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两年的努力,麦克阿瑟终于拼下来了重返菲律宾的机会,背后是不可阻挡的庞大机群、舰队和部队。但是在仅仅两年半之前,被切断在菲律宾、孤立无援的麦克阿瑟却面对着另外一番光景。早早丢掉了制海权,困守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的美菲军队没有像同期的英荷部队一样土崩瓦解,而是顽强抵抗,一度还挫败了日军的攻势。虽然美菲军队最终投降,踏上了“死亡行军”,巴丹战役却成为了二战西南太平洋战场在美国最为著名的一仗,成为了“虽败犹荣”的代名词。我也有幸在2019年夏天重返巴丹半岛,这个麦克阿瑟伟大征程的低沉起点。
➤ “橙色”还是“彩虹”:菲律宾攻防计划
早在一战结束后,美国就将日本视作远东方向的最大威胁。其中,远离美国本土、远在西太平洋的菲律宾半殖民地就始终处在日本的威胁之下。两战之间,美军针对各个假想敌制定了一系列以不同颜色为代号的作战计划。其中,针对日本的就代号为“橙色计划”(War Plan Orange)。不过,由于得意日三国结成同盟,美国也开始计划对轴心三国同时作战的计划,代号为“彩虹计划”(War Plan Rainbow)。
被誉为“千岛之国”的菲律宾:上面的大岛就是吕宋岛(Luzon),是菲律宾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但是无论美军的高参们怎么做计划,残酷的事实就是菲律宾孤立的地理位置,而且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就决定了菲律宾的守军必然在很长时间内孤立无援。部署在菲律宾的美国海军亚洲舰队(Asiatic Fleet)小得可怜,主要由潜艇组成。他们的主要港口是马尼拉湾(Manila Bay)南岸的甲米地军港(Cavite)和苏比克湾(Subic Bay)的奥隆加波(Olongapo)军港。这支小小的舰队根本不可能阻止日军的登陆。
战争前夜美菲军在菲律宾的布署
更严重的是,尽管麦克阿瑟在担任菲律宾陆军元帅期间极大地扩充了菲军的人数,组建了第1、11、21、31、41、51、61、71、81、91、101这11个步兵师,但是这些缺乏训练且武器装备老旧的部队远不是日军的对手。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美军编制下的“菲律宾侦查军”(Philippine Scouts,简称PS,并非“侦查”部队),其军官由美国人担任。这些部队主要被编入美国陆军的菲律宾师(Philippine Division),包括第45、57步兵团;第26骑兵团和唯一一个完全由美国人组成的第31步兵团。
战前训练的美军菲律宾师反坦克炮组
因此,“橙色3号计划”(WPO-3)的主要构想就是让美菲军队龟缩进吕宋岛(Luzon)马尼拉湾西边的巴丹半岛(Bataan),并且借助海湾入口处的科雷吉多岛(Corregidor)等装备了重型海岸炮的要塞岛屿固守待援。这样一来,美菲军就能借助地形优势和充分准备长期抵抗,使日军无法控制菲律宾最重要的战略目标:马尼拉湾。然而,这个计划在本质上极为悲观,因为计划者们并不相信美菲军真的能坚持到太平洋舰队赶来救援。
战前的麦克阿瑟(右)和参谋长萨瑟兰
战前发表演讲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自然无法接受这种将他视为牺牲品的方案。于是,在他的推动下美军改为采纳“彩虹5号计划”(Rainbow-5)。按照这个计划,美菲军不仅不会撤退到巴丹半岛,反而将在滩头迎击登陆的日军,争取保卫菲律宾全境。不过,为了实现这个计划,麦克阿瑟就需要强大的空中力量,为此,美军陆航向菲律宾派遣了不少新式的B-17轰炸机,准备用于截击日军登陆船队。这个计划看起来更加乐观,但是等到仗真的打起来,这个计划可不可行就是另外一码事儿了。
麦克阿瑟寄予厚望的B-17轰炸机
负责菲律宾防务的美军陆军远东部队(United State Army Forces in the Far East)
➤ 并不突然的突袭:空袭克拉克机场
马尼拉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一通来自美国的越洋电话吵醒了正在熟睡中的麦克阿瑟。电话对面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几分钟之前,美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军港珍珠港刚刚遭到了日军攻击,具体情况暂不清楚。战争爆发了!此时,麦克阿瑟手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34架B-17轰炸机,其中一半部署在吕宋岛的克拉克空军基地(Clark Air Base)。克拉克基地位于美军斯托森堡基地(Fort Stotsenberg)旁边,后者是包括第26骑兵团在内的不少精锐部队的驻地。机场上还有包括数十架P-40战斗机在内的上百架飞机,可以说是美菲航空兵的最重要基地。
战前的克拉克机场
