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抗战时期的中国狙击手

二战欧洲战场上,狙击手的作战非常多,涌现了众多知名的狙击手,其中很多被拍成了精彩电影故事,像《兵临城下》、《生死狙击》都属狙击战题材的经典之作。其实,同时期的中国战场当然也有狙击手和狙击战,前几年很火的影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就有很多中国军人通过狙击作战消灭敌人的情节,虽说该剧属于文学虚构,但也基本反映了当时中国战场上的狙击战故事。

图注:《我的兄弟叫顺溜》剧照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任务。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国民党政府在1936年专门抽调了300名优秀士兵,让他们在德国教官指导下进行专业狙击训练,为此特地从德国进口了一批带望远镜式瞄准镜的狙击枪。淞沪会战打响后,美国华人向国民党军捐赠了一千多支雷明顿30式狙击枪,助军杀敌。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还对狙击手加以重奖,规定“每击毙一名日军士兵赏50元法币,击毙一名日军军官赏200元法币,击毙一名日军佐官赏500元法币”。在武汉会战前,武汉城防司令部曾通令嘉奖过一名国民党军队士兵,此人用一支步枪拦截一队日军进攻长达三天,打死日军士兵多达57人,并射伤42人。

在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方面也有自己的狙击能手,只不过当时的叫法是“神枪手”。八路军神枪手的步枪是反复挑选的好枪,而且经过多次校验,往往配发比普通战士更多的子弹,一般人带弹3至5发,神枪手往往可以有40至50发,他们主要射杀日军的军官和机枪手。1945年7月,在攻打高密县墩上日军据点时,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六连的张兴来在近10个小时内,用30发子弹,击毙日军指挥官和机枪手20名。

图注:狙击手题材电影大片《兵临城下》剧照

整体上讲,二战期间中国战场上的狙击战不如欧洲战场那么普遍,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说最关键的一个方面,主要还是交战双方战场态势特点决定的。二战期间苏军一名女狙击手射杀了近300名德军士兵,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在她的周围,有无数的普通苏军战士、坦克、大炮稳定了战线,否则,如果挡不住德国的装甲集群,她除了撤退就只有与敌同归于尽。由此可见,只有相对稳定的战线,才能为狙击手提供稳定的狙击环境。

反观中国战场,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空军、炮兵、战车、毒气的攻击下,战线很难稳定下来,尤其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往往是一触即溃,少数狙击手的几支步枪火力并非决定性的,因此,战果就不特别显著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