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定城东门经历了多少故事,留下了多少历史踪迹……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
“东门”已成为定城商贸业的一面旗帜
老东门自古以来就是定城的商家必争之地,众多的商家为老东门独特的商业魅力所吸引,形成了东门买卖两旺的局面。
据史料记载,定城东门的东大街,至少在500年前就是定城的主要街道了,东大街经过了数百年的商贾集市,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已成为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数以百计的商铺密布其间,日客流量达万人以上。
长期以来,“东门”已成为定城商贸业的一面旗帜,反映和引导着定城的消费潮流和时尚。东门购物环境一流,众多商家在此比肩林立,各种档次的商品一应俱全。从早晨至夜晚,这里始终是人声鼎沸,透露着浓郁的商业文化和生活气息,它是定城人气最旺的传统商业旺区。
1928年蒋介石曾驻足定城东门,
留下了北伐成功、春风得意的背影
1928年,是蒋介石春风得意的一年。他刚刚与宋美龄完婚,正处于蜜月期;领导完成了北伐,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经过一番政治斗争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了民国的领袖,个人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定远春秋》记载,1928年12月23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路过定远,在定远县长和县党部负责人的陪同下,于定城东门外(今职工小学)发表讲话。蒋介石讲话大意是:祖国要统一,军政要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军队要爱护人民,人民要拥护军队;地方政府要搞好生产,抓好治安,维护好社会秩序。蒋介石讲完话后,走下讲台,径直上车,前往合肥方向去了。在定城东门,蒋介石留下了北伐成功、春风得意的背影。
清代"定远驿"曾设在定城东门,
留下了多少历史足迹
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
清代光绪年间定远县有4驿18铺,其中定远驿设在定远县东门外,因地处南北两京的交通要道,规模自然小不了,仅房舍就有数十间,驿卒也有数十人。定远驿设驿丞一员,有额马55匹,马夫34名,差夫24名。
清朝全国设驿站共计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军机处公文上如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300里,假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日行400里、500里,甚至600里不等,最高日行可达800里,往往到站时人仰马翻,俗称“八百里加急”。
定城自古就是江淮之间的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称。定城东门历来是南北东西交通要道,民国22年(1933年)7月,穿越东门的合肥至蚌埠公路通车。定远汽车站多少年来,都是定城东门的标志性建筑。
一百年前美国人曾来到定城东门,
首次在东门留下了洋人足迹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传教士深入到中国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到1919年,全国绝大多数县,都报道了新教徒的某种传教活动。
民国8年(1919年),美国牧师夏九典到定远进行基督教传教活动,在定城东门东大街租了阮根茂家三间瓦房为教堂,开展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先由夏九典兼任传教士,继由李玉田(外号老山东)传教。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教堂停止活动。
明代兵部尚书、明英宗时期宰辅、帝师苗衷,
在定城东门留下了“苗尚书试子”的佳话
苗衷(1381年—1460年,一说1370—1450年)字公彝,是明代定远唯一的榜眼。著有《雪窝稿》、《史阁记闻》、《归田录》,明永乐九年(1411年)一甲二名进士。
《明史》自成祖朝起,以侍读以上官称为宰辅。查阅《明朝宰相名录》可以看出,明英宗时期(正统时期)宰辅有8位,分别是:杨荣、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明代276年,由状元入内阁者仅11人,定远人苗衷由一名榜眼到官拜明英宗、代宗时大学士、兵部尚书,并以侍读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实属不易。
相传,苗衷任兵部尚书期间,有一年回乡省亲,携小儿苗穗到定城东门外的田野(现定远县城东三里桥附近)赏景后,为试子出了一副上联:
河内荷花何日放?
苗衷小儿苗穗随即对出下联:
道旁稻子到秋收。
在该联中,上联“河、荷、何”和下联“道、稻、到”发音相近,对仗工整,呈现了一副田园意境。
这便是苗尚书在定城东门试子的佳话。
改革开放以来,定城东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东新区已经成为定远一张亮丽的名片。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东门,正在新时代里重新焕发出“永不谢幕”的动人青春。(何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