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套路深,正品何不下农村?

  春节期间,几款使用“特仑”“经典”等字样、外观包装酷似国内知名品牌的“牛奶”,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

春节期间,几款使用“特仑”“经典”等字样、外观包装酷似国内知名品牌的“牛奶”,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意。经查,这些产品其实并非牛奶。记者日前从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该局春节期间查扣了2000余件“山寨牛奶”,货值超10万元。(2月15日新华社)

山寨食品包围的农村市场,说破了假货下沉的残酷真相。

逃逸出城市打假的风口浪尖,天高皇帝远的农村成了山寨货、伪劣货的“舒适区”。在广袤的农村消费市场,“粤力粤”“粤力奥”“澳利粤”饼干公开销售,“吃香点”和“好吃点”“溜遛梅”和“溜溜梅”“多多鱼”和“好多鱼”等等商品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从2018年“315晚会”重磅曝光,到2019年春节央媒关注,足以可见其乱象之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或因如此,前不久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和单位共同评选的“2018年十大消费侵权事件”,“农村里的山寨货”现象位列其间。

要强大国内消费市场,起码不能让老乡沦为“消’废’者”。只是,假货如云的农村市场,正品哪儿去了呢?答案绕不开三个维度:一是正品渠道有限,基于成本考虑,触角很难铺展到农村市场;二是不少品牌低估了中国农村消费潜能,戴着有色眼镜布局农村市场;三是农村终端市场打假挂一漏万,成了山寨货、伪劣货事实上的“法外之地”。因此,当假货深谙“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时候,净化农村消费市场恐怕不能止步于“打假”之前。简言之,假货要重拳整治,正品也要懂得“接地气”去。

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偏重于打假,却疏于在“正品下乡”上花功夫。试想,如果正品销售链条遍及农村各地,2000余件“山寨牛奶”还有铺货的空间?好在伴随着农村消费市场电商化的趋势,不少头部企业已然认识到“正品下乡”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比如拼多多继2018年对“品牌下乡”补贴5亿元人民币之后,平台将在2019年继续联合百大品牌,定向直补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以促进“品牌下乡”和农村市场消费升级。此前,京东亦有“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农村淘宝品牌商亦曾联合为优品代言等。这些行动,从企业社会责任层面推动正品抢占农村市场,用此消彼长的滴水功夫挤占山寨货的生存空间。

2018年的5月至9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看展全国农村集贸市场调查发现,155个农村集贸市场中有87个市场存在涉嫌假冒产品,有73个市场存在“三无”产品,43个市场存在伪劣产品,27个市场存在过期产品。在“2018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速达10.7%,显著高于城镇居民”的现实语境下,解决农村山寨问题,除了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之外,还须更大规模、更为常态的“品牌下乡”,这显然不是头部电商单打独斗能完成的重任。一方面,所有市场渠道都当为“正品下乡”提供绿色通道,让“正品下乡”成为社会共治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从消费升级和乡镇振兴的高度重视“正品下乡”,鼓励更多企业加入“正品下乡”的接棒行列。

山寨货不能成为乡村叙事中打不死的“苍蝇”。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要让山寨货早点偃旗息鼓,“正品下乡”或当从电商行动上升为制度预设。

文/肖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