自然,等到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来后,美军飞机先后升空以避免在机场上被炸毁。同时,由于台湾上空天气恶劣,日本海军的机群也在机场上焦急地等待,害怕突如其来的B-17把自己连人带机一起炸飞。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从来没有侦查过台湾的美军根本不知道日军在台湾的机场位置,冒然发动空袭简直是自寻死路。结果,美军因为燃油几乎耗尽在中午选择降落,让飞行员抓紧时间吃午饭、飞机加油。就在这时,天空放晴后终于起飞的日本海航26架九六陆攻、27架一式陆攻和34架零战在中午12:35飞抵克拉克上空,恰好赶上了美军飞机降落。由于美菲军装备陈旧,高射炮炮弹的限高根本达不到日本飞机所在的高度,所以日军轰炸机从容地展开高空水平轰炸,以密集的编队从机场的一头炸到另外一头。
今日克拉克机场博物馆中的日军航炮和机枪
美军的M1921式12.7mm高射机枪
结果,刚刚降落不久、还没来得及分散的美国飞机被日军地毯式轰炸炸得粉碎。少数从克拉克机场和其它机场升空的美国飞机也被占据了高度和技术优势的日军零战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在经过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空袭中,日军以7架飞机被击落的代价摧毁了克拉克机场上17架B-17中的14架、40架P-40战斗机和50架其它老式飞机,其它几座机场也损失不小。这就意味着,在短短一个小时的空袭中,麦克阿瑟寄予厚望的航空兵当场被摧毁了超过一半。
今天的克拉克机场:在这里,麦克阿瑟的航空兵遭到了灭顶之灾
在很多人看来,麦克阿瑟需要为克拉克机场的灾难负重大责任。毕竟,珍珠港被偷袭足足八个小时之后,克拉克机场居然也被日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实在是不应该。我也有幸前往了这麦克阿瑟遭到了当头一击的地方。如今,克拉克机场已经成为了忙碌的民用机场,斯托森堡基地只剩下两个门柱和当年的操场。
斯托森堡操场的大门、旁边的雕像、和中间的“克拉克”标志
祸不单行,日军54架轰炸机又在12月10日中午攻击了美国海军亚洲舰队的甲米地军港,依旧在美军高炮射程之外展开了两个小时的空袭,一举命中了2艘潜艇、摧毁了数座弹药库,还造成了超过一千名菲律宾工人身亡。这一打击彻底摧毁了美军在菲律宾最重要的军港,剩下的大部分军舰只好赶快向荷属东印度撤退。日军的损失仅为1架飞机而已。
遭到轰炸后一片火海的甲米地军港
➤ 退守巴丹
日军方面负责进攻菲律宾的是本间雅晴中将指挥的第14军,下辖第16、48师团和第65旅团。尽管日军第14军人数不到六万人,大概只是美菲军十多万人的一半,但是久经战阵的精锐日军部队远不是仓促征召的菲军能相提并论的,其中森冈皋中将指挥的第16师团更是南京大屠杀的头号元凶。本间雅晴的计划是首先派遣小股部队登陆吕宋岛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前进机场,然后以主力在林加延湾(Lingayen Gulf)登陆,通过吕宋中部平原直取马尼拉。
日军先头部队的登陆
日军主力在林加延湾登陆
在林加延湾登陆的本间雅晴
从12月8日当天开始,日军先头部队开始在吕宋岛北部数个地点登陆。结果,执行“彩虹5号”计划,试图直接反击日军的菲军部队在战斗中一触即溃。等到日军主力于12月22日在林加延湾登陆时,如梦初醒的麦克阿瑟才意识到菲律宾的防御已有崩溃之危险,才赶快改为执行“橙色3号”计划将部队和物资撤入巴丹半岛,同时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以保护城内的平民和建筑。于是,日军第48师团在1942年1月2日进入了不设防的马尼拉,开始了对这座城市长达三年的占领。
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的马尼拉
日军骑着自行车快速推进
同时,察觉到美菲军有撤退企图的日本人试图从林加延湾一路南下切断美菲军退路,但是在美菲军后卫部队的顽强阻击下日军未能得逞。总计120,000人的美菲军主力得以退入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然而,麦克阿瑟也将为他临时改变计划造成的混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撤退命令下达过晚,加之菲律宾国内官僚主义风气严重,使运输陷入了混乱,以至于大部分粮食储备都未能送到巴丹半岛。很快,多达120,000人的美菲军部队就将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撤退中被摧毁的列车:由于撤退的混乱,大部分粮食未能送到巴丹半岛
纪念巴丹以北后卫作战的纪念碑
但是无论如何,现在麦克阿瑟有了一条比较稳固的防线:这条防线从巴丹半岛西岸的矛潘(Mauban)一直延伸到东岸的阿布凯(Abucay)区域,中间是高耸的纳蒂布山(Mt. Natib)。因此,麦克阿瑟将他的防线分为两半,纳蒂布山西边由乔纳森·温赖特中将(Jonathan M. Wainwright)的第1军负责,下辖菲军第1、31、91师和第26骑兵团。山东边由乔治·帕克中将(George M. Parker)的第2军负责,下辖菲军第11、21、41、51师和菲律宾师第57团;菲律宾师的第31、45团则被留作总预备队。
