有这点闲工夫,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劳动赚钱来得实在。(当然打麻将休闲娱乐不在讨论范围,毕竟投资是门严肃的生意)。

因此,劝君莫炒股,炒股毁一生!

尽早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以买股票就是买企业部分所有权的视角,通过在长周期中分享优质企业复利成长,创造利润来赚钱,或许是唯一的一条脱离股市苦海的路子。

最后,我们来看看近几年财政部、证券公司从我们这抽的水。

财政部征收的印花税为交易金额的0.1%,单边征收,券商收取的交易佣金,市场平均水平约为成交金额的万3,双边征收,万6是千1印花税的60%,据此粗略推算交易佣金约为576亿元。

我们来算一笔账。

以今年为例,截止到8月底,财政部征收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为960亿元,叠加券商收取的交易佣金为576亿元,两项合计1536亿元。

根据中登公司最新股票开户数据是1.5亿户。

因此,截止到8月底,股民朋友人均承担的交易成本是1536/1.5=1024元,这还只是8月份的数据,全年还有4个月。

这笔费用占你本金的多少比例呢?你觉得这笔费用付得值吗?

欢迎留言讨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