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谈《励耘家书》之就业篇

文/梅明

今日难题

我们学习历史,重点不是去做注释,而是运用古今一切方法,探寻解决当代难题的出路。

紧扣时代的脉搏,关注大众的痛楚,让沉睡的历史鲜活起来,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服务。

2021年,一千万大学生毕业,五百万考研,三百万考公务员和教师证,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的就业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安危福祸。让我们通过《励耘家书》,看看北师大老校长是如何指导孩子就业的,想想哪些经验会是我们在迷雾中探索的灯塔。

就业三部曲

一、迷茫中煎熬

大家好奇的是,对于曾经的教育部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兼图书馆馆长、辅仁大学校长,他家里的孩子拼爹吗?

通读《励耘家书——陈垣与子弟》后,发现:直接拼爹是不可能的,但多少还是会沾些名门之后的光。

我个人的经验,获得第一份有薪水的固定工作是最难的。如果不迈出这一步,一辈子可能都迈不出去。

人是有惰性的,岁月的寒冰风霜是去除惰性的灵丹妙药。跟很多普通孩子一样,三子陈约对父亲的帮助充满期待,如果帮助不大则充满抱怨。“抱怨,抱怨,再抱怨。父亲不帮丧尽天良,儿子无用啃老有方。”

陈垣作为时年52岁的父亲,是如何应对23岁儿子的就业问题呢?

作为顶尖的教育家,陈垣自然看透世事,人这种时常“贱三爷”的动物,如果没有等待的煎熬,就会有纨绔子弟的儿戏。长此以往,害儿一生。

首先,告诉陈约,第一年没有工作不要紧,让他多煎熬一阵子,反思反思,磨磨性子。

第二,告诫他不要到处乱撞,守住广州宝地。广州的收入还高过北平。

第三,劝儿在文、字、诗、画、音乐、运动、法律七方面探索,广寻出路。

三年后,事实证明煎熬的磨砺是很关键的。陈约千辛万苦寻来的岗位,被人稍怂即打算辞职。幸亏来路艰辛让他多少定了些性子,把教职坚持下去了,否则可能飘荡一辈子。

二、期盼中摸索

首先,不限定专业对口。陈约学的是法学,没有当法官的路子,也没有当律师的资历。花了家里一笔大钱把律师事务所开起来后,没有业务。专业之路一无是处,苦闷异常。

陈垣劝他,法律有正用,有旁用。法学知识能对其他学科有帮助,也算有用。这种说法是否对姑且不论,陈垣对儿子的宽慰是很重要的。学无所用,既是能力问题,也是信心问题。所学被彻底否定了,信心也就没了。所学有用,信心还在,也就有转机。

其次,求人办事不必直接开口,慢慢来,慢慢交往,最好对方能主动开口。

这么做,一是不会让对方觉得突兀难堪,尽量水到渠成;二是人情不可尽用,还是以自身能力为立足之本,对方只是引荐而已,否则对方求你办事时,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几年后,证实陈垣的判断是准确的。中学校长刘某帮助了陈约入教职,只是工资颇低,日后他想通过陈垣在北京找事时,因能力及人品不足,被陈垣婉拒。

三、磨砺中珍惜

陈家家教虽严,陈约的少爷脾气还是蛮大的。19岁读法学学校时要陈垣每年给六、七百元,气得陈垣拿王国维的真实死因来类比自己。刚毕业,又在家族基金借了三百元开律师事务所。最后还不上,理直气壮让爹还。

终于,在千辛万苦筹划一年才得到一个教职后,月收入才25元,陈约也不好意思告诉父亲。残酷的现实让骄傲的公子低下了头,也收敛了手脚,平定了心境,开始一步一步走向自立。

我们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除非基因突变或者异常勤恳,孩子最有优势的,还是家庭的老本行。

搞法学,陈家排不上号;教书育人,那陈家是世界一流。

“ 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书对陈家是一件多简单的事啊!

家事亦国事

以前看陈垣与启功的故事时,感觉老校长何等潇洒。启功高中毕业证都没有,去教辅仁中学;被人除名了,那就去教辅仁大学吧。感觉老校长谈笑间,至少教育界的天下已定。

今天看了《励耘家书》,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有文凭的情况下,谋一个地方中学教职都如此艰难。现在才明白,护佑启功的背后,老校长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启功老师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刻在新街口外大街19号的南大门入口100米处。我每天路过时常常想,下一个启功在哪里?培训班里能培养出来吗?“火箭班”里能培养出来吗?

读了《励耘家书》,我对让教育回归公益本质的措施十分赞同。常说法院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实师德何曾不是社会最后一点良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