钍基熔盐堆:撬动全球能源格局的“核能革命”

钍基熔盐堆——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重核聚变”能源设定黯然失色。

| 在这里,明尺度,懂宽窄 ,知进退,悟人生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戈壁深处,一场静默却影响深远的能源革命正悄然上演。

法新社近日报道称,中国在内蒙古探明超百万吨钍矿储量,并建成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反应堆(TMSR),这一突破或将彻底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这项被科学家称为“核能终极形态”的技术,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重核聚变”能源设定黯然失色。

钍基熔盐堆究竟有何魔力?它将如何重塑世界能源版图?

01

为何是“钍”?

破解能源困局的终极密码

钍(Thorium)是一种天然放射性金属。在地球的地壳中,钍的储量极为丰富,是铀的3-4倍,且分布极为广泛。

中国已探明储量约28万至百万吨(不同矿区估算差异),居世界第二。

1吨钍所蕴含的能量惊人,其发电量相当于200吨铀或350万吨煤。这意味着,中国当前钍储量若全部用于发电,足以满足全国能源需求2万至6万年之久。

更为关键的是,钍无需像铀那样进行复杂的浓缩过程,即可直接作为核燃料使用,这一特性大幅降低了开采成本,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传统核电站始终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堆芯熔毁风险。然而,在钍基熔盐堆中,这一风险被彻底颠覆。

钍基熔盐堆的核心燃料是液态氟化盐混合物,具有独特的“自愈”特性。当温度超过临界值时,燃料会自动膨胀,从而停止反应;在紧急情况下,熔盐可迅速流入应急储罐并固化,形成天然的“熔断保护”。

02

从实验室到戈壁

中国如何领跑“核能2.0”时代?

中国钍基熔盐堆的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受限于高温耐腐蚀材料等问题,研发工作长期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直到2011年,中科院重启该项目后,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材料领域,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耐1600℃高温的镍基合金,这一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熔盐腐蚀难题,为钍基熔盐堆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在系统设计方面,实现了99%的燃料循环利用率,同时将核废料的半衰期缩短至200年,大大降低了核废料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此外,模块化设计的成功应用,使得10兆瓦实验堆在2023年顺利临界成功,按照规划,2029年将建成全球首座商用堆。

钍基熔盐堆技术的成功研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安全方面,它使中国能够摆脱对进口油气的依赖,钍资源足以支撑中国百年的能源需求,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气候博弈中,钍基熔盐堆几乎零碳排放的特性,使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承诺方面掌握了重要话语权,有助于推动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

同时,该技术还吸引了巴基斯坦、沙特等国的合作意向,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新引擎,促进国际能源合作与共同发展。

03

钍基熔盐堆

未来能源的“瑞士军刀”

钍基熔盐堆在能源效率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其发电效率高达45%-50%,相比传统核电站提升了30%。

不仅如此,其产生的高温余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直接用于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形成“电-氢-热”多联供系统,大大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此外,小型模块化设计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既可以为偏远地区提供稳定供电,还可以为航母、航天器等高端装备提供动力,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此外,钍基熔盐堆的“无水冷”特性,让它可以在沙漠、地下等极端环境中稳定运行,彻底规避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当内蒙古的钍基熔盐堆开始运转,人类或许正在见证能源史的重大转折点。

这项技术不仅成功解决了“能源饥渴”与“环境危机”之间的矛盾,更有可能催生太空探索、深海开发等新文明形态。

钍基熔盐堆技术犹如照亮人类文明的“新火种”,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能源未来。

编辑:小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