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汕尾市文艺奖的评选中,庄海君的散文诗集《海陆散曲》脱颖而出,荣获文学类金奖。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了汕尾海陆丰地区的文化底蕴,成为汕尾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佳作。
庄海君,这位从汕尾本土成长起来的作家,凭借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近日,笔者有幸对庄海君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他的创作历程以及《海陆散曲》背后的故事。
《海陆散曲》获奖
是肯定,也是新起点、新挑战
当得知《海陆散曲》获得第二届汕尾市文艺奖文学类金奖时,庄海君的心情十分激动。他表示,自己是通过官网的公示知晓这一消息,激动之余,也深感责任重大。“激动的是自己的散文诗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这个奖项也意味着我的文学创作之路有了新的突破与新的挑战。”他满脸笑意回答道。
在谈及哪些人或事物对《海陆散曲》的创作及获奖起到关键作用时,他首先提到文学本身具有强大而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让生活变得丰富。其次,他认为祖母的教导也是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关键。因为在创作中,他始终坚守着祖母教导的“做人要真诚、懂得感恩”的原则,并将这一理念融入作品之中。
他尤其强调,海陆丰这片土地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是孕育作品的根基。“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都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他说。同时,他感谢主办方与评委老师秉持公正公平的评审原则,让作品获得认可;感谢散文诗学会的支持与推荐,为作品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更感恩散文诗恩师柳成荫的悉心鼓励,以及家人在背后的包容与支持。在他看来,这些来自土地、机构、师长与家人的助力,共同推动了《海陆散曲》这部散文诗集的诞生与获奖。
为何而创作?
探索海陆丰文化,传递地域认知
《海陆散曲》这个书名充满了地域特色和诗意。庄海君解释道,“散曲”在书中具有多层内涵。一方面,作品中的一百章散文诗借鉴了古典散曲形式自由的特点,同时融合了散文诗的“散”与地域风情的 “曲”;另一方面,他将古典散曲的部分韵律、曲调、故事融入散文诗中,并结合海陆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创作,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诗意。
说起创作缘起,他认为海陆丰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片革命热土,也是文学创作的宝库。这里独特的“红蓝绿古特”五彩文化和深厚的民俗风情底蕴,都是值得宣扬的“人文财富”。近年来,他的创作逐渐聚焦于家乡文化风景、风俗民情的探索与研究,致力于多维度地展现家乡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传承。
正是基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自觉,他从2020年开始创作散文诗集《海陆散曲》,历时两年踏访海陆丰各地,将非遗文化、历史掌故、红色记忆与地域风物熔铸于笔端,最终在2022年11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结集出版。据悉,全书以“海陆丰名片”“多彩城区”“红色海丰”“金色陆丰”“绿色陆河”“蓝色红海湾”等6个专辑为框架,共收录有100章作品;每一章作品都配有相应的图片与解读,让拿起书的读者一眼就能立体领略到海陆丰的地名文化、人物故事与民俗记忆。
在这部作品中,庄海君始终以“彰显海陆丰人文精神与历史传承”为核心主题,将非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人物文化与地名文化融入诗行,不仅希望通过文字传递汕尾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与民俗认知,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更力求让《海陆散曲》成为一张可阅读的“声韵里的地方志”,希望每位翻开书的人,都能通过文字了解汕尾、爱上汕尾,让地域文化成为触动心灵的精神坐标。
创作过程
深入采风,凝聚家乡记忆
为了创作《海陆散曲》,庄海君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他历时两年踏访海陆丰各地,进行实地采风,与当地老者交流,查阅相关史料,深入挖掘家乡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汕尾的风景、人物、故事和民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被融入到诗中。
