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万维网之父”,他是“千年技术奖”首位获奖者,他用自己的发明,将这个世界彻底连为一体。他致力于将自己的发明成果免费公开给所有人使用,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今万维网那标志性的缩写“www”已经是全球网民习以为常的存在。他就是蒂姆·伯纳斯.李。
2019年是万维网30岁“生日”。或许是它产生的巨大影响,30年后不少人仍把它当成互联网的同义词,但它其实是今天互联网上主流的文件访问系统,是蒂姆·伯纳斯·李创造出来的一项互联网基础性服务。是他,把网络上的资源连接起来,每个加入万维网的人,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通互联。
1955年,蒂姆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数学家,同时也是英国计算机界的名人,曾参与了英国第一台商用计算机“费兰蒂·马克I”的设计制造。或许是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也或许是受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影响,蒂姆从小就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
1972年,蒂姆进入顶尖学府——牛津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在大学,活跃的蒂姆自然不会安分地专心读书。当时,学校规定本科生只能在学习时间使用计算机。为了一项慈善活动,蒂姆不顾学校规定,利用“黑客技术”侵入了其他电脑系统,蒂姆因此受到的惩罚是——被禁止使用大学电脑。
这种惩罚对蒂姆来说完全无足轻重,反而还成为激发他的动力。不久之后,他就用从旧货商店花7美元买回的电视机,与M6800处理器、烙铁、电路板组装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
1989年3 月,蒂姆向位于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研究所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把研究所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这个建议在研究所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的实施也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蒂姆花了几个月的空闲时间在计算机上实践构想。经过不断的摸索和修改,蒂姆终于在1990年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虽然这个Web服务器简陋得只能算是物理研究所的电话号码本,它只是允许用户进入主机以查询每个研究人员的电话号码,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
1991年8月6日,世界上第一个WWW网站“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 www.info.cern.ch)官方网站正式成立。1993年4月30日,该研究所宣布开放万维网给所有人使用。
万维网一面世,便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网站和服务器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1993年底,已知服务器数量就超过500多台。蒂姆不断根据网际网络用户的反馈修改程序设计,提出了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规范,重新定义了HTTP和HTML两个网络传输协议,并使网际网络技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
蒂姆的这一发明,彻底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打破了信息存取的壁垒,带来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同时,也使互联网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变成了供全世界人使用的“知识百科全书”。正如《时代周刊》所说: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他的发明在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中有多大的意义,这就像古印刷术一样,谁又能说得清楚它为全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有人說,蒂姆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科学家。在这个所有人都狂热追求金钱的时代,作为一个轻易就可以用自己的发明获得财富的发明者,他却“头脑发热”,放弃了这个暴富的绝好机会,将万维网无偿向全世界开放。据说,如果他当时肯为万维网申请专利,他就可以有机会与比尔·盖茨在财富上一决雌雄。
从最初发明WWW至今,蒂姆对万维网技术的更新和改良从未间断,他希望能够让网络更好地服务大众、改善人们的生活。蒂姆目前的研究课题是创造一个能够理解人类复杂的语言、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并且自己会推理的网络。这就是他倡导的语义网: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蒂姆预测,人们对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痴迷”终将被“无所不连”的网络所取代,也就是语义网——它将在更加微小的信息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例如一条街道的地址与一份地图等等,它将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所有数据“无缝”式连接的网络。
尽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蒂姆还是坚持着清贫的科研工作。人们说他是一位僧侣式学者,他用自己的发明创造了大批百万富翁,自己却没有得到一分一文。他拒绝了送到他面前的任何一次暴富机会,只要听到有人说他应该从互联网上发财,他就恼怒地说:“如果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只以钱财来衡量,那就有问题了”,他认为,“名声让人无法过像样的生活”。
有人用“傻的可爱”来形容蒂姆,他在2009年承认,互联网址中http:后面的两条斜线// 其实并无必要,由此带来的不便,他向公众表示致歉,他说“人们现在叫它们‘反斜线反斜线,还不得不老用那根手指输入它们。如果这么多年来人们不用写或敲入那两条斜线的话,该可以省下多少的纸和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