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尤三姐是清白的吗?曹雪芹在原文中已暗示多次

一、好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红楼梦》里有两朵“玫瑰花”:一朵是贾府三姑娘探春,“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刺扎手”——这一朵“玫瑰花”的比喻,出自贾琏的小厮兴儿之口。另一朵玫瑰花,指的却是尤三姐了:贾琏在劝贾珍时也将尤三姐做了相似的比喻:“玫瑰花儿可爱,刺大扎手”。探春这朵玫瑰花,我们今天不谈,只说说尤三姐吧。

这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知道一千个读者眼里是否也有一千个尤三姐,我只知道,曹公对这个人物心存怜惜,他将他的的悲悯倾注在这朵“玫瑰花”之上,纵然“玉山倾倒难再扶”,纵然终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一地残红——或许还有散乱的荆棘。

二、争议的焦点

尤三姐是“清白”的吗?为此争论不休的双方各执一词:认为其“清白”的,将她视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贞洁烈女;认为其“不清白”的,则坚持她与尤二姐一样过失足,与贾珍父子有“聚麀之诮”。对此,我的看法是,若“清白”单指是身体的白璧无瑕,那尤三姐称不上清白;可是若“清白”还兼指其精神领域,那我要说,她的灵魂是干净的。

为什么我不赞同尤三姐“清白”说呢?

首先,从她的出身说起,她是尤氏继母尤老娘带来的“拖油瓶”。在古代,改嫁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宋代以来,“贞节”“从一而终”被奉为女子行为的伦理准则,这种观念到了清代,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如“青年寡居”的李纨,就是“令人敬服”的守贞典范。李纨因此得到贾母的垂怜,不但在月钱等物质方面给予优待,其娘家亲戚李婶娘携女来京时,也得到了贾府的热情接待。这种社会主流观念之下,再嫁无疑是被视为品行上的缺失。

那,尤老娘又为何再嫁呢?

文中没有说,有可能是为生活所迫,毕竟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女儿真的很难立门户。那尤氏家境又如何呢?从尤氏是贾珍续弦来看,尤家家世不会有多显赫,但是至少也应该是小康之家。尤老娘带着两个女儿再嫁,也许是为了生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尤三姐“拖油瓶”的身份注定了她的成长过程将格外艰难。“拖油瓶”本身就是蔑称,死了父亲,依母亲另嫁到别家,其中的委屈辛酸怎一个“苦”字了得!更为悲催的是,继父又死了,生计又成了难题。

此时尤氏已嫁给贾珍。虽是续弦,却也是嫁入了豪门,享受豪门贵妇的一切待遇,包括成为诰命夫人。从血缘关系上看,尤氏与尤老娘母女三人无关。尤氏父亲死后,她们之间唯一的纽带也断裂了,只残留着“母女、姐妹”的名分。尤氏嫁入豪门,却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家世,想来也是内心凄苦的。尤氏三母女的存在,最初于尤氏而言,大概也聊胜于无。

那事实上尤氏与她们的关系又如何?从文本来看,似乎还不错:贾敬死了,尤氏料理丧事时,就接了她们来“看家”。尤老娘曾对贾琏这样说:“不瞒二爷说,我们家自从先夫去世,家计也着实艰难了,全亏了这里姑爷帮助。”

可惜,这温情脉脉的“亲情”面纱下,隐藏的却是令人不忍直视的丑恶与污秽。

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切丑恶都掩藏在贾珍父子的相视一笑中。听说尤氏姐妹来了家里,贾珍与贾蓉在路上便笑了。《红楼梦》中描写各色人等的无数次“笑”,却无一处像此处一般惊心动魄,令人作呕!

那是怎样的笑啊,这又是怎样的一对父子?贾珍是贾府真正的当权者,却荒淫无耻,无所不至;贾蓉更是不学无术,一技不识,恶赖不堪。

宁府在外人眼里是“除了门口的石狮子,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四姑娘惜春是贾珍的亲妹子,却不惜与尤氏决裂来表达对宁府恶臭名声的深恶痛绝。

尤氏姐妹,在这样污浊的生存环境下是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尤老娘既然能携女改嫁,想来也不是什么节妇。“家风”如此,尤氏姐妹很难找到出路。更何况豪门贵族奢侈的生活对寒门小户的女子未必没有致命的吸引力。

一方面,宁府一掷千金的豪奢在“家计艰难”的她们眼中,是令人艳羡的;另一方面,两个“金玉一样”的美人不甘于过贫穷困窘的生活。尤二姐原本与张华是有婚约的,可是因张家败落,母女两人皆有悔婚之意:尤老娘“时常抱怨,要与他家退婚”;尤二姐“时常怨恨当时错许张华,以致后来终身失所”。嫌贫爱富,贪慕虚荣跃然纸上。

也许一定读者会为尤三姐辩解:在这一点上,尤三姐并不同于她的母亲和姐姐的,她发表的择偶宣言也表明她对财富权势的蔑视。可是她这一点“清高”能否足以使她远离宁府的污秽呢?她是否也并没有失身于贾珍父子呢?

