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爆红,两段婚姻皆是传奇:章子怡都痴迷的女人,到底有什么魅力?

在中国京剧史上,有这样一位女子,美艳、清冷,天生一副好嗓子,让她红遍了全中国。

连章子怡都说: “我很痴迷这个传奇女子,她是中国第一女老生。她那么爱梅兰芳,却离开他了,这种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她敢爱敢恨,被外界称为“冬皇”。

但,在情窦初开之时,她也曾在感情这条路上流离失所。

被深爱的人辜负,毅然决然离开的背后,也是她开启的一段寻找自我的新旅途。

从自己爱的人走向爱自己的人,从孟小冬折腾半生的感情经历中,不禁令人生出思考:

在亲密关系里,到底应该如何选择?

情窦初开:

盲目信仰爱情,爱到没有自己

从冬皇的称号,可以略见孟小冬在当时女权普遍低下的年代中,是有女性显少有的豪侠之气的。

而孟小冬,在京剧发展上的豪放、顺利,并没有转移到私人感情的发展上。

在亲密关系前,冬皇也是一个渴望爱的小女孩,凭借着对爱情的幻想,对自己在关系中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多理解。

初入情场,她也与我们一样,渴望有人呵护,有人爱惜,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梦中情人。

第一段婚姻,她与当时同样红遍半片天的京剧美男梅兰芳共结连理。

虽然当时被众人蔚为佳话,但实际上婚姻关系中,她更像是为爱而委曲求全的一方。

当时梅兰芳已有两位妻子,但在男方的恳求与周旋下,她因爱放下名伶的身段,成了梅兰芳的第三名妻子。

四年的苦熬,她顺从男方希望她婚后不抛头演出,放下自己的舞台与才华的心愿。

可即便这样,也得不到梅家的认可,甚至还上演了梅兰芳另一位妻子与孟小冬以死相逼的“宫斗戏”。

最终,孟小冬对梅兰芳的欺瞒与不负责任大失所望,心灰意冷的结束了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她在第一段婚姻里的爱得卑微,却并没有换得她所渴望的结果。

她在人生这个阶段,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是不熟悉的,这也是我们在探索亲密关系时,最开始会有的状态, 靠得是对爱情的盲目信仰,而这往往让我们头破血流。

可能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只要我够配合,我就可以得到我期待的爱情。”

我们努力地让自己成为百变的变形虫,渴望去适配对方的期望,纵使将自己的需求视为尘埃也在所不惜,只求所爱的人愿意与自己在一起。

这种“把爱情等同于自己人生全部”的观念,内建在许多人心中,彷若爱情是人生唯一的目标和意义,他们可以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爱好、事物。

但,一旦爱情变了质,就会面临自我崩坏的危机。

这是因为,在亲密关系的这个阶段,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探索:自己是谁?需要的是什么?

伤痛后清醒,

探索亲密关系里真实的需求与界线

第二段婚姻,孟小冬嫁给了杜月笙——一个钟爱她许久的人

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稳,刚失婚的她有些不敢再相信爱情,如同每个在爱情中痛过的人一样。

面对这样的孟小冬,杜月笙给与了她资金与道义上的支持,让孟小冬心无旁骛地追求京剧的深造。

也是在这一刻,孟小冬才意识到, 原来爱情里也可以拥有自己

于是,她敞开了伤痕累累的心,接纳了杜月笙。

当我们经历过失败的感情后,面对新的关系,多多少少会变得胆怯和退缩,不再敢轻易地给爱了。

但那些伤痕对我们的成长是有意义的。

它让从未审视过自己需求的我们,有了反思的契机,反思在关系中究竟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如同孟小冬,在和梅兰芳的婚姻里,她为爱放弃自己最爱的事业,无止尽的妥协,但最终还是得不到内心的幸福。

直到进入和杜月笙的婚姻后,她开始了自我界限的捍卫,同时杜月笙也给予了她足够的自主权利,实现了“我是爱你,你是自由”的伴侣关系

这是孟小冬经历痛苦后而换来的经验: 主动选择了爱自己的,且愿意给予自我存在空间的伴侣。

而后10余年,在这段关系里伴随着孟小冬的,是她逐渐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幸福的爱情轮廓。

所以,在杜月笙死后,她虽然感到悲痛不已,但幸好她在这段关系里还保有自我,伴侣的离开,不至于让她一蹶不振。

晚年时,她与在香港相遇的名画家张大千建立了深刻的往来,同时充盈的内在价值感,也让她过上了充实的生活。

虽然并没有男女之情的交往,但两人用着彼此灵魂的才华——唱戏与绘画交流着。

她晚年铅华尽落、放下世俗标准的生命状态,只因她更加清晰的认清自己,清楚自我价值,不需要靠牺牲以及依赖他人给予的经济、地位来感受自己有价值。

如同知名的英国喜剧演员在《写给自己七十岁生日》中提到: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三段感情,我们看到了孟小冬爱的阶段,从索爱到自爱,再到给爱,是一个女人历经千帆后对爱与自己的感受与觉知。

真实的亲密关系:

始于自爱,成熟于自我认识

任何一段关系,不管你选择的是爱自己的,还是自己爱的伴侣,其实核心都是你是否先认识了自己

知名歌手刘若英曾在关系中失去自我之后,分享自己经历学习的感情观:

她绝不会做全职妻子,她要在关系中自在地保有自己,而也要找一个可以接受这样自己的伴侣。

她曾问过先生钟石:“娶了一个有很多兴趣很多爱好的老婆,你会不会觉得很亏啊?”

钟石说:“就是因为你这么丰富这么有趣,我才娶妳的;如果把你娶回来,你就只在家里给我洗衣做饭,我才觉得亏了呢!”

这种爱,便是基于自爱的基础上更加敞开和成熟的爱,不用牺牲自己的需求、不用算计谁爱谁多,谁占上风谁又吃亏。

一切坦然而真诚。

如同孟小冬在三段亲密关系中的探索与转变一样。

从最初的一味付出与牺牲,迷惘追求自己想象的童话故事,到经历重重创伤后,开始意识到人要能先爱自己、认识自己。

在足够的自我认知与自爱之下,才能带着更成熟的心态,进入到健康的亲密关系里。

那如何才能充分认识自己,且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呢?

我建议你可以尝试自由联想法,先去快速勾勒自己心中理想的亲密关系。

你可以试着自问自答:

你可以想象十年后,你理想中的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吗?

你的生活里有谁?

你在做什么工作?

你结婚了吗?

你住在哪里?

你有孩子吗?

你的生活作息是什么样子?

跟伴侣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把这些联想,记录在笔记本中。

当你对于未来的亲密关系想象越深入、越细节,越能帮你了解,你究竟渴望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亲密关系,以及你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这种了解,反过来又能帮你重新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在勾勒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时,就要有所警醒,是不是我们对自己在关系中的需求与蓝图一无所知?从而再去觉察和探索。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对象时,我们也可以拿出我们的笔记本,对照我们的未来蓝图,看看眼前的人是否与自己的蓝图适配。

同时也看看自己的蓝图是不是因为好高骛远需要调整,或是可能自己有盲点而忽视了眼前的人并与蓝图不适配。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冗长和痛苦,但当你经历了迷惘、探询、挫折,再探询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渐勾勒出日渐清晰、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蓝图,我们将也会愈加真实成熟。

亲爱的,如德芬老师所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当你和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外界的各种关系也都将顺流而下。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愿我们都能更加认识自己,爱自己,在关系中,寻得那个“对”的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