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场,化妆品原料战事升级。
作者 | 沐 沐
2025年,化妆品新原料备案“狂飙”依旧在上演。
据聚美丽统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共计80起新原料完成备案,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暴增77.8%,创下历史新高。且若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今年9月前即有望达到2024年全年的新原料备案数量。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化妆品新原料备案还有什么趋势?不同企业或地区备案新原料的情况如何?哪类原料在备案潮中更受关注?
基于上述问题,聚美丽通过梳理今年上半年新原料备案情况,并透过与多位业内人士的交流,发现有5个比较明显的趋势/特点:
美妆品牌加快备案步伐,头部效应凸显
本土企业成主力军,多家外企首次在华备案
植物原料占比第一,中国特色资源成焦点
肽类一骑绝尘,“妆食同源”原料紧随其后
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显现,广东地区领跑
01
美妆品牌加快备案步伐,头部效应凸显
针对美妆品牌备案新原料的情况,此前聚美丽在《一年90个,新原料透露哪些趋势?》一文中就曾提出,头部效应在上游原料端开始显现,而今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似乎更加明显了。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12家美妆品牌备案19款新原料,占今年新原料备案总数的23.8%。且与去年同期仅有9款新原料被美妆品牌相关企业备案这一数据相比,今年数量约为去年的2.1倍。
且从统计结果来看,2025年上半年备案新原料的美妆品牌均集中在头部国货品牌,这中间,既包括贝泰妮、华熙生物、上海家化、福瑞达、自然堂等头部经典国货品牌,也涉及谷雨、HBN、稀物集、林清轩等新国货品牌。
针对这一趋势,第十四章品牌创始人梅鹤祥告诉聚美丽:“由于完整版安全评价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所以大多数品牌去年提前布局、完成备案,特别是大品牌突击备案,因此(今年上半年)备案数量和集中度激增。”
创新化妆品原料商观辰生物创始人、美妆垂类科学博主胖胖博士则表示,“市场竞争激烈,品牌都需要用新原料来去做新的市场宣称,而头部企业有资源、有精力去做新原料的研发,尤其是可以和原料商共同合作,去做新成分的开发,去做市场差异化的宣传。”
具体来看,贝泰妮共计备案4款新原料,均系特色植物来源原料,分别为梁王茶(METAPANAX DELAVAYI)提取物、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籽油、马兰(ASTER INDICUS)提取物、长梗冬青苷。
华熙生物及旗下子公司华熙济高生物科技(甘肃)有限公司则备案了3款新原料。其中,透明质酸水杨酸酯钠、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果发酵产物滤液均为生物技术原料,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果粉则为植物原料。
此外,谷雨子公司广州青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在今年上半年通过了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a)愈伤组织粉、人参皂苷CK的备案。“我们应用生物合成技术,把天然的人参皂苷直接在体外转化成了人体代谢的最终形式,即人参皂苷CK,真正做到了规模化量产且成本可控。”在与聚美丽的采访中,谷雨首席科学家、研发负责人李安章如是说道。
深耕松茸成分研究的稀物集则成功备案了酵母菌/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发酵产物滤液这款新原料,据稀物集研发总监胡露介绍,酵母菌/松茸发酵产物滤液具有“优选菌种、更易吸收、更高浓度、更高功效、100%天然来源温和安全、工艺可控”六大优势。
专注山茶花护肤研究的林清轩也在今年完成了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籽油的备案,据悉,浙江红山茶含有皂苷、多酚、黄酮、甾醇、脂肪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防晒等多种生物活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生物医药等领域。
02
本土企业成主力军,多家外企首次在华备案
从备案人国别来看,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呈现出鲜明的本土主导特征。数据显示,本土企业备案新原料共计70款,占比高达87.5%;外资企业则备案10款,占比仅为12.5%。
对比去年同期本土企业71.1%的占比,不难发现的是,今年中国企业的市场参与度提升了约16个百分点,优势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新原料备案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具体来看,在备案人TOP榜中,本土企业维琪科技便以6个新原料备案数稳居榜首。其中,包括专注抗衰领域的三肽-29、乙酰基六肽-97 酰胺、乙酰基二肽-3 氨基己酸酯3款肽类原料,以及来源于中国特色植物的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提取物、蓝玉簪龙胆(Gentiana veitchiorum)提取物、独一味(Phlomoides rotata)提取物3款植物原料。
上文提及的贝泰妮,在2025年上半年虽仅备案了4款植物原料,但其自2021年开始,已经陆续备案了16款新原料,居总备案人排行榜TOP2。
△图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不过,尽管本土企业在新原料备案中的优势有所扩大,但荃智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却认为:“本土企业目前主要是对存量的(国外已有)原料,或者本土食用历史植物原料的简单备案,没有取得具有影响的数据,因此值得有限度高兴。”