视察巴丹防线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两侧海岸上的“东”、“西”两条公路上(East Road和West Road),而忽略了中间看似不可通行的纳蒂布山。不久之后,训练有素的日军就将以实际行动证明:许多看似不可逾越的地形都无法阻挡日军高超的渗透、迂回技术。不过,本间雅晴也犯了重大错误:他以为美菲军抵抗已然土崩瓦解,所以送走了第48师团,仅仅留下了第65旅团(由第122、141和142联队组成)和第16师团用于攻击巴丹半岛和警戒占领区域。这就使本间雅晴陷入了严重兵力劣势。
巴丹之战开始时美军设置的两道防线
➤ 突破第一道防线
1月9日,连续数日乘胜追击未遭抵抗的日军第141联队沿着东路大摇大摆地列队走进了美军炮兵观察员的望远镜中。随着一声令下,美军24门M1918型155mm加农炮(美国在一战中购买许可仿制的法国155mm口径GPF加农炮)突然在下午15:00同时开火,弹花在日军的队列中四处炸开。被炸懵了的日军只得停止前进,带着伤兵和尸体暂时后撤。
经过伪装的155mm加农炮
巴丹半岛的155mm加农炮炮位
今日陈列在巴丹战役博物馆中的155mm加农炮
东路上日军遭到炮击的大概位置
1月11日晚上23:00,开始正式组织进攻的日军第141联队2大队从东路旁边的一片甘蔗地中偷偷接近美菲军阵地,试图通过渗透战术一举突破美菲军的防线。没想到,这里的守军是精锐的菲律宾师第57团,而且这一带鱼塘、水稻、雷区遍地,实在易守难攻。于是,日军遭到了菲军75mm野战炮和M1“加兰德”步枪(菲律宾师是太平洋战场第一支使用M1加兰德投入战斗的部队)猛烈打击,一时间死伤惨重。
在菲律宾最先投入战斗的美国M1步枪
然而,剩下的日军部队却继续以试探性攻击寻找菲军防线的弱点,随后集中力量突击菲军弱点,一度以此战术占据了菲军的一段阵地。不过,菲军及时投入预备队发动反击,暂时打退了日军,一共打死了200-300名日军。至此,日军第一次遭到了美菲军迎头痛击,本间雅晴终于意识到巴丹这块骨头并不好啃。
第一道防线东路上的美菲军路障
第一道防线的所在位置直到今天还是水稻、鱼塘遍地,非常不易通行。远处的高山就是纳蒂布山
然而,久经战阵的日军远非一筹莫展。从1月12日夜间开始,日军逐步向更西侧的菲军部队展开试探性进攻,试图找到菲军防线的弱点。当晚,第141联队3大队渗透进了菲军第41和51师的结合部,一直到18日才被击退。更致命的攻击在1月16日中午到来,日军第16师团第9联队突然从无人防守的纳蒂布山东边冒了出来,猛然钻向了菲军第51师的背后。这样一来,盟军防线东段就陷入了极大危险。为此,菲律宾师第31和45团赶忙在17日展开反攻,但是却在日军精准的步枪射击下寸步难行。在愈发白热化的战斗中,美菲军也重新占领了一些阵地,但是日军也在1月22日将第141联队投入这个突破口,彻底挫败了第2军反击、致使防线全线动摇。
第一道防线东段遭到突破
同期,在第1军的西侧防线上,菲律宾师第26骑兵团发动了一次载入美国军事史的著名行动。1月16日,日军第122联队大约100人的先头部队先于菲军占据了摩龙村(Moron),很可能提前瓦解菲军的防线。结果,在这一地区执行侦查任务的菲军第26骑兵团立即发动反击,美国中尉拉姆塞(Ramsey)对他手下的27名骑兵下达了一道战争史上久违的命令:“骑兵冲锋!”(Charge!)
两个时代的“金戈铁马”:第26骑兵团的骑兵和M3轻型坦克
此时,早已不再配备马刀的骑兵们掏出手枪,随后全速冲进了日军占据的村庄。对此毫无心理准备的日军士兵们乱作一团,慌不择路地向村口逃去。就这样,骑兵们策马扬鞭挥舞着手枪在日军人群中一边冲杀一边开枪,将幸存的日军赶到了村北边的河对岸。今天的摩龙村完全变成了一座普普通通的菲律宾村庄,一点也看不出来,在1942年,第26团的骑兵们完成了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后一次有组织的骑兵冲锋,使日军士兵们重复了千百年来步兵在骑兵冲锋下的第一反应:转头逃命。
第26骑兵团发动冲锋的摩龙村和小河
然而,一次战术性胜利不足以扭转全局。等到1月19日,日军第16师团20联队3大队也从山区渗透到第1军的背后,并且建立了一处路障。美菲军连续的疯狂反击都以失败告终,就连1月22日参与进攻的2辆M3坦克都被日军用炸药包炸毁。因此,等到1月24日晚,美菲军的两个军都只好奉命撤向巴丹半岛的第二道防线。在撤退过程中,包括155mm加农炮在内的大部分重型装备都被丢在了背后。
美菲军第1军遭到迂回
➤ 日军断矛:海角之战
眼看美菲军放弃第一道防线的本间雅晴十分兴奋,他命令第20联队2大队从海路登陆在美菲军第二道防线后方,同时第20联队3大队尾随撤退的美菲军直接渗透到第二道防线后方。本间相信,这样的大胆进攻将直接摧毁巴丹半岛的美菲军,完成对吕宋岛的征服。然而,1月22日夜间展开的登陆战从一开始就出了岔子。在夜色中航行的日军船只根本找不到计划中的登陆地点,又在美军鱼雷艇的打击下陷入混乱。于是,第2大队主力900多人被送到了比目标靠南许多的基纳湾角(Quinauan Point),剩下的300人则不可思议地抵达了巴丹半岛几乎最南端的龙科斯卡巴扬角(Longaskawayan Point),直接威胁马里韦莱斯港(Mariveles)!
