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据媒体报道,各地发生多起学生溺亡事故,令人痛心不已。
事实上,教育部门也曾多次预警提醒,要求学校集中开展警示教育,却仍然无法遏制事故的发生,学生们应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防溺水安全网怎样才能扎紧?前不久,教育部特别发布《关于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安全工作的提示》,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学生参加夏令营及校外活动的安全防护,提高学生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夏季是儿童溺水的高发季节。2018年全国0—18岁儿童伤害监测调查数据显示,8月的溺水病例占比最高,达到17.49%。2018版《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的统计数据表明,溺水是我国0—17岁儿童致死的首要原因,占儿童伤害死亡的32.5%。如果分年龄段统计,溺水是1—4岁、5—9岁和1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15—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分别占各年龄段伤害死亡率的51%、47%、51%和23%。可见,溺水发生在所有年龄段,是整个儿童青少年时期最严重的伤害类型,应当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儿童、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行动。
儿童溺水的原因分析显示,大多数溺水事故都是学生到不正规的水域“游野泳”时发生的,如果到正规场所游泳,那么大多数溺水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在地点方面,绝大多数溺水事故都发生在校外。因此,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溺水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掌握关于水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在学习科学、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树立安全意识,是减少儿童溺水发生的关键。
孩子游玩时家长要尽到看护职责。具体而言,父母或可信的成年人要让孩子的活动始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这样,发现危险情况时能够及时制止和干预。此外,父母应掌握科学知识,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比如,游泳前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孩子事先约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孩子想要做约定之外的活动则必须告知父母并得到允许才行。家庭中的安全教育是底线教育,不可或缺,应当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非正规水域无人管理和维护,现场没有救生人员和安保措施,没有警戒网,水下情况不明,达不到相关标准,在这样的水域游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切记,到正规场所游泳是预防儿童溺水的金标准。
许多学生认为溺水离自己很远,事实上,在不安全的水域游泳随时都可能因为不可控或者不可预知的因素发生溺水事故。“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伤害预防教育推广实验研究”项目组的实验校——海淀区东马坊小学,在六年级“预防溺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体验环节,用水盆模拟,请同学们真实体验在水里的憋气时间。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憋气时间都不到2分钟,如果真发生溺水,学生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憋气时间还会缩短。通过真实的体验,学生们认识到溺水的严重性,纷纷表示再也不去附近的上庄水库游野泳了。
嬉水是儿童的天性、健康的娱乐,但溺水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家长、教师要和儿童一起学科学、用科学,陪伴儿童健康成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