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学都:加强碳足迹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

9月9日,由山西省能源局、中国能源报、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主办的“碳足迹洞察与价值链共建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围绕“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国内外进展、问题与建议”作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自2007年国际上开始讨论碳标签及应用,目前12个国家或地区已立法要求企业强制性实施标签制度。也就是说,龙头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要低碳。

碳标签主要有3种形式,包括产品到底包含多少碳排放、是零碳还是低碳等。

英国CarbonTrust公司涉足较早,2007年3月推出全球第一批碳标签的产品,包括薯片、奶昔、洗发水等。取得经验后把碳标签应用到英国最大的连锁百货Tesco以及可口可乐广告。美国的碳标签有三类,Corbon Label California、Carbon Free、Climate Conscious。2008年德国启动产品碳足迹工作。法国卡西诺超市于2008年推出碳标签计划,覆盖2万种产品。2009年法国通过《格勒诺环境法案》。瑞士由瑞士最大连锁超市Migro于2007年发起。日本2008年7月通过产品碳标签在内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韩国于2009年发布碳标签认证指南,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标识。

实际上,欧盟相关政策真正执行后,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上面表现未必不好。政策不是针对中国产品,是针对全世界产品,中国产品在欧盟排放量比较低,在整个市场中,最终竞争下来中国产品未必就会占下风,也可能会占有更多市场份额,这是从纯粹经济学角度考虑的。但从政治角度看,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强烈反对,例如欧盟电池法比较典型,要求标示碳足迹。

英国基本和欧盟类似,美国则把碳标签看作更像碳足迹,因为它的计算方法和欧盟不同。其他国家也在讨论碳标签,发达国家有碳足迹调节机制,同时发达国家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碳减排大体上一致,而发展中国家大体一致,所以碳标签其实也是一种壁垒。

我认为全球碳足迹计算大体上有一致的原则,产品碳足迹计算准则基本上以LCA方法为主,各种层级的碳足迹标准并存。碳标签标识包括不同种类信息,碳足迹绝对值、减排量、低碳标识、碳中和标识、碳等级标识等。碳标签签发机构有政府、第三方、头部企业。CBAM等法规的实施将迫使国际贸易产品加速开展碳足迹研究。

2008年国内成立了全球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2009年发布商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候排放评价规范及使用指南。2009年国内启动实施产品低碳计划,给予符合低碳认证的产品加贴纸标签。201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启动开展低碳认证制度工作。2013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了低碳产品认证实施、认证标致、监督管理等制度。2016年7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颁发首张服务类减碳产品证书,同时向荣邦机械有限公司和登王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颁发了产品碳足迹证书。2016年7月,经中环联合认证中心(CEC)认证的全国首款碳减排公益产品“碳减排公益茶”发布,成为中国首款标注了碳减排量的公益产品。2023年11月,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今年以来,各地都在做碳足迹工作方案,这是特别重要的信号,意味着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早期我们是有排放清单的,现在量化到产品层级,预计下一个5年涉及到碳的精细化管理会密切关注,国家强制执行会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目前产品碳足迹标准很多,都是执行地方标准。数据库是基础性工作,积累数据非常重要。所以碳足迹、碳标签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同时,碳足迹基础工作非常薄弱,政策法规推进这方面,需要有完整的分工协作包括市场管理、技术标准指南等支撑,体系和制度需要尽快完善,大家都在积极参与。另外,近几年,无论在专业机构还是企业,有几年碳工作经验的人都不愁找工作,这方面非常需要人才。第二,目前企业产业参差不齐,尚存不少企业还不知道碳足迹为何物。

碳足迹工作任重道远,要打通国际国内互认、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国内数据质量还有待提升,需要下大功夫。政策上也还应有更多资金激励。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碳足迹对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包括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建设等,还要充分重视碳足迹、碳标签质量的重要性。此外,数字化管理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文丨本报记者 杨梓/整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