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客都梅州,至今还保留着两万多座围垄屋,但在增城中新镇西北部坳头村的一个宁静的山沟里,坐落着广州市唯一的客家围屋村——岗埔围屋。
一个围垄屋就是一座村落,这里有客家人的家园乡愁。
坳头村是一座客家村落,有7个自然村组成,常住户1336多人,岗埔为其中一条自然村,赫赫有名的围垄屋就位于村中。
据了解,岗埔围垄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是一座青砖、泥砖、木、卵石三合土混合结构建筑。
其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及背后为环屋带,环绕而成一个前方后圆的对外封闭、内部敞开的整体建筑群。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扇形环屋带则由26个房间组成。
整座围垄屋南北阔38.6米,东西深40米,占地1544平方米。在祠堂的左右有宽4米,深17.5米的纵巷,前带门楼式小门,门楼的屋顶及门面墙与祠堂和环屋带相连,使整个村落连成一体。
在祠堂的后面与环屋带之间有一块俗称为“胎地”的半月形旷地。
围垄屋的中心是岗埔祠堂。祠堂上“颍川堂”三个大字告诉人们,这里的人姓陈,来自河南。
屋带以后面正中部房间为最高,屋脊为灰塑龙船脊,屋带以后正面正中部房间为中心,屋面绕左右向前延伸依次降低,直绕至围垄屋的正面,以砖砌镬耳封火山墙为正面墙,耸立两侧,并与祠堂前墙、大门组成一组天际线变化丰富的大立面,整个村落为前方后圆的围垄屋格局。
在岗埔围垄屋外平地上有两对旗杆夹,村民称其为“秀才碑”,围垄屋每出一名秀才,就竖起一对旗杆夹。
村民骄傲的说:“我们这座围垄屋出了38名秀才!”
祠堂大门口贴着对联“岗呈锦绣,埔号长春”,只有当围垄屋里的人,都走出围垄,创造出不愧于前人的事业,才不负会不负康熙五十四年陈氏祖先的寄托。坳头的春天也才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