日军连续两次混乱的登陆造成了海角之战的惨败
不过,负责海岸防御的美菲军都不是战斗部队,而是包括航空兵地勤人员、海军人员、菲律宾警卫军(Constabulary)在内的非战斗部队。这些部队却英勇地限制住了日军向内陆进发的企图,还发起了反攻。最具戏剧性的是龙科斯卡巴扬角460人的美国“海军步兵营”:其大部分人员都是没来得及撤退的海军人员,但是还有四分之一是海军陆战队的人员。于是,陆战队员们给毫无战斗经验和训练的海军士兵们搞了个半天的“陆战速成班”,然后海军士兵就被命令照葫芦画瓢地模仿陆战队员作战。更有趣的是,海军士兵试图用咖啡把白色的海军军装染成墨绿色,却一不小心弄成了极其醒目的亮黄色!据说,日军方面报告遭遇了不少美军“敢死队”,这些人穿着亮黄色军装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似乎是用来吸引火力暴露日军位置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训练菲律宾士兵使用机枪
从龙科斯卡巴扬角上可以俯瞰马里韦莱斯港,所以这股日军威胁极大
但是龙科斯卡巴扬角的美菲军还有一大优势,就是来自于科雷吉多岛盖里炮台(Battery Geary)的12英寸巨型迫击炮的支援。这些巨炮于1月27日早晨7:00领衔展开对日军阵地长达一个小时的炮击,炸得海角地动山摇。但是即便如此,缺乏经验的海军步兵营还是未能攻克日军的阵地。最后,菲军精锐部队:菲律宾师第57团在28日接手了进攻,次日就消灭了海角上的日军。战斗中,美国海军改装的几艘汽艇发挥了大作用:美军在上面加装重机枪和缴获的日军37mm火炮,专门用来轰击日军占据的山洞。这些洞的洞口都朝向大海,所以汽艇的火力正好灌进其中。
龙科斯卡巴扬角:就是在这里的海面上,美军改装汽艇摧毁了日军占据的洞穴
基纳湾角的日军部队抵抗更为顽强,使得菲律宾警卫军和美军航空兵地勤人员的进攻一直到1月28日都毫无进展。日军精准的步枪射击经常能够压制整支进攻的美菲军部队,谁敢起来组织进攻就狙击谁。因此,菲律宾师第45、57团于29日接手,美军第192坦克营也在2月2日加入了进攻。不过,日军经常通过装死等手段骗过美菲军从后方袭击,坦克也很难发现潜伏在植被中的日军,因此进攻速度仍然缓慢。最终,美菲军的坦克和步兵于2月4日借助无线电发起了协同攻击,由步兵指出日军的位置、再由坦克将其消灭。走投无路的日军残兵被逼到了海角上,并且在次日开始投海自尽。不过,更多日本人借助着海边的岩洞坚决抵抗,美菲军损失巨大还进展缓慢。最后,美军的重装汽艇再次上阵,一举消灭了踞守山洞的日军。美菲军的伤亡着实不轻,仅担任主攻的一个营600人当中就有388人伤亡,同时也换取了两个海角上1,200名日军全军覆没的重大战果。
俯瞰基纳湾角:当年日军900人的“玉碎”之地
1月26日晚,眼看第2大队遭到包围,日军第20联队第1大队也派出了200人通过两栖登陆支援第2大队。但是,这支部队也在黑暗中登陆错了地点,在基纳湾角北边的西莱因角(Silaiim Point)上岸,自己也陷入了包围。日军抵抗仍然顽强,让前来助战的菲律宾师部队再次一筹莫展。不过,美菲军士兵在一具日军军官尸体上发现了极为重要的情报:日军将在2月1日晚上将第1大队余下部队也送来增援。
今天的西莱因角:茂盛的植物给美军的坦克造成了很大困难
结果,守株待兔的美国人在2月1日晚调集了剩余的75mm和155mm火炮、8架硕果仅存的P-40中的4架,还有海军PT-32号鱼雷艇和一艘加装了武器的游艇。日军的12艘驳船在明亮的月光下早早被美菲军发现,立即陷入了交叉火力的屠杀。驳船运载的800名士兵有一半当场被消灭、少数侥幸游回,只剩下400人勉强跑到了阿尼亚角(Anyasan Point),与西莱因角的日军部队连成一片。
此后的几天内,美菲军哪怕动用了坦克也无法消灭日军,甚至有些日军身上绑着炸药包跳到美国坦克底下,与之同归于尽。但是日军终究被切断在美菲军背后,等到2月6日就陷入了弹药枯竭的境地。当晚,试图撤离日军残部的驳船也被美军发现,然后在P-40和火炮的打击下非沉即伤。最后,除了被提前撤走的34名伤员以外,剩下的日军都被逼到了两个海角上。2月11日晚,走投无路的200名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突围行动,被打死33人之后占领了两个菲军的机枪阵地,然后继续向前线逃去。不过,这些残余日军大部分都在菲军主防线上被菲律宾第1师消灭,留在海角上的110名残余日军也在2月13日中午被悉数歼灭。
从左往右分别是基纳湾角、阿尼亚角和西莱因角:当年指挥作战的美菲军军官就是以这个视角观察三处海角的
至此,日军第20联队第1、2大队的2,000余人几乎美菲军全歼,两个大队长也都被击毙。虽然美菲军损失也不低,但是他们成功折断了日军的进攻矛头。
➤ “口袋”歼灭战
