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才敏:描绘“色彩人生”

他一生钟爱于绘画,从孩提时代到如今年过古稀。他偏爱于色彩,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有灰暗有亮丽,但他手中的画笔,始终在纵情的润墨描绘。他更爱寄情于大巴山的山水,不离不弃故土的田园山村,他的多数作品都能透显出大巴山带有温度的泥土芬芳,让人神往。他叫向才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一位一生热爱绘画的艺术家。

儿时习画 父亲支持

向才敏1944年生,但初次见他,完全无法把他与一位古稀老人结合起来,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就像一位熟悉的邻家中年大叔。不过他自说,平时他是一个内向少言的人,这可能跟他一辈子都在绘画有关,多年的沉默独自作画,养成了这个习惯。但与记者聊起了过往,就好像打开了他尘封的记忆,侃侃而谈。

向才敏的祖籍在重庆,父母都是小商贩。在解放前,他们经常穿梭于重庆和达县之间,靠贩卖一些小商品为生。虽说是小商贩,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却从未放松,尤其是父亲,因为他小时候就因为家里穷,想读书而没能读上,这也是父亲一辈子的遗憾。所以,他对向才敏的学习非常看重,管教也特别严厉,也正因为父母的管教有方,向才敏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八岁的时候,向才敏跟随父母迁居到达州,尽管是举家搬迁,身处异乡,但父母还是没有放松对他的培养,除了在学习上督促他,连向才敏对画画的喜爱,父亲同样支持,在向才敏十二岁那年,收到的一份生日礼物,就是父亲送给他的水彩颜料,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份奢侈的礼物,他欣喜不已,因为他终于可以画有颜色的画了。

“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开明的父亲没有扼杀我画画的兴趣,不然也没有现在的我。”向才敏说道。

艺术之路 坎坷崎岖

向才敏的绘画天赋是在读初中的时候被发现的,他的美术启蒙老师名叫李植华,在解放前就学于国立艺专,专攻水彩画,尤其以风景、静物著称。他发现当时才十二岁的向才敏年龄虽小,但绘画功底深厚,特别是对色彩的辨识度和运用能力特别强,更重要的是绘画热情极高、天赋极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苗子,于是,就特别关注和栽培他,初中毕业,向才敏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可才读了一年,就遇见了自然灾害,在那个特殊年代,学校只能停学,他被迫参工,好在单位不错,工资还不低,以至于第二年学校复课的时候,父亲还不允许他继续读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太拮据,但看见儿子对绘画的热情,父亲实在不忍心强迫他,只能再次妥协,成全他的梦想。

中专毕业,因为成分问题,他无法继续攻读本科,只能被分配参工,尽管成绩优秀。于是他回到达县,其实这是向才敏心里最好的归宿,因为可以回到父母身边,而且单位也很好,在电影公司当美工,专业也对口,收入也不错,工作还轻松稳定,本以为就可以安稳的过下去。上世纪六十年代,向才敏丢掉了画笔,丢掉了绘画梦想,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运动中,最终一事无成,这也成了他人生最灰暗的历程。

“回想那段光阴,我整整荒废闲置了十年心爱的画笔,这也是我遗憾终身的十年。”向才敏感叹的说道。

重提画笔 描绘人生

再次提笔作画是1976年,向才敏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棉纺厂,因为厂里需要成立一个图案设计室,向才敏负责图案的设计,他终于拿起了久违的画笔。

这次重提画笔,向才敏就再也没有放下过,他的生活几乎被绘画充满,恨不得把曾经失去的光阴全部弥补回来。他的工作是作画,下班回到家还是作画,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他觉得自己手中握着的笔更加有力,而画中的颜色更加丰富厚重,而他最热爱的作画方式还是野外写生,特别是身处大巴山,面对家乡故土的山山水水,山村田野,他不惜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每当看到让自己心动的画面,他会尽快拿笔迅速挥洒,在那一刻,他忘我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激情和创作灵感似如泉涌。多年来,向才敏创作的以大巴山为主题的作品屡获大奖,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在行业内也是口碑颇佳。

退休后的向才敏没有闲下来,他还被四川文理学院聘为美术学院的老师,在他任教的五年时间里,现在也是桃李满天下。

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向才敏并没有因为年龄而影响自己的绘画热情,更没有因为年纪大了而影响自己的创作能力。相反,他觉得自己在创作上的洞察力、造型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不减反增,他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想在绘画上有所突破,他时时在在享受着创作中的快乐。

“年少时是因为梦想而作画,年迈时就因为快乐而作画,犹如人生不停息,画笔不闲置。”向才敏说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