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孝敬仁义”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11 第六集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立身处世的根本。“孝敬则宗族安之”,有孝敬的心,他是大家庭里面的好子孙,由他来带动所有的同辈之人,孝养父母。晚辈孝敬,这个家哪有不安的,“子孝父心宽,家和万事兴”。“仁义则乡党重之”,他又讲仁义,一定不遗余力的造福于乡党,乡党特别看重他、尊重他,甚至以他为荣。“此行成于内”,德行成就了,这些教诲内化了,自然流露在他的言行当中;“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美名自自然然感召来了,因为他的德行利益了大众,美名自然随之而起。
“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这里这个转折,紧接着就是很重要的叮咛了。这个“孝敬仁义”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这些不好好的去扎,而且还不实实在在的在哪里下功夫呢?至行。“不笃于至行”,这个“至”可以是刚刚讲的“孝敬仁义”这个本,这些德行之本;这个“至行”,有另外一个理解,“何谓至行?曰:庸行”,“庸”是很平常、平庸;“至行”是很高的德行,其实是从哪里积累上来的?就是从平常的起心动念跟一言一行当中,落实了,他的德行自然提升上去。
假如我们忽略了整个自己的念头,跟生活的很多细节,这样的学问就会很不扎实了,甚至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有人在的时候挺像个君子;没人在的时候,行为完全不一样。所以古人说要“慎独”,没人在的时候跟有人一样的戒慎恐惧,不然,一学都学成两张皮了,表面一个样子,背后一个样子。而为什么会学成这样呢?还是虚荣心作祟,还是不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怎么可以言行不一致,人前人后不一致,这个是自欺欺人。
“不笃于至行”,不从根本下手,不从这些生活细节,扎扎实实去做的话,那是“背本逐末”了,这个“末”是枝叶,没有根,只想着枝叶很繁茂、很漂亮,所以变成“以陷浮华焉”,陷到浮华里面去了,“以成朋党焉”。“陷浮华”就是贪名、追名去了,“以成朋党焉”,逐利去了,有私党,为了一些既得利益,就不好了。
“浮华则有虚伪之累”,人虚荣、浮华的心起来了,其实做人很累,要装样子的时候,这个其实就是身心的累赘了。明眼人看了,其实也觉得这样很累、很辛苦,人前人后这个面具常常还要撕下来,多辛苦。大家看过四川的变脸没有?一下子就变一张了。会不会有时候变错了?还是上面有一句,“形成于内”,其实就是《大学》里面讲,“诚于中,形于外”。不要把学问搞复杂了,就是这一颗心,尤其是恢复诚心、恢复孝心,就对了。
“朋党则有彼此之患”,结党营私,什么祸患呢?到最后出状况了,互相狗咬狗;或者因为既得利益,自己同党的人也会冲突。只要不能去私利,朋友之间就很难是道义之交,就变成朋党了。
“此二者之戒,照然着明”,等于说这两点在历史当中,甚至于在离他们不远的时光当中,太多这样的例子呈现出来。虽然有这么多的例子,“而循覆车滋众”,这个“循覆车滋众”就是重蹈覆辙的人还是很多。所以从历史当中,虽然有很多提醒,但人没有高度的警觉跟去效法、去落实,读再多,还是会重犯很多历史当中的事情。您说哪一个皇帝没读历史的?个个都读,但没犯的人还是少之又少。所以有一个读书人写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看到这些历史,觉得很哀伤,“哎呀,这些人怎么这么可悲!”哀之而不鉴之,自己不引以为戒,“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不引以为戒,我们也犯了,那以后我们的后人又再说,“哎呀,这些人真可怜啊!”所以人其实要能不重蹈覆辙,不容易,真的要戒慎恐惧的心,来时时观照自己,尤其从念头下手。
“逐末弥甚”,舍本逐末的人还是非常的甚多,可能当时候这些读书人的风气不是很理想。“皆由惑当时之誉”,贪名了,迷惑于美名、赞叹。“昧目前之利故也”,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了,看不清楚往后的祸患。“夫富贵声名”,富贵、好名声,“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人情很多很喜欢富贵、声名,但君子得到了,反而把它舍弃掉。为什么,“何也”,“恶不由其道耳”,就是获得不是由正当的方式得到的,君子不处也。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设版权,欢迎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