登陆海角的日军并不是对美菲军防线后方的唯一威胁。在美菲军撤退的途中,日军第20联队3大队的1,000余人也在1月28日晚上通过菲军混乱撤退时留下的一个缺口渗透到了美菲军防线后方。这些部队兵分两路:由一个中队向西推进、占据了被称为“小口袋”(Small Pocket)的阵地;主力则在东侧占据了被称为“大口袋”(Big Pocket)的阵地。
日军在美菲军后方建立的三个口袋
阿尔弗雷多·桑托斯上尉(Alfredo Santos)指挥的菲军第1师1团1营首先与日军小口袋阵地展开激战,看番号就知道是菲律宾正规军的头等精锐部队。尽管日军积极渗透、伏击菲军部队,却慢慢被包围在了口袋里,只能展开困兽之斗。菲军的攻势也非常艰难,一直到2月7日才取得重大突破,摧毁了4处日军机枪阵地。其间桑托斯上尉一直身先士卒,率领手下士兵逐个消灭日军火力点。最后,在2月8日早晨,桑托斯先命令手下士兵们以一阵“手榴弹雨”拉开了总攻的帷幕,然后以坚决的刺刀冲锋彻底摧垮了日军防线。在白刃战中最终不支的200名日军被全数歼灭。为此,桑托斯荣获了美军的优异服务十字勋章(DSC)。
防御战中的日军机枪阵地十分危险,经常给美菲军造成巨大损失(拍摄自萨马特山顶的博物馆中)
第1军军长温赖特中将则亲自指挥了对大口袋的进攻。这里的日军抵抗更为顽强,纵使美军派出了第192坦克营的4辆坦克也无法取得突破。2月2日,美军威利鲍尔德·比安奇中尉(Willibald C. Bianchi)不顾手部中弹继续作战,还用1颗手榴弹消灭了压制美菲军许久的日军机枪火力点,因此被授予荣誉勋章。在2月3日的战斗中,美军坦克沿着7号小道进攻,领头的坦克却被日军反坦克炮一炮击毁,随后日军反坦克炮也被菲军步兵用手榴弹消灭。这样的战斗极度艰难、血腥。
马尼拉军事博物馆中的日军94式37mm反坦克炮
反倒是2月6日晚日本人自己帮了美菲军的忙:当晚,日军航空兵先后试图用降落伞空降弹药和粮食补给,同时轰炸菲军阵地。结果,在茫茫夜色中,装载着物资的降落伞落到了菲军阵地上,炸弹却被丢在了困守的日军头上。经此重大打击后,日军渐渐不支、最终于2月13日被歼灭。菲军一共发现了600多具日军尸体,只有378人逃走。
当年口袋之战的战场:今天只剩下了田野和拓宽了小径
就在口袋中日军山穷水尽之时,日军第16师团33联队2大队的1,000余人也沿着7号小道向南进攻,试图接应被围的日军。熟练渗透菲军阵地的日军非常危险,经常能以刺刀无声无息地将菲军士兵杀死在散兵坑内。后来统计显示,巴丹战役中美菲军三分之一的伤亡都来自于日军的渗透行动!就这样,菲军1个排的部队被日军包围,经过了两天激战才突围出去。不过,日军的进攻也到达了极限,在距离大口袋1.6公里处被菲军阻止。此时,日军进攻部队形成了一个长长的突出部,被美菲军命名为“上口袋”(Upper Pocket)。日军在战斗中极为顽强,哪怕美菲军在口袋底部连续东西对进发动夹击,试图包围这股日军,却就是无法突破日军防线。最后,日军于2月17日放弃口袋向北撤离,留下了200多具尸体。至此,日军一共在三个口袋的战斗中阵亡了825人,第20联队3大队基本被歼灭。
在美菲军第2军当面,日军第9联队也试图趁着美菲军立足未稳渗透到美菲军后方。然而,菲军第41师在1月28日晚发现日军正在跨越铁丝网,于是突然发动冲锋,打死了100名措手不及、进退不得的日军士兵。之后几天内,日军第9、141、142联队的进攻纷纷失败,第142联队在1月31日夜间的进攻更是遭到了24门菲军75mm火炮的炮击,此为巴丹之战中美菲军队最集中的火力打击。最后,日军在此方向阵亡了240人之后彻底放弃了进攻。
当年日军试图渗透第2军阵地的位置
至此,日军的进攻彻底宣告惨败。吉冈赖胜大佐指挥的第16师团20联队尤其悲惨,下属两个大队遭到全歼,还有一个死亡大半。从战役开始至此,日军已经阵亡了2,700人,还有超过4,000人负伤,另有上万人患病。遭受重创的第16师团和伤亡高达65%的第65旅团根本无力继续进攻。缺枪少药的美菲军部队不仅延缓了日军的进攻,还在战略上造成了日军菲律宾攻略的暂时性失败。用本间雅晴的话说,如果麦克阿瑟此时全力反攻,那么重夺马尼拉都完全可能。经不起消耗的麦克阿瑟自然没有资源去展开反攻,但是巴丹守军的士气一时间十分高昂,甚至还有传闻说本间雅晴已经自杀等等。正是因为这样的重要胜利,美菲军在巴丹半岛的英勇防御才为世人颂扬。仅凭重创了南京大屠杀的头号元凶第16师团,巴丹战役中的美菲军也特别值得我们尊敬。
➤ 暴雨将至
尽管美菲军英勇地打断了日军的矛头,还一度占据了战场优势,但是陷入了全面围困的麦克阿瑟终究坚持不了多久。整支巴丹守军都在2月开始口粮减半,纵使麦克阿瑟苦苦哀求,海军也送不来更多粮食、武器和部队。美军仅有的对策竟然是花钱雇佣澳大利亚民船向菲律宾运送补给。其中,黎牙实比号运输船(Legaspi)竟然数次成功抵达巴丹,因此两任船长都被麦克阿瑟授予了优异服务十字勋章。
