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 凤凰网财经“读书得间”分享会第一期联合SAIF(上海高金)金融E沙龙,邀请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央国家机关摄影协会主席杨凯生携其扶贫纪实影像,以 “不易的前行” 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感人的作品交流会,共商“精准扶贫”的现状,为扶贫摘帽开出良方。
分享会在晚上7点开场,各行各业人士下班后从公司赶来,围坐在小礼堂里,卸去一天的疲惫,听杨凯生讲述扶贫路上的感人瞬间。
“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交流会的开篇,杨凯生语重心长。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有的催人落泪,有的让人心生暖意。
图注:“虎妈”与七个孩子(摄影/杨凯生)杨凯生首先讲述了一个有七个孩子的“虎妈”故事。“这次我专门走访了一家贫困户,那个妇女四十三岁,叫做王道玉。她的丈夫长年在外面给人家看果园,两个人生了九个孩子,一个孩子夭折了,一个孩子送人了,老大是个十八岁的男孩,但是由于小时候得病,现在坐在轮椅上面。这个妇女很担心这些孩子将来上学都会受到影响。”
图注:“虎妈”用教鞭指着墙面在家中辅导孩子们功课(摄影/杨凯生)“这里写的是一到一百和汉语拼音,原来我以为是女儿写的,她说不是,这是我妈写的,我就问王道玉你上过几天学?她说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我说那你怎么会写的?她说是跟她女儿学的,非常励志。”
图注:异地搬迁后进入新家的孩子们(摄影/杨凯生)贫困的原因很多,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观念的落后,现在贫困的农民观念也在改变,知道让下一代接受较好教育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培养成才。
如果说“虎妈”的故事是关于教育,下面一个故事是反对歧视。杨凯生讲述了他走访艾滋病村的亲身体验。
图注:凉山州街边不少标语(摄影/杨凯生)“全体动员、齐抓艾滋;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治穷、治愚、治病、治毒”。凉山州和云南一江之隔,毒品通过金三角进入云南境内,过了金沙江就进入凉山州。由于当地毒品比较泛滥,造成当地艾滋病很多。
图注:身患艾滋病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同玩游戏(摄影/杨凯生)
图注:热情村民们邀请杨凯生喝二锅头。当杨凯生在艾滋病病人的家里走访时,一个当地居民从家里拿出了二锅头让杨凯生喝。“当时我脑子里有个问题在飞快的思考:我的医学常识告诉我,艾滋病是不通过消化道传染的,不要太有顾虑。”因为知道艾滋病人都很敏感,不想表现出嫌弃或者担心害怕,对他们造成伤害。平时从来不喝酒的杨凯生,喝下了村民递给的这碗二锅头。
杨凯生讲的几个图片都有一个共同主题—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他讲到了工商银行的一个母婴平安工程,而图片的主角依然是一个小姑娘。
图注:三岁、四岁、五岁穿同一件外套的小姑娘。杨凯生回忆道,“这么多年孩子看上去挺可爱的,但我们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六岁多的时候孩子穿着这件衣服绿色的领子,五岁的时候就是这件衣服,四岁的时候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每次去都是12月份,每次去她都穿着这件衣服。”
图注:小姑娘的梦想是考进清华大学(摄影/杨凯生)杨凯生在分享中多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从没读过书却在家里自学逼七个孩子读书的“虎妈”,到艾滋病村里患病的儿童们,再到三年穿同一件衣服但梦想考清华的小姑娘,教育是让下一代彻底脱离贫困的根本途径。
虽然读书会的话题大部分聚焦在扶贫上,但现场不少观众都拿着杨凯生的一本金融专业著作--《金融笔记》找杨凯生签名。
在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时代,银行业未来会面临一个什么图景?谈到未来,杨凯生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但只要商品经济存在,银行作为一个中介的职能是不会消失的,也是不应该消失的。”
伴随着一张张照片,一个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一个个“火花四溅”的讨论,两个小时的读书会渐进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