个人觉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出淤泥而不染”太难。

四、文本证据

曹公的确没有没有详尽地去描绘尤氏姐妹“失身”于贾珍父子的经过。对于尤二姐与二人有染的事实,读者普遍能达成共识。至于三姐,我们通过细读文本,也能找出相应的文字。

写尤三姐与贾珍:“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

通过贾琏写:“却说贾琏素日既闻尤氏姐妹之名,恨无缘得见。近因贾敬停灵在家,每日与二姐三姐相认已熟,不禁了垂涎之意。况知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因而乘机百般撩拨,眉目传情。”此处明确写出“尤氏姐妹”与贾珍父子有染,并没有将尤三姐撇清。

写三姐与贾珍、贾琏周旋:“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了酒,又添了饧涩淫浪,不独将他二姊压倒,据珍琏评去,所见过的上下贵贱若干女子,皆未有此绰约风流者。二人已酥麻如醉,不禁去招他一招,他那淫态风情,反将二人禁住。”

“那尤三姐放出手眼来略试了一试……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洒落一阵,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竟真是他嫖了男人,并非男人淫了他。”

这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的描写。这些描写的“尺度”已经不小了,个人的感受是已经比较明显了——尤三姐与贾珍之间并不“清白”。

再看她思嫁柳湘莲之后的描写:“她小妹子(指尤三姐)果是个斩钉截铁之人,每日侍奉母姊之余,只安分守己,随分过活。虽是夜晚间孤衾独枕,不惯寂寞,奈一心丢了众人,只念柳湘莲早早回来,完了终身大事。”

“孤衾独枕,不惯寂寞”,八个字,写尽了作者的不写之写。试问,书中哪个清清静静的红楼女儿曾被作者用此等笔墨写过这样的孤独寂寞?

再看三姐自述:生前劝说姐姐时,她说:“姐姐糊涂。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也算无能……趁如今我不拿他们取乐作践准折,到那时白落个臭名,后悔不及”。

她清楚,她们的名声已经被毁了了,“准折”不过是报复。

死后托梦给姐姐时,她说:“此亦系理数应然,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柳湘莲来退婚时,她的心理活动:“那尤三姐在房明明听见。好容易等了他来,今忽见反悔,便知他在贾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你我生前淫奔不才”,很清晰地将自己算进去了。“淫奔无耻”“淫奔女”出现了不止一次,有些版本,《红楼梦》第六十五回的回目就叫做《膏梁子惧内偷娶妾,淫奔女改行自择夫》。

最后看看柳湘莲问及宝玉关于尤三姐“品行”时,宝玉的回答:“你既已尽知,又何必问我?”

宝玉最是怜香惜玉,可是问及尤三姐时,他只赞叹了她的“绝色”。面对“品行”的盘问,他竟然无法回答。这说明什么?难道真如在后四十回里,尤三姐于太虚幻境中“控诉”的一般,要安心“破坏别人的婚姻”?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柳湘莲是宝玉的好友,娶妻是大事,宝玉与尤氏姐妹既“熟识”,对其“品行”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柳湘莲的态度令宝玉尴尬难堪,他无法为尤三姐“辩白”。

宝玉虽不能正面回答,可我们细细阅读文本,会发现曹公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可是为何后世许多读者“不领情”,定要将尤三姐理解为一个白璧无瑕的贞洁女子呢?

五、版本之误

首先与版本有关。通行本里删减、修改了不少“有损”于尤三姐冰清玉洁形象的文字,以致于我们在这个版本中看到的是一个始终捍卫自己清白的贞洁烈女。

可能续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尤三姐的纯洁无瑕,也更能尤三姐自杀的悲剧色彩更浓重。受这个通行本的影响,一些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将三姐塑造成了一个奋力反抗豪门肮脏,虽丢了性命,但保住了清白的形象。

可是这种“修改”是否有必要呢?个人认为,不但无必要,还减损了原著的悲剧力量。

尤三姐的形象,本就是一个失过足却不甘沉沦的少女。她在污浊的宁府中,被无耻的贾珍父子占有,却又不甘心深陷泥潭。她的身体虽被玷污,但她心中始终怀有一个热望,她眼里有光,她希望余生能与自己心仪的男子度过,为此她愿意与过去决裂。

蒙府本回后总评是这样说的:“尤三姐失身时,浓妆艳抹凌辱群凶;择夫后,念佛吃斋敬奉老母;能辨宝玉能识湘莲,活是红拂文君一流人物。”评书者怀着对她的满腔同情,热情地赞美了这个不幸的女子,也道出了她无法抹煞的“失身”的事实。

她择夫,是那个时代里惊世骇俗的行为,为了与可心合意的人相伴相守,她挣扎着上岸。她能识那浊世间遗世独立的男子,可那男子却不屑于识她,更不曾给她重新来过的机会……

六、误被情感,耻情而觉

时至今日,我们又何必去为她是否“清白”之躯而争论不休?一个女子,在古代被未婚夫质疑“不干净”,不管结果怎样,都会名节尽毁。而尤三姐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她始终没有放弃眼中的光,心中的火,她激烈地反抗贾珍们的玩弄,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婚约”。

可尤三姐最让人心疼的地方也在于此:她一心一意等待的,渴望与之共度余生的那个人质疑她、舍弃她。面对贾家那些不成器的子弟,她嬉笑怒骂,她虚与委蛇,她有千百种法子给他们苦头吃,可是她唯独没有办法面对柳湘莲的退亲,于是她自尽了。

有人说,尤三姐死于绝望。也有人说,尤三姐的死是对浊世的最后的反抗。柳湘莲因她的死才了解了她,才认了她是“刚烈贤妻”。柳二郎经此打击,竟是心灰意冷,遁入空门,离了这滚滚红尘。可是我常想,尤三姐如果不死呢,他是永远不可能走进她的心里去看一看的。

这朵美艳的玫瑰花,开得最绚烂的那一刻也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可怜这烟火凡尘中,竟然无人识她,可叹这世间太多的人们,如你我,始终盯着她的“清白”与“名节”争论不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