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像那冲击岩石的波涛,像我的父亲一样

这世间所有的不幸都会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吗?当然不会,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摊上其中的一些。

电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主人公曹德望摊上的比普通人多一些——他的父亲身体不好时日无多,他的妻子遭遇车祸,临走之前留下了一个孩子,他自己身患绝症,又贫穷落魄,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其实并不是他的儿子。

曹德望的确非常不幸,但对于我们每个吃过人间苦的人来说,他身上的所有不幸,我们或多或少总也摊上过一两样。

曹德望是一个符号,他背负着我们遭遇的所有不幸,替我们寻找着人生的意义。

曹德望说他在广告中看到一句话:“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才有意义。”他不知道这句话是尼采说的,尼采从古希腊的神话开始分析,在试图解构如何才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的过程中,写下了这句话。

他同样不知道的是,尼采写下这句话的那本书,叫做《悲剧的诞生》。

曹德望的悲剧,就从他被婴儿曹生紧紧抓住手指的那一刻开始了。

那一刻,曹德望放弃了抱着这个非亲生的婴儿一起自杀的念头,开始把他妻子和别人生的孩子当成自己儿子养的悲剧生活。

虽然没有读过尼采,也不了解《悲剧的诞生》中的希腊神话,但他开始了西西弗斯般的生活。

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儿子曹生安排进福利院,因为他这个法理上的父亲尚未亡故,条件不充分的他就要去整明曹生不是他的孩子,要证明曹生的亲生父亲已经亡故,要证明曹生和他亲生父亲的血缘关系……

一连串的死结像一块巨石一样被他推上山腰,又滚落山脚,推上山腰,又滚落山脚……

这个问题有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当然有,时日无多的曹德望死后,曹生就在法理上父母双亡了,进入福利院是自然而然地事情。

但为什么曹德望一定要拼尽全力地做这件事情?你说西西弗斯为什么要穷尽一生推那块破石头?

我猜想,他大概是不想让曹生看见自己生命最后狼狈不堪的样子吧。毕竟生命最后的离别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太沉重了。

曹德望最终还是办成了这件事,不幸了大半辈子的他好像终于走运了一次。事实上大概不是因为走运,而是他的父爱改变了每个和他相遇的人。像那冲击岩石的波涛,看似屡屡无功而返,实则塑造了海湾的形状。

那么,他找到人生的意义了吗,替我们?

那可能要从这个人物的动机说起——他为什么要把生命的最后时光都献给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只是因为那个婴儿伸出软软的小手捏住了他的手指吗?还是因为那个懂事的孩子坐在他的摩托车后座说“我有我爸就够了”?抑或是曹生把自制的冰棍泡进他的啤酒?

这些大概都只是表象,很难让人相信他这么做是合乎人性的。

直到曹德望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躺在病榻上,隐约听见窗外曹生吹哨的声音,眼前仿佛看见从远处飘过来的泡泡,即将离世的他一脸安详。

那时候我突然明白,大部分人这一生,大概都有两次与爱直面的机会——一次是童年时肆无忌惮地获得别人的爱,一次是给孩子毫无保留的爱。

曹德望只是补足了这第二次的爱而已,至于曹生与他有没有血缘关系,那么重要吗?

人间当然疾苦,爱让人生灿烂。这大概就是曹德望找到的人生意义吧。罗大佑在《爱的箴言》里唱,爱是欢笑泪滴飘落的过程,爱是永恒的旋律。

罗大佑还唱了,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在今天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爱恨猖狂交替的时代,“爱”这个玩意儿,正在成为一种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往往被用来虚张声势地伤害我们的工具。在这个时候,电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显得尤为珍贵。

爱到底应该是个啥玩意儿?说不清楚,看电影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