而从外资企业的布局来看,与前几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无论是备案新原料的数量,还是参与备案的外资企业数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新面孔积极入场。
譬如,今年上半年就有雅玛山酱油株式会社、韩国凯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英国北星天然植物油脂有限公司、韩国新药株式会社、伊泰康尼克斯有限公司5家外资企业首次在华备案新原料。
且上述企业均仅备案了1款新原料,其中雅玛山酱油株式会社备案的化学原料5'-胞苷酸二钠,有望作为保湿剂、柔润剂、抗氧化剂,在护肤品及个人护理产品中使用;英国北星天然植物油脂有限公司备案的植物原料银扇草(Lunaria Annua)籽油,可作为润肤剂应用于各类肤用化妆品。
除了这些首次在华备案新原料的外资企业,作为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熟面孔”,莹特丽今年上半年也表现活跃,一口气备案了5款新原料:聚氨酯-42、聚氨酯-102、聚酯-43、IPDI/二 C12-13 醇酒石酸酯/双-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HDI/二 C12-14 醇酒石酸酯/氢化二聚亚油醇共聚物。
据了解,上述5款新原料均属于化学原料,且均为聚合物,主要作为成膜剂、增粘剂等在彩妆、护肤品中使用。
针对外资企业在新原料备案中的表现,胖胖博士认为,“国际原料公司本身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所以没有那么强的动力,为了做市场差异化去开发新原料,他们新原料的开发更多是为了满足功效需求,所以不会说一年推出几个新原料,更多的是十年磨一剑,新原料一旦推出来,一定是强功效,作为产品的主打宣传。”
“早些年,国际品牌对于中国的法规、药监局的渠道,还是有一定顾虑的,而现在新原料备案/注册放开之后,他们也摸清楚了这些规律。大公司本身整个反应会比较慢,现在开始去适应这个节奏,慢慢的去做一些新原料的备案。”
梅鹤祥也表示:“外资企业的准备和决策链相对较长,由谨慎观望到积极参与,跨国集团内部沟通达成共识,从积极的角度考虑,是因为中国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推动决策落地。”
03
植物原料占比第一,中国特色资源成焦点
从原料来源层面来看,我国植物类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呈现爆发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共计备案31款植物原料,占备案总数的38.8%,多于2021年至2023年植物原料备案数量总和,且与2024年全年植物原料备案数量基本持平。
为何植物新原料创新热情持续高涨?在南方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国家药监局核查中心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田少雷就指出四大动因:一是行业的竞争及法规的重构和完善驱动企业注重创新的投入;二是国家鼓励创新政策及新原料注册备案“双轨制”开始显效发力;三是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的优势;四是植物原料迎合了消费者对化妆品原料温和、安全、天然、绿色的消费心理。
胖胖博士从原料开发角度分析,“植物原料的开发周期相对很快,因为提取工艺是现成的,只要能够筛选找到一些靶点,去做功效宣称,就能够进行新原料的备案。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去开发很多的植物原料,同时我也认为,植物原料作为化妆品原料的含金量是相对比较低的。”
梅鹤祥从市场认知角度分析,“植物成分相对市场认知度高,安全性已经得到市场上的长期验证,开发相对容易,备案通过率高。”
企业实践则印证了上述行业人士的观点。譬如,深挖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的贝泰妮:通过发掘多种高原/山地环境下的云南特色植物,开发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籽提取物、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籽油、马兰(ASTER INDICUS)提取物;广西和桂集团:依赖广西珍稀植物金花茶,成功备案了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叶提取物、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花提取物;自然堂:旗下子公司林芝企业则凭借对高海拔珍稀物种的深入研究,完成了蓝玉簪龙胆(Gentiana veitchiorum)花提取物的备案。
△图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聚焦单一活性成分的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华茂药业有限公司:从红景天中提取出的红景天苷;贝泰妮:从长梗冬青中提取得到的长梗冬青苷;谷雨:从人参皂苷中提取纯化而来的人参皂苷CK等等。
△图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以及,借助先进组织培养技术的未名拾光:旗下子公司杭州拾光欣雅有限公司备案的昙花(Epiphyllum oxypetalum)愈伤组织提取物;谷雨:旗下子公司广州青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备案的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a)愈伤组织粉等。
△图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显然,植物原料,尤其是中国特色植物原料,如今已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不过,在植物原料创新热情高涨的当下,张太军则呼吁:“要避免大跃进一窝哄的、浅层次的创新。”
