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力量这样赋能民营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ID:xhmrdxwx)

杭州云栖小镇,浪漫的名称蕴含“数据云栖息地”之意。在这里,上千家民营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诞生于2016年的杭州云栖智慧视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在视觉AI安全产品和形体识别技术上成就斐然。但和多数科技型民营企业一样,由于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商业模式新、缺乏抵押物和担保等原因,它在业务急速拓展过程中,也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

图为杭州云栖智慧视通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形体识别技术。自2021年起,广发银行通过“科信贷”为其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2021年,广发银行制定《广发银行“专精特新”客群小微信贷服务方案》,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客群推出无抵押信贷产品。“杭州云栖智慧视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们的首批客户,这家企业具备轻资产、高成长性等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信贷产品,满足客户的信用担保,整体实现企业的无还本续贷工作。”广发银行余杭支行副行长姚佳颖介绍道,通过一站式服务流程,摒弃繁琐的抵押程序,广发银行为企业落地500万元免抵押、类信用的“科信贷”产品。

与杭州云栖智慧视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是中国人寿集团以金融活水润泽民营小微企业的诸多经典案例之一。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国人寿充分发挥保险、投资、银行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综合金融优势,切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亲商暖企 精准陪伴成长

民营小微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缺乏对银企信息的充分了解,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资金短缺问题。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搭建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

广发银行积极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持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生产一线车间,与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精准对接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在对接过程中,广发银行发现传统信贷模型很难适用于小微企业,随即推出破解之策:开发构建信贷专案模式,做到“一户一策”,通过在授信主体、经营实体、担保方式、授信方案、风险策略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调整,引导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

在外贸“万亿之城”浙江宁波,广发银行首发推出跨境电商企业专属融资方案“广商贷”,通过对接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无需抵押的纯信用贷款,最高支持2000万的授信额度;此外,在农业大省江西,中国人寿旗下财险公司、广发银行联合研发“农保贷”产品,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在“中国菠萝之乡”广东湛江,广发银行针对湛江菠萝种植环节的季节性资金需求,推出“菠萝贷”专项产品,为当地菠萝产业授信超5000万元。

在广发银行惠信通贷款支持的小微企业义乌庆春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操作生产设备加工绣花线。

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61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132亿元,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赋能增力 创新服务模式

今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传递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也为保险业如何更好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银行,探索出一条通过“政银保”模式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的有效路径,联合政府、银行创新推出“专利质押贷款保证保险”项目,以知识产权、专利权为抵押,通过“政府+保险+银行”模式推广,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并获得融资支持,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新途径。目前,“政银保”模式已经成为保险业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且被广泛应用。

民营企业还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但科技创新的风险无处不在。中国人寿一方面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周期、耐心资本的优势,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支持孵化培育众多优质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加强保险产品创新研究,开发包括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等“三首”类保险,知识产权类、网络安全类、生命科学类、航天类及高新技术企业类保险等在内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险保障服务。2024年,中国人寿新开发超130款科技保险主险或附加险产品,10个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方案入选国家工信部典型服务方案。

此外,针对民营企业办公成本高、资源少的痛点,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在全国多地推出“全周期护航计划”,特别是通过旗下重大资产运营项目,以“暖心服务+智慧空间+生态共建”为核心,多维度助力民营企业降本增效、激发活力,成为“企业成长伙伴”。

惠民暖心 解除后顾之忧

民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就业形态。这些新就业形态人群的劳动保障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

外卖骑手、货车司机、家政服务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面临着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等较为复杂的用工模式,在遭遇职业伤害时往往保障不足,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

为了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难题,也替民营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中国人寿积极参与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国家试点,配置服务力量,优化服务流程,为新就业形态的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障。职业伤害保障根据各地试点情况,保障范围包括医疗(含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伤残和死亡。有了职业伤害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里更踏实,劳动者权益也得到更好的保障。2024年,中国人寿累计为“两新”人群提供保险保障超3447万次。

除此之外,中国人寿还致力于发挥保险专业优势为民营企业赢得更多客户信赖提供支持。例如中国人寿财险公司连续多年为“胖东来”提供风险保障服务,为其承保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履约保证保险” 用来保障消费者在购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后,因发卡企业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如倒闭、停业等)而导致的预付资金损失风险,给胖东来的消费者和稳健运营加上了“安全网”。

监制:卢刚 | 责编:雷琨 | 校对:张慧

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