品清湖的余晖与渔火相映,让他对生命起源产生了思索,并将这一场景融入《凤山妈祖》篇章;红宫红场中,彭湃等先烈的故事令他深受触动,化作对红色精神的礼赞;大安滚地金龙、海丰麒麟舞等传承千百年的民俗,展现出先辈们的拼搏精神,成为作品中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这些浸润着地域文化的采风体验,最终转化为作品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如在《遮浪半岛》中“直至那一抹无意闯入神秘岛的月色,弄响了唐公的梦和我们的灵魂”,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他有意识地嵌入海陆丰方言词汇和生活气息,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在《汕尾渔歌》中“搬起滩头高过山”“你知乜鱼着火烧”等表述,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外,他还将方言词汇与诗性表达巧妙交织,让文字既有土地的粗砺感,又蕴含诗意的流动感。以“渔火”一词为例,在《凤河晚渡》《甲子门》《黎明洞》等篇章中的“渔火很深很深”“背一舟渔火叹惋流年”,“渔火”与方言动态相结合,让地域气息自然渗透到诗行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文学价值
重构地方性写作,丰富海洋文学谱系
说到《海陆散曲》的文学价值,在当代文学语境中,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创作路径突破了地域写作的固有范式。庄海君以方言韵律与海洋意象为双轨,将海陆丰的历史褶皱、民俗肌理与地理特质熔铸于散文诗中,使“红蓝绿古特”的地域记忆在长短句的诗性转化中获得现代生命力。这种创作实践不仅打破了海洋文学常见的浪漫化叙事窠臼,更以“晒盐擂咸茶”的生活质感构建起兼具历史厚度与民间温度的海洋文学新谱系,正如他在《灯塔岛》中以“岩石与海的故事,来源于一条独自怀旧的鱼”的意象,将海洋的神秘性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让地域书写摆脱了符号化的桎梏。
在庄海君看来,《海陆散曲》的深层价值在于声韵里。他以“曲”为舟,在描写海洋文化时,他通过“岩石与海的故事,来源于一条独自怀旧的鱼”、“为了理解大海,我们成为了一座岛”等意象,锚定红海湾的大海记忆,展现海陆丰与大海的紧密联系;在描绘民俗文化方面,“比生活干净的是我们对妈祖的祈祷,比天空更高的是我们对妈祖的信仰”等场景,让海陆丰的民俗文化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续写红色文化时,“有一种颜色,让历史一直在燃烧,烧红一片天空,烧成我们的青春”等篇章,生动地展现了海陆丰的红色征程。作品以“海陆”为经纬,实现了与汕尾独特的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 “二元交融”,使地域特质在诗性叙事中得到了立体诠释。
推动地域文学发展
未来将延续“海陆”文化探索
对于《海陆散曲》获奖的影响,庄海君表示:对这本书而言,获奖有望让地域性文本突破地理边界,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汕尾文化,让“海陆”叙事进入更广阔的阅读视野。
对他个人创作生涯来说,这是对他探索性写作的认可,将促使他更加深入地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体现代转化方面进行更多实验性表达。对于汕尾本土文学创作氛围,他希望借此机会引起更多写作者对“海陆”文化肌理的关注,鼓励大家以包容的心态进行创作,形成更具活力的地域写作集群,逐步构建起具有本土根脉与当代性的文学场域。
此次获奖是庄海君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展望未来,他计划继续深耕“海陆”题材——创作《海陆词话》。这部作品将以词牌为架构,以海陆丰为蓝本,熔铸汕尾的山海湖城记忆。全书分为词话人物、词话风景、词话季节三个小辑,共110章,每一章散文诗都将借助古典词牌的意蕴与意绪,演绎历史、人文、土地和时间留存的历史风貌,让“海陆”二元文化获得更细腻的诗性转译,使“海陆”叙事既扎根乡土,又能通向更广阔的文化平台。
寄语年轻写作者
扎根本土,大胆创新
作为汕尾本土成长起来的作家,庄海君对当前汕尾文学创作生态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当前汕尾文学创作呈现出“山海初澜”的态势,本土写作者逐渐开始自觉挖掘“海陆”文化记忆,将地域素材转化为文学表达。近年来,汕尾散文诗创作生态生机勃勃,自获评“中国散文诗之乡”后,举办了两届“柯蓝杯”全国散文诗大赛,出版了4期《蓝风散文诗》、55 期《海语散文诗》,建立了全国首个乡村主题散文诗小公园,还多次开展散文诗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与采风活动等。
他引用柳成荫老师在《从乌坎河出发》后记中的话:我学习写作,由于不是专业作者的缘故,便没有把文学成就当作一个非奋斗不可的目标,而是把它作为一条增长知识,加强修养的途径。借此对年轻的汕尾写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深深扎根汕尾这片土地,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家乡;二是要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写作方式,以现代视角重新讲述海陆丰故事;三是不要局限于本土,要拓宽视野,紧跟时代脉搏,让汕尾元素在更宏大的语境中展现魅力,创作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海陆散曲》无疑是庄海君献给家乡的一份深情厚礼,它让我们看到了汕尾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让我们对汕尾文学的未来充满期待。相信在庄海君等一批本土作家的努力下,汕尾文学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撰文:严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