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孤峰,而不是顶峰

有的灵感,稍纵即逝。

比如我刚刚有一个绝妙的idea和感悟。兴冲冲点开文档编辑器,然后中途回了一条微信,现在就已经忘了。

直到最后写完全文我都好像没有想起最开始的那个点子。

心力是一个人能够继续前进的最核心指标之一,位列前三。甚至不夸张的说,是第一。

古话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我认为更准的翻译是是:愿望是有的,就是心力不够。而所谓愿望是没有用的,每一个人都想成功,但是有几个人愿意为此做出巨大的奋斗,自律,努力,让渡一些东西呢?

表达者最需要学习的是克制。因为你已经太懂表达了,表面上怎么说你都是有理的,因为总是能找到于你有利的,闭环的方式。

但实际上,你就把你的知识盲区,对世界的误解和无知,对别人的无视和看轻都给闭环了。你已经画地为牢了。

成功是多元化的,迄今这个观点,只能停留在“好听”的层面。广泛地被大家接受认可,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过程中,我们目前的大量焦虑来自于:我们已经惯性的把【快】和 好,充实,有意义,有价值画上了等号。

换言之,我们认为一旦【慢】,我们就是在浪费时间,就是不好,立刻对自己充满了否定,产生了恐惧和痛苦。

而这一种病对应的就是:如果你不能一轮轮融到钱,做大,指数增长,你就是loser,哪怕你的企业养活了很多人,在产业链里有价值。

在资本主导的思路下,一切别的维度的好,都被定义为【没有格局】,而这种主导思想对大家都进行了洗脑。

品牌是一个个孤峰,而不是一个个顶峰。因为顶峰只有一个,这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只有珠穆朗玛峰。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孤峰,他们有的远观奇绝,有的云雾缭绕,有的就是山间有高人,有的有温泉。我想这才是世间该有的品牌们该有的组合。

如果我们真的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度思考,尽快摒弃成为顶峰的妄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也要成为孤峰,无论是有独特的经历,视野,阅历和技能。

成为孤峰,自有一群人到了周末就开车过来,就有人愿意把你拍下来。

从另外一个维度上来看,我们现在提倡鼓励的专精特性企业不也就是这个意思么。

有一次我在挪威的峡湾自驾,我们租了一辆Herz的Volvo,前三个小时,我们沉浸在峡湾,雪山,河流的无限组合中很兴奋,后来我们逐渐平静,且感到有一点无聊。两个小镇之间可能需要3-5小时,中间基本理解为无人居住的地带。小镇上,有麦当劳,有超市,有Subway,其他的类似于理发店等等那一天正好歇业,如果我没有记错他们都是每周固定几天开门(小于五天),其他日子都歇业。Subway的那个营业员,是东南亚人,来到这里十几年了,几乎不回去。但她并觉得自己孤独,觉得这就是常态,或者这个小镇上的所有人都是如此。

在人类的5000年历史上,出现超大规模人口聚集是后20%的事,出现电灯和电灯普及,实现人类活动时间向黑夜衍生是近5%时间里的事情,出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我们一直在线,是近1%的时间的事情。或者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大量的国家和地区,电灯和互联网也没有普及。

我们出现的大量的不适,包括“孤独““恐惧”焦虑””是因为信息的负荷,已经超越了我们肉体和大脑被无形之手设计时候的负荷。

也许,我们现在还在被动适应的阶段。还没有到和谐相处的阶段。

陈道明在一个采访中说:有时候努力很重要,但有时候可能适得其反。比如你正常得去打开一扇门,你的动作可以是优雅的。但是如果你很用力,那你的动作乃至面目一定是走形的。

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基于人的陋习而生的。如果没有了灌酒,劝酒,胡吃海喝,白酒会衰退几成?

有人问我怎么看股市。我只能说:最近接触的专业人士或长期浸淫其中的人不下十个,他们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认知圈。市场不存在绝对的共识,绝对的共识哪怕出现也是短暂的狂欢或者惨剧。

调整心态,迎接世界的变化。以及接受世界不会回到你理解的那个样子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