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故事丨双面中环

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下称SNEC)正式开幕前几日,中环股份便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开始了新品发布的预热。

最早公布的一则《2021SNEC上海光伏展|快乐全剧透》的微信推文,提前公布了本次展会上将展出的两款产品:G12硅片和高效叠瓦组件。而另一款“重磅新品”则被冠以“神秘”一词,一直到6月3日SNEC展会开幕式时才得以揭晓。

暂不论神秘新品新在何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的SNEC展期间,中环股份以新貌示人——往年的“中环股份”之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中环半导体”。

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价称,这一称呼无疑强化了中环股份的半导体标签。但同时,这也是TCL混改中环集团后留下的特征。

2020年7月,天津中环集团的混改工作尘埃落定。TCL科技以超百亿元的价格摘牌,成为中环集团的新主人。

一个月后的那场TCL新动能战略发布会上,身为TCL的创始人,李东生首谈中环混改。

“TCL科技集团的业务和中环半导体业务高度契合和互补,产业的协同性比较大。”李东生在此前的考察中发现,TCL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的供应商和中环半导体材料的供应商、供应链以及制造工艺,有所交叉和关联,两者存在产业协同空间。

外界更为关注的是,TCL科技入主后,中环股份的未来如何?

一则传闻在当时流传:未来三年,TCL计划把中环股份分拆为三家上市公司。有投资者担心,TCL科技在中环的企业运营管理赋能上会做减法。

李东生的承诺是,选择了中环后,将会加大资源的投入。

2021年是中环股份混改首年。新一届董事会提出在今年要完成“经营绩效倍增计划”,以反映混改带来的协同效应。

今年一季度,中环股份净利润翻倍,为上述计划的实现开了个好头。但,全年目标会那么容易实现吗?

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中环股份展台。-资料图片

破壁者

SNEC开展前十天,中环股份主办了一场光伏智能大会。在这场会议上,该公司便已经开始向外界传递“中环半导体”这一新称呼。

不可否认的是,中环股份身上一直有着半导体基因。从1985年公司正式成立,到1999年改制国企以及混改后,无论是公司名称还是产品,“半导体”的标签都十分显著。

由此看来,“中环半导体”这一称呼实际上是一种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中环股份对近几年来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一次重要革新,就是将半导体产品思维导入了光伏制造。

2019年,中环股份对外发布了12英寸超大硅片G12“夸父”系列产品。

“‘夸父’产品的推出,有点重塑光伏行业格局的意思。”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一系列产品突破了行业此前默认的166mm在尺寸方面的极限,并将硅棒尺寸由8英寸提升至12英寸,在当时市场组件功率普遍为300W、400W时,一跃提升至600W级别。

事实的确如此,大尺寸硅片的推出,将光伏行业推向了“岂止于大”的时代,这到后来进一步衍生为尺寸之争:以中环股份为首的210阵营,对垒以隆基股份为首的182阵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尺寸之争就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从主要龙头企业选择站队,到182、210硅片标准尺寸倡议的相继出现。当然也有“骑墙派”,两种尺寸都沾边。

截至目前,大硅片尺寸之争未分胜负。有业内人士称,“2021年底见分晓”;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要过分放大尺寸之争,适配的才是最好的。

实际上,直到今年SNEC展正式开幕之前,龙头企业依然有暗自交锋之意。

5月26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组件尺寸标准化线上研讨会。这次会议的结果是:210电池组件厂商就电池片间距、分片方式等,达成一致意见;182电池组件的尺寸相关各方就单双玻尺寸统一、片间距大小详细讨论,但未达成一致意见。

这场研讨会的结果,似乎将尺寸之争的天平倾向了210阵营。于是,本次SNEC展会上,包括中环股份在内的210厂商,争相展示自身基于210尺寸的各类产品,底气更足。

而对于坚持182尺寸的隆基股份,其董事长钟宝申在6月2日下午的SNEC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上只是略有微词,“我们做的风洞实验很清晰地看到,当组件过大的时候,这个组件就摆得不行了,在创新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质量。”