同时,留在巴丹半岛的小小空军也奉上了华丽的谢幕演出。3月3日,最后4架残存的P-40战斗机挂上了炸弹前去攻击苏比克湾里的日本船队。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没有日本飞机升空拦截,于是这4架飞机来回轰炸、扫射日军船只和仓库,击沉了一艘12,000吨的运输船、2艘100吨汽艇、几艘驳船,击伤了1艘6,000吨的运输船,还摧毁了数座仓库。然而,在降落的过程中缺乏维护而且超负荷作战的4架飞机全部损坏,还有1名飞行员牺牲。尽管其中2架P-40后来被修好,还有2架P-35从南方岛屿前来增援,这场收获满满的攻击成为了英勇的“巴丹空军”的最后一击。
美国部署在菲律宾的P-40战斗机
今天的苏比克湾
驻巴丹的美菲海军也做出了自己最后的贡献。3月25日晚,战前在中国长江上服役的美国炮艇瓦胡(Oahu)、吕宋(Luzon)、棉兰老(Mindanao)三艇伏击了通过马尼拉湾向巴丹半岛增兵的日军船只,判定击沉至少6艘。此后,美国海军的剩余舰只要么被击沉,要么撤离了菲律宾。
位于科雷吉多岛马林塔隧道中的麦克阿瑟
3月11日晚,麦克阿瑟经历了他军旅生涯最为痛苦的一天。知道巴丹半岛不可能守住的罗斯福总统几次三番下令让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但是麦克阿瑟却迟迟不愿离开。终于,就在日军即将彻底封锁菲律宾之际,麦克阿瑟和家人撤离了科雷吉多岛。为了证明菲律宾的封锁可以被打破,麦克阿瑟拒绝乘潜艇撤离,而坚持使用水面舰艇。负责撤离麦克阿瑟的是PT-41号鱼雷艇艇长约翰·巴克利中尉(John D. Bulkeley)。撤退途中3艘鱼雷艇中的1艘熄火,还一度遭遇日本驱逐舰、差点被发现,可谓险象环生。但是麦克阿瑟最终安全抵达棉兰老岛(Mindanao),然后乘飞机撤往澳大利亚。巴克利因为撤离麦克阿瑟而且之前指挥作战有功,被同时授予了荣誉勋章、海军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十字勋章,他也成为了麦克阿瑟最坚定的追随者之一。
巴克利之墓,拍摄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接管了烂摊子的温赖特中将却面临着愈发恶劣的局势。终于意识到之前兵力不够的日本大本营送来了第4师团全部11,000人、第21师团62联队4,000人、第10独立守备队5个大队的步兵,和7,000名提供给第16师团和第65旅团的补充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军极大加强了炮兵实力,除了步兵单位配属的至少52门38式75mm野战炮、20门91式105mm榴弹炮和12门41式75mm山炮之外,还专门调来了日军重炮专家北岛骥子雄中将指挥的第1炮兵队。这个炮兵单位包括如下部队:重炮兵第1联队,装备8门45式240mm巨型攻城榴弹炮;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装备24门96式150mm榴弹炮;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装备16门92式105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第9大队,装备8门89式15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第2中队,装备1门96式105mm加农炮和1门96式240mm巨型攻城榴弹炮;独立臼炮第14、15大队,共装备24门98式320mm臼炮;独立臼炮第2大队,装备12门钢制150mm臼炮;迫击炮兵第3大队,装备36门94式90mm迫击炮。可以说,集结如此强大的炮兵实力为日本战争史之最。为了进一步加强支援火力,陆海军航空兵也将部署在菲律宾的飞机数量增加到了100架。
猛烈轰击巴丹半岛的96式150mm榴弹炮群
一战中轰击青岛德军要塞的45式240mm榴弹炮,巴丹战役中再次登场
对本间雅晴失去了信任的日军大本营也委派参谋服部卓四郎大佐直接制定了总攻巴丹的计划。西侧美菲第1军当面,日军第10守备队和第16师团将发动佯攻,第62联队也将沿着东路对美菲第2军发动佯攻。第4师团和第65旅团则将对地势险要的萨马特山(Mt. Samat)东西两侧分别发动主攻,力求撕裂美菲军两个军直接的联系。最后,第16师团将作为预备队重新投入到突破口中,一举占领巴丹半岛。
日军的总攻方案
战至此时,饱受饥饿和疾病折磨、完全失去海空军支援,面对日军大兵压境,还被麦克阿瑟抛弃的美菲军队已经毫无胜算。但是这种绝望本身也证明了巴丹守军的英勇所在:如果巴丹守军没有拼死抵抗,日军如此强大的部队、装备和船只运力都能在1942年3月用于其它战场,那样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从三月开始,日军的火炮和飞机就开始逐渐加强对美菲军阵地的轰炸。很快,一场可怕的钢铁暴风雨就将来临。
