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生了多次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当时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核电站的冷却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核反应堆的燃料棒过热并融化,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而最近,日本又出现了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
据日本共同社当地时间12日报道,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下属的核燃料循环工学研究所承认,本月8日工作人员在对位于茨城县东海村的该研究所钚燃料第三开发室内的手套箱进行定期检查时,发现了放射性物质引起的污染。污染位置位于手套箱上表面与底面,共计4处,放射性活度最大约33贝克勒尔。该研究所称,放射性物质泄漏未对工作人员健康和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正在调查泄漏原因。
目前世界上的核燃料循环主要存在两种技术方向:
1)一次通过式:直接将乏燃料作为放射性废物进行管理,经过包装后,直接进行深地质处置。瑞典、加拿大、西班牙和美国采取这种路线。
2)闭式循环:闭式核燃料循环是指回收乏燃料中的铀、钚等易裂变材料以及可以利用的次锕系元素等,易裂变材料再加工制造成核燃料元件,其他放射性核素作为废物最终处置。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印度采取该技术路线。在《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我国再次重申了核燃料闭式循环和乏燃料后处理的政策。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乏燃料并没有采取循环而是采取暂时储存的方式。一般核电站都配有乏燃料贮存水池,随着机组运行周期增加,水池会达到存放上限,因此离堆贮存是保证核电站连续运行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仅有年处理能力约50吨的乏燃料中试厂,中法合建的800吨/年后处理大厂预计到2030年才能实现投运,闭式循环的处理能力仍然很低,暂时储存是目前主要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