不过,由中环股份掀起的大硅片趋势,似乎已经成为业内认可的发展方向。这已经成为其与隆基股份竞逐未来单晶硅片市场份额的核心武器。

近些年来,尽管与隆基股份并称“单晶双雄”,中环股份在单晶产品的份额却被甩在身后。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的单晶硅片产能分别为85GW、55GW,市场份额占比约41%、28%。

根据2021年一季度的数据,隆基股份报告期内单晶硅片出货约20GW,中环股份出货量约13.2GW。对此,中环股份称,其一季度外销硅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1%,达到全球第一。

是否真为全球第一,有待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210尺寸的G12硅片正在成为中环股份不断缩小与隆基股份硅片出货量差距的关键因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中环股份的G12硅片产销快速增长,占比已达45%。该公司还计划在年底将这一占比提升至60%。

“内卷”者

这几日中环股份的展台前,围聚着不少观展者。

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交流时,一位观展者对今年中环股份的新品有点失望。

“之前看官微说会展出一个重磅新品,特意来看看。”该观展者认为,无论是G12还是高效叠瓦组件,已经不具新意,无边框组件据其了解国内也有厂商在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中环股份此前一直宣称神秘的产品为Maxeon Air无边框组件。

Maxeon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款无边框组件可针对因为常规组件重量或安装方式无法施工的屋顶,属于BIPV应用环节,预计明年二季度量产。

其实,这款产品并不神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最早追溯至今年5月20日前后,已有消息称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将于今年夏天发布新系列的无玻璃、柔性硅基太阳能电池板,称为Maxeon Air。这些面板将首先在欧洲市场使用,并于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发布。

前述观展者的质疑不无道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本次展会上,“光伏教父”施正荣所创办的公司上迈新能源,在展会期间推出了一款会做“俯卧撑”的光伏组件。据介绍,该组件是不用玻璃,使用特种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工艺做成的晶体硅光伏组件,主打“轻柔薄美”特点,可以安装到不足以支撑玻璃组件的屋顶上。这与中环股份的Maxeon Air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台布局显示,中环股份今年的主要目的实则是对旗下两大重要子公司环晟光伏和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的推介。

作为控股子公司,环晟光伏承担着中环股份发展组件业务的角色。而中环股份则持有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约27%的股份,后者成为中环股份向下拓宽光伏制造产业链的重要一子。

被混改激活的中环股份,正在打造自身的“210宇宙”。由其参与、主导的210大硅片生态,吸引了不少同盟者。中环股份曾对外界评价其推出210的目的:为光伏全产业链提供价值和生存空间,而不是为了达到排他的目的。

但显然,在商战中,竞争往往就伴随着排他的影子。

今年3月份,宁夏中环50GW(G12)太阳能单级硅材料智慧工厂开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硅片项目投资之一。这一项目落地的背后显示了“TCL效应”——从调研到合作落地,仅用时三个月。

50GW的体量,无疑等同于“再造”一个中环股份。截至2020年底,中环股份单晶硅片产能为55GW,与本次投资项目的规模相当。

新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大大缩小中环股份与隆基股份之间的产能差距。截至2021年底,隆基股份的单晶硅片产能计划增至105GW。

而按照上述项目的施工进度,中环股份将在2022年底达到这一产能数字。届时,两大单晶硅片龙头合计200多GW的硅片产能或将掀起一场硅片环节的惨烈厮杀。

事实上,产业链的互通性已经在释放“内卷”影响。

6月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6月2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0.6万-22.1万元/吨,成交均价为21.19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4.54%,今年以来的涨幅已经超过140%。

“我们可能会面临新能源行业扩张过快带来的隐患。今年的增长非常快,比以往要多5倍。”太极实业、十一科技董事长赵振元认为,新能源形势越好,产能上马速度越是加快,但加得太快以后,就会出现某种不平衡。

“目前,光伏产业链供需矛盾存在博弈,存在不正常的现象。”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也表示,光伏产业目前需要“降温”。

由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割据”,上下游供需失衡,特别是硅片、电池片产能过剩,造成硅料供应不足。前述业内人士测算,“实际上,今年的硅料产能与下游组件的需求是大致匹配的,问题还是出现在中间环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