➤ 巴丹陷落
1942年4月3日上午10:00,巴丹守军的末日终于来临。214门口径达到75mm以上的火炮、迫击炮和上百架飞机对美菲第2军的阵地展开了连续五个小时的狂轰滥炸。这是整场太平洋战争,甚至是整个日本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炮火准备,据说连远在50多公里之外,隔着海湾的马尼拉市区的玻璃都在震动。遭到最猛烈炮击的就是防御萨马特山的菲军第41步兵师。部队的工事和重型武器被炸得粉碎,幸存的士兵们被连续的爆炸震得耳朵流血。
菲律宾之战中的日本89式坦克
日军对巴丹半岛的总攻:从中间彻底撕开了美菲军防线
下午15:00,日军第65旅团在坦克的带领下轻松突破了菲军第42团和43团的结合部,刚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又没有反坦克武器的菲军士兵们丢掉了阵地逃之夭夭。作为预备队的菲军第33团也没能及时组织起来反击,美菲军防线在攻势第一天就被撕开了一个大窟窿。次日,对着当面菲军穷追猛打的第65旅团已经彻底击溃了菲军第41师,同时展开进攻的日军第4师团也在坦克的带领下轻松碾碎了菲军第21师的左翼,在4月5日就占领了萨马特山山顶。
从萨马特山山顶俯瞰西岸和东岸
日军火焰喷射手摧毁美菲军碉堡
焦头烂额的美军赶快在4月6日命令美国人组成的菲律宾师第31团投入反击,还在晚上终于动用了菲律宾师第45团和坦克部队展开反击。然而,美菲军集结的速度远不如日军推进的速度,美军的坦克反击也遭到日军反坦克炮伏击,最后无疾而终。在无处不在的日本俯冲轰炸机的攻击下,就连菲律宾师的最后一个团,第57团也未能及时支援美军第31团,结果美菲军连防线都未能建成。
在战壕中躲避日军空袭的美菲军士兵
眼见美菲军崩溃在即的本间雅晴穷追猛打,在4月7日早晨投入第62旅团从东侧包抄最后还有一定战斗力的菲律宾师第31和57团,造成了美菲军的全面崩溃。之前在摩龙发动骑兵冲锋的第26骑兵团此时早已失去了战马,因为缺乏食品的美菲军宰杀了包括战马在内的全部牲畜,这可谓骑兵不可承受之痛。现在,第26骑兵团再次喊出了“冲锋”的命令,却于事无补。到了4月8日,美菲军留在后方和撤退至此的航空兵、第31团、菲律宾警卫军第4团和一个菲律宾师的工兵营在阿兰甘河(Alangan)组织了最后的防御,一度将试图渡河的日军打回了北岸,甚至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刺刀冲锋。然而,由于其中一个营丢掉了阵地擅自后撤,日军从缺口中涌入,彻底摧毁了美菲军的防线、围歼了抵抗的美菲军。
4月9日攻占巴丹半岛的日军
等到4月9日早晨6:00,眼见防御已经无望,巴丹半岛的总指挥官爱德华·金少将(Edward King)派出代表讨论向日军投降的事宜。今天,美军同意投降的原址还被保存着,那里的一组铜像还原了美军的伤心时刻。
投降谈判的照片,和今天位于原址按照这张照片还原的纪念碑
随后,美菲军部队在巴丹半岛最南端的马里韦莱斯港将剩余的弹药库引爆,炸药和破片飞入半空之中。等到这些残骸落地之时,足足历时三个月的巴丹防御战终于结束。总之,超过10,000名美菲军阵亡、20,000名伤员撤至科雷吉多岛、幸存的76,000人向日军投降。日军的总损失则是3,337人阵亡或失踪,还有5,069人受伤(日方资料);美方估计日军的总伤亡达到了22,250人。我个人认为实际数字介于两者之间。
马里韦莱斯港,巴丹的最后港口:左边前方可以依稀看到科雷吉多岛
俯瞰马里韦莱斯港
向日军投降,即将踏上死亡行军的美菲军士兵
今天的萨马特山山顶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和一座博物馆的所在,上面高高飘扬的菲律宾国旗纪念着当年在这里忍受着饥饿和疾病奋战了三个月的美菲军人。
萨马特山顶上陈列的双方武器
➤ 死亡行军与科雷吉多岛的陷落
在商议投降时,本间雅晴信誓旦旦地向美军指挥官金少将保证:“我们日本人不是野蛮人”。金少将还专门留出了上百辆加好油的卡车,提供给日本人用来运送美军战俘。他怎能想到,刚刚投降的美菲军士兵即将踏上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Bataan Death March),遭受非人的虐待。
巴丹死亡行军起点处的纪念碑。白色的公里数标记每公里都有一个,从起点一直到终点。我们在一天内驱车走完了死亡行军的全程
