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海丰县公平镇后山村后山小组,耕地机轰鸣声回荡在田野间。村民李先生正驾驶着新型机器翻耕着百亩水田,不远处,刚刚培育的秧苗茁壮成长,春风里,一派勃勃生机。“今年种的是香雪丝苗,亩产能有900斤。”他抹了把汗说道,虽然倒春寒让播种推迟了几天,但机械化作业让效率倍增,预计本月7日左右就能完成全部插秧。
李先生的耕作场景,正是公平镇热火朝天春耕生产的缩影。这个拥有3.5万亩耕地的农业大镇,今年春耕种植面积达2.25万亩,较去年净增0.35万亩。早稻种植面积达1.15万亩,较去年增加0.1万亩,连片整治后的土地化身“希望田”。从传统人力耕作到无人机与耕地机“协奏”,公平镇如何实现耕地高效利用与现代化耕种手法的“双突破”?
企业+农户”破局,机械化与联农带农双驱动
秘诀在藏在“经联总社+经联社+企业+农户”的联农模式里。“十年前这里还是‘插花田’,农户各管几亩地,农机进不来,年轻人留不住。”后山村村委会主任李如明站在田埂上,指向远处连片的稻田。如今,通过“企业+农户”联农模式,村里2700多亩耕地中近2000亩实现机械化生产,红耕与海丰海投两家企业将零散土地整合成片,耕地机翻耕、无人机植保、自动化收割的“一条龙”作业,让水稻种植效率大幅提升。
在后山村的水稻种植区,村民们正在操作无人机给水稻施肥,不到一上午的时间,便完成几百亩稻田的精准施药。“过去人工打药,一个人干一周不见得干得完,现在一部机器一天就能搞定。”李如明感慨。然而在公平镇,这样的转型已成燎原之势——近期,中沟片区480亩耕地种下的番薯成熟在即,正预备着谷雨后轮种水稻;后山垦造水田示范区900多亩土地由海投公司集约经营,亩产稳定在900斤以上,成为全镇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企业+农户”联农模式所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它还能高效地将分散土地集中入股,经统筹整合后能带动本地村集体收入,平新、平二村垦造水田就是一个好例子。其建设1476.97亩垦造水田流转后,冬季轮种的“西瓜红番薯”亩产达4000斤,土地租金翻倍至500元/亩,村集体年增收60余万元。然而更深远的变化在于生产方式——企业带来标准化种植技术、订单农业渠道和品牌化运营,农户从“单兵作战”转为“抱团发展”。“过去自己种地要愁销路,现在企业保底收购,每亩还能多挣一些分红。”后山村农户陈伯算着账,脸上绽开笑容。
政策助力观念革命,现代农业按下“快进键”
除了创新模式之外,公平镇推出的政策护航则为土地流转扫清障碍。针对“有人不想种、有人没地种”的矛盾,公平镇打出“组合拳”:清产核资摸清全镇土地家底,对连续撂荒耕地停发补贴甚至收回承包权;为各村“量身定制”发展路径,如城郊村重点发展蔬菜大棚,山区村推广林下经济。“我们像拼图一样整合土地资源,让‘沉睡资产’变成‘活资本’。”公平镇农办负责人介绍,通过连片流转,原本300元/亩的土地租金普遍翻番,农户还可通过务工日均增收150元。
变革同样发生在观念层面。公平镇政府还开设“田间课堂”,邀请企业技术员培训农户操作智能农机;设立各项奖励补贴,激发农户参与热情和接受新型式的农耕方式。许多以前不懂电子产品的老村民老黄经过培训,如今也是无人机操作能手。
多重变革驱动,公平大地绘就丰收蓝图
如今,在公平镇,无论是中沟片区即将迎来收获、准备轮作水稻的番薯田,还是后山村千亩示范区那随风摇曳的青青秧苗,处处都能看到机械忙碌作业的身影,时时都能听见农户们爽朗的笑语。这机械轰鸣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成的,正是乡村振兴激昂强劲的音律。自开展撂荒地复垦与农业发展革新工作以来,公平镇凭借“经联总社+经联社+企业+农户”的联农模式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成功将“沉睡”的土地唤醒,实现了从零散抛荒地到连片“希望田”的华丽转身。
3月13日,汕尾市春季农业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会在公平镇平二村召开,大疆农业无人机与沃得履带式耙田拖拉机协同作业的场景,也是公平镇“荒地变粮仓”成果的生动展示。这场会议不仅是对公平镇过往付出的高度肯定,更如同一把火,点燃了该镇上下抢抓农时、奋进发展的热情。“向科技要效益、向土地要潜力”,随着田间无人机播撒的种子一同深深扎根,传统农户逐步转型为“无人机飞手”,这场“科技 + 机制”的双重变革,正让“种地有奔头”成为公平人的坚定共识。
撰文 严学艺 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