04
肽类一骑绝尘,“妆食同源”原料紧随其后
从备案频次来看,2025年上半年备案的80个新原料中,肽类无疑是最大赢家。据统计,共有14个肽类新原料完成备案,总占比达17.5%,在各类原料中遥遥领先。
具体来看,前文提及的维琪科技分别备案3个肽类原料:三肽-29、乙酰基六肽-97酰胺、乙酰基二肽-3氨基己酸醋,成都凯捷多肽科技有限公司则分别备案2个肽类原料:棕榈酰二十五肽-12、环肽-113,成为今年上半年肽类化妆品新原料备案的“大户”,进一步巩固了肽类在抗衰等热门功效护肤赛道的核心地位。
“肽类原料备案数量领先,主要依托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优势,中国在生物医药、基础化工领域的优势还是比较强的,可以把这类优势转换成新原料注册备案的优势。”胖胖博士如是分析道。
在肽类原料持续领跑的同时,一批在食品领域应用成熟的“妆食同源”概念原料也紧随其后,备案热度不断攀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提取物被备案3次,吡咯并喹啉醌二钠盐(PQQ)、岩藻糖基乳糖、二羟基苯乙醇均被备案2次,共同构成了仅次于肽类的热门原料阵营。
作为食品原料延申至化妆品领域的典型代表,这类原料凭借在食品领域已验证的安全性与功效关联,天然具备消费者信任基础。
金耳素有“菌中燕窝”之称,其多糖降解产物有优异的保湿功效;二羟基苯乙醇是一种天然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突出;岩藻糖基乳糖则是母乳低聚糖(HMO)的关键成分,集保湿、抗炎、屏障修复三重功效于一身;而PQQ 作为第三类辅酶,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清除自由基实现抗衰。
据综普合规中心表示,具有安全食用历史的原料可豁免系统毒理测试,也很大程度减少了企业申报化妆品新原料的成本和周期,加速了“妆食同源”类原料在化妆品的应用。
张太军也表示,“妆食同源”类原料开发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备案成本低一点。梅鹤祥进一步补充:“食品中应用的成分,如燕窝酸、王浆酸等在食品行业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和安全数据积累。进入局部使用的外用制剂,路径明晰,有许多安全数据可借鉴。”
05
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显现,广东地区领跑
一直以来,作为全国化妆品产业的龙头省份,广东依托规模庞大、市场活跃、创新力强的地域优势,长期在化妆品新原料备案量上位居全国前列。
2025年上半年更是如此。数据显示,广东省共备案了27个化妆品新原料,总占比高达33.8%,高居全国备案榜首。尤其是广州、深圳两地,已成化妆品原料创新与应用“高地”。
针对广东地区在新原料备案中的表现,张太军解释称:“广东支持政策清晰,产学研融合发展得比较好。”如田少雷就曾在南方日报中表示,广东省高度重视化妆品原料创新研发,将新原料研发申报纳入重点创新服务项目,广州、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
除了政策支持外,胖胖博士表示,“整个华南美妆生态的多元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品牌和原料商更有动力去做新原料的开发备案。”
梅鹤祥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广东地区的化妆品产业非常活跃, 上下游合作互动比较频繁,同时广东市场向来领风气之先,不拘泥,不迷信,对新技术、新趋势比较敏感,备案数量领先是敢闯敢干的良好范例,其他地区也在奋力追赶。”
广东省之后,云南省和上海市同时以6个备案数并列第二。其中,云南省主要依赖单一企业驱动,如云南省仅贝泰妮就贡献了4个新原料备案;而上海市则依托上海家化、林清轩等美妆品牌推动。
与云南省类似,山东省也主要依赖单一企业驱动,山东省的华熙生物及其子公司华熙济高生物科技(甘肃)有限公司共计备案了3个新原料;北京市的备案主力军则主要为高新技术公司,如优然创新(北京)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绿色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浙江、四川等地在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中也表现不错,均备案了3款新原料。
可以看到,2025年上半年备案的80款新原料,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上海、山东、北京、浙江等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产业集聚现象。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的这波新原料“备案潮”,除了呈现出以上几大趋势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如梅鹤祥指出:“备案原料在机理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备案原料过度集中在功效成分,在基础原料和特证类原料的探索相对有限”;巢归研究院科学传播负责人、知乎美妆科普答主芒奇金也提到:“新原料注册是市场创新重大成果转化,中国期待注册新原料,本土企业注册新原料数量目前还是0。”
显然,完成备案只是起点,备案数量“狂奔”并不意味着技术进步与领先,正如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所说:“这些现象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这些新原料有多少真正实现了量产?有多少已经在备案产品中应用?又有多少是真正具备突破性的创新?”
也就是说,如何将备案的数量优势变成难以复制的技术高墙?如何让中国化妆品原料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中国企业还任重道远。
视觉设计:筱情
微信排版:左祐
责任编辑: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