为了尽快在巴丹半岛上准备攻击科雷吉多岛,日军强迫已经饱受饥饿和疾病折磨、甚至负伤的美菲军俘虏向北强行军60多公里。一路上,日军还毫无理由地殴打、刺杀美菲军士兵,不允许美菲军士兵休息或者喝水,甚至还肆意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屠杀为美菲军战俘喂水的菲律宾平民。等到美菲军士兵走到终点、挤进通往战俘营的闷罐车的时候,已经有超过10,000人死在了路上。战后,本间雅晴将为死亡行军被处以绞刑。
巴丹死亡行军的终点
同时,日军对固若金汤的科雷吉多岛要塞展开了围攻。尽管岛上有45名海岸重炮,还有72门高射炮,但是美军的大部分弹药都是对舰用的穿甲弹,攻击巴丹半岛的地面目标时总是深深地钻入土里,爆炸效果很差。岛上的13,000名美菲士兵大部分都是撤退过来的伤病员,其中有大约3,000人是巴丹投降时冒死游泳到科雷吉多岛的。岛上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之前驻上海租界的海军陆战队第4团,负责防御岛北岸的潜在登陆场。
日本飞机轰炸时拍摄的科雷吉多岛
科雷吉多岛上的岸防炮和高射炮
科雷吉多岛上被摧毁的美军炮台
从巴丹半岛陷落开始,日军第1炮兵队就开始持续炮击科雷吉多岛,早早就切断了马林塔隧道(Malinta Tunnel)的电力,还炸毁了大部分美军炮台。仅仅5月4日一天,日军的重炮群就向科雷吉多岛发射了多达16,000发炮弹,航空兵也出动614架次、投下了1,701颗总重达365吨的炸弹。之前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盖里炮台的弹药库在5月2日被直接命中,当场将炮管炸飞150米、炸死了27名士兵。
轰炸科雷吉多岛的日本陆航九七重爆
科雷吉多岛与日军的登陆:可见日军是在相对狭窄的尾部登陆的
终于,5月5日晚上23:30,日军第4师团的第一批790人通过驳船展开登陆。固守滩头的美军陆战队员以劈头盖脸的弹雨“欢迎”了日军,击沉数艘驳船、打死数百名日军。第二批785人则在北角(North Point)东边登陆,也被陆战队员们歼灭大半。不过,幸存的日军顽强地守住了滩头阵地,战况简直像一年多之后的塔拉瓦登陆战的颠倒。在丹佛炮台(Denver Battery),陆战队员们与日军陷入了近战肉搏,但是最后还是丢掉了炮台。等到早晨5:30,又有880名日军登陆加入了苦战。其实,此时日军已经几乎打光了全部弹药、正处于崩溃边缘,本间雅晴甚至认为登陆已经失败。美军则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却仍然无力消灭滩头的日军。
科雷吉多岛上的美军陆战队用BAR打死了大量日军
就在这时,3辆日军89式坦克于9:40登陆,然后一举突破了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的美菲军防御。等到10:00,日军已经控制了马林塔隧道的入口,威胁如果美国人不投降,就直接炸掉洞口。因为此时隧道里还有上千名美菲军伤员,继续抵抗下去的意义也不大了,美军在菲律宾的总指挥官温赖特中将下令全菲律宾的守军投降。其实,此时菲律宾南部大部分岛屿的美菲军还都战力完整,但是日军反复以手中的美菲军俘虏威胁、迫使其投降。
科雷吉多岛上的马林塔山和隧道中的指挥部和医院
投降后向整个菲律宾下达投降命令的温赖特将军
温赖特将军之墓,拍摄于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
在科雷吉多之战中,日军可谓损失惨重,登陆部队2,455人当中900人阵亡、1,200人受伤,但是凭借着坚定的作战意志和坦克支援,打死了800名美菲军、打伤1,000人,最终俘虏了岛上余下的全部11,000人。不过,日军也在科雷吉多岛和此前的威克岛之战中领教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厉害。不久之后,更多军装上写着USMC的陆战队员就将在太平洋各处小岛和丛林中为他们死去的前辈复仇。
至此,菲律宾之战正式结束。经过了五个月的艰苦奋战,菲律宾全境的美菲军队终于放下了武器。侥幸逃出的麦克阿瑟没能实现他对手下士兵们的承诺,没有带来他承诺的“上百架飞机、上千艘船、好几个师”。反而,一直苦苦等待麦克阿瑟的美菲士兵们被送入了战俘营,最后大部分都将在日军的虐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死亡。尽管跑到了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豪迈地喊出了“我将回来”(I Shall Return)的口号,但是在之后的两年内,菲律宾人民和奄奄一息的美菲军战俘们都只能苦苦等到。终于,到了1944年10月,麦克阿瑟才重新站在了菲律宾的门前,准备实现自己两年半之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