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会客厅丨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深化国际合作 共享中国经验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2025年4月23日至24日,以“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召开。在大会现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提到:“中国一直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我们也有很多很好的实践,希望通过‘未来地球计划’这个平台,给全球分享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在现场,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国际合作”等话题,环球网对巢清尘进行了专访。

【人物档案】

巢清尘,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在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和风险格局、气候变化多领域多区域综合风险、全国低效风光资源时空变化、气候治理的多层次目标统筹协同等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获中国气象协会气象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评价优秀、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获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

以科学共识凝聚行动力量

环球网:中国政府提出“三大倡议”,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本次大会以“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强调科学与应用,您认为本次大会将如何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内外科学共识,推动具体行动?

巢清尘:这次大会主题与“三大倡议”高度契合。“未来地球计划”本身是关注地球系统与人类发展的协同关系,并聚焦可持续发展,其逻辑与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脉相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积累了很多很好的案例。通过本次大会搭建的多学科、多部门融合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和经验传播给全球,另一方面,通过分享科学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环球网:作为“未来地球女科学家专场”的召集人,请您介绍一下本次专场?

巢清尘:女性在环境与气候领域的作用不可忽视。国内统计显示,在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学生及中青年科研从业者群体中,女性占比超过50%,但在顶尖科学家层面仍有提升空间。此次专场旨在为女性科学家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鼓励女性从业者更深入地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同时通过圆桌论坛邀请男性科学家参与讨论,共同探索支持女性科研发展的路径。在专场中,我们还组织分享了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城市在面对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时的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本专场,更好地激励女性科学家投入到环境及气候变化议题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科学共识凝聚行动力量,共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中国经验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环球网:本次大会还涉及“极端气象灾害应对”“气候环境变化与健康”等议题,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您最关注哪些科学挑战?

巢清尘:首先,在基础研究领域。气候系统基础理论框架已相对完善,但针对复合型极端天气事件、新型风险叠加效应等前沿领域,仍需加强量化分析与预测能力建设。

其次,在实践应用层面。在本次大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气象+”的议题,如“气象+能源”“气象+农业”“气象+健康”等,我们需要在气象研究的基础上与各行业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农业领域,农业系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总体是弊大于利,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少其负面影响?如何推动建立跨行政层级、跨学科门类的协同治理网络,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是我们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

环球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得如何?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全球分享?

巢清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部分。

在国际上,中国推动达成《巴黎协定》;提出“三大倡议”,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义务,宣布“双碳”目标,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在国内,中国立足科学实践,以“中国智慧”在“气象+农业”与“气象+能源”领域向全球分享“中国经验”。

在农业领域,中国从上世纪开始就进行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中国先后完成两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2023年,中国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在完成7省市试点与10省市扩面基础上,在未来可建立覆盖作物、畜牧业及林业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图谱。此项工作将系统性揭示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为高纬度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种质资源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中国经验”。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围绕“双碳”目标,中国正加速构建气象赋能的新型能源体系。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预计达到25%左右、2060年将达到80%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建立风光资源分布管理体系,可进行气候精准预测以优化风光水互补发电调度,强化电力系统稳定性。同步开展西北大规模风光基地气候生态效应评估,探索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路径,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提供“中国经验”。

以国际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环球网: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其温控目标进展如何?

巢清尘:全球气候治理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呈现“螺旋式推进”特征。

一是温控目标承压前行。当前各国自主贡献目标(NDCs)若全面落实,预计全球温升将达2.4—2.7℃,仍高于《巴黎协定》2℃阈值。尽管全球总体上是围绕着增强气候韧性的绿色低碳发展,但也受地缘政治波动影响。

二是气候韧性建设滞后于风险增速。近几年,极端气候现象频发,暴露出基础设施韧性标准、灾害响应体系等系统性短板。

三是气候融资机制面临结构性挑战。发达国家承诺的1000亿美元/年气候资金至今未完全兑现,2022年实际支付额仅占应分摊比例的67%。COP28与COP29虽对未来气候融资目标达成一些共识,但2035年需实现的3000亿美元/年融资目标能否实现仍然存疑。

环球网:通过本次大会,您觉得该如何通过科学、产业、政府间的国际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巢清尘:中国始终以“知行合一”的大国担当深化气候行动,推动建设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在近期的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中,中国宣介绿色发展理念,宣布中方气候行动计划,彰显中国同各方携手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的责任担当和坚定决心。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在本次大会上,我们分享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中国实践”与气象赋能产业发展的“中国经验”。在未来,我们希望加强国际科研对话与合作,助力产业界技术落地,推动建设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助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环球网ESG与双碳 沈应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