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下/钱钟书故居

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就是钱钟书了。作为一个读书人,谁不知道《围城》呢。当第一次到达这个城市,第一次真切地知道钱钟书就是这里,立刻对这个城市有了别样的情感。当对这座城市越来越熟悉,对钱钟书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早就听说,钱钟书故居已经修缮,对外开放,拜访故居就成了心中的情结。

40路的尽头是钱钟书故居站。下了车,我却一直找寻不到。这条学前街上,有薛福成故居、顾毓秀故居、秦邦宪故居。牵挂我的自然是钱钟书故居,但我横竖走过,却始终寻不见。为什么不问路人呢?自然问过几个,却皆不知,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行动。有人在乎钱钟书吗?在这条繁华的服饰街上,我在执着地寻找,是否合时宜呢?几次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间,我无语。就如那年夏天在郑和起锚的门口兜了半天的圈子,才找到大门。

但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在这个寒假必须找到钱钟书故居,于是徘徊在热闹的十字路口,有目的地请教着应该是读了书的人。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是躲在很窄很窄的一条小巷里,这样的巷口很容易被忽略。当我走进小巷,竟然在这热闹的时光里没有碰见一个人。周围是高耸的大楼,让人有些压抑,甚至感到一些委屈。不过这里过滤了闹市的喧嚣,小巷异常安静。据说钱钟书从来不喜欢外面的热闹,是个真真实实的书斋中人。

在半信半疑中走进了新街巷30号。很小的一簇明清式旧屋,院门半开着,门上的提示还有半小时就要关门了。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钱钟书的半身塑像。两边是一间间布置精致的展厅,按顺时针方向介绍着钱钟书的生平事迹。在窄窄的天井中抬头,穿过黛青色的房檐看到了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高楼大厦,在这院外的人们真应该抽点时间来这小院,即使不是来瞻仰钟书先生,也可以来听听自己的灵魂。虽然觉得只有我一个参观者有些遗憾,但又是我所希望的,这样我可以除了看看,还可以静静地想想。北屋挂着的“绳武堂”的牌匾,我想会给很多人留下印象吧!

在院子的一角住着一名管理员,其实是一个小伙子,里面摆着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一些著作,最后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算作纪念吧!

关门的时间快到了,只得恋恋不舍地向门口走去,虽然这里的东西已经看了一遍。我一直认为访故居和看风景是一样的,重点不是看而是感受,归根结底又有什么好看的呢?电脑里不是都看的到吗?为什么还要甚至不远万里地置身其中呢?也许就是如此的道理吧!

当我快要走出门口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儿童在门口犹豫了一下走了进来,看到又有了参观者,我竟然欣慰了很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