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人形机器人步入量产 国内整机和产业链环节有望显著收益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公司发布研报称,具身智能全球领先企业特斯拉(TSLA.US)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针对Optimus再度对释放了清晰的量产规划:2025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接近1万台,未来每一年出货都将是数量级式提升。头部公司将机器人产品推向量产,将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带来重大影响,国内的整机和产业链环节有望显著收益。

中信证券公司主要观点如下:

预计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超万台,2030年出货量超过500万台

全球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用机器替代流水线上的简单重复劳动并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多场景下的助手是一大趋势。“人形”是最适合人类社会所有场景的形态,无需改变场景来适应机器,一旦技术成熟可直接用于所有社会场景。根据特斯拉2024年年度业绩会,特斯拉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近万台,并将首先部署在特斯拉自身的汽车工厂内。

同时,考虑到其他行业代表性厂家也已经开始量产人形机器人,202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将会突破1万台。到2030年,预计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500万台左右,市场需求会升至约7500亿元。政策端,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积极鼓励人形机器人发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安徽也形成了各自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特斯拉行业领先,Figure AI以及中国主机厂人形机器人方案百花齐放

特斯拉在2021年AI Day第一次提出要做“Tesla Bot”,并凭借自身在AI训练和汽车行业工程化的经验,已经将自研的Optimus迭代到第三代并开始在2025年1月特斯拉的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开始招聘人形机器人产线工程师,着手开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海外玩家中,Figure AI机器人也进展较快,在2024年发布的Figure 02已经在宝马产线试用,表现出高协调性和精确性。

国内企业中,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亮相央视春晚,引来高关注度,口碑破圈;华为、BYD以及其他人形机器人玩家产品也都初露端倪。人形机器人行业呈现特斯拉为代表的国际巨头领先,中国一众玩家快速跟进,共同迭代的局面。

人形机器人软硬一体,执行器在成本占比高,降本目标大,需要制造优势赋能

人形机器人是软硬一体的系统,其中软件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的端到端大模型。而在硬件部分,一个人形机器人的硬件以特斯拉的Optimus为例,包括电池、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直线执行器、灵巧手)、壳体等部分,拆分其硬件成本,成本最高部分为机器人关节,灵巧手等部分也具备高单机价值,考虑到目前各家主机厂人形机器人仍在工程早期,人形机器人降本诉求依然巨大,需要有制造优势的供应商赋能。

中国汽零具备天然优势,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价值开始确认

在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成功道路上,中国供应链帮助巨大,研发的快速响应、制造优势以及保供能力都帮助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一年内月产量爬升至超过2万辆(根据Marklines数据)且根据特斯拉电话会表诉,上海工厂的本地化率从不足30%提升至80%以上,本地化生产后零部件性能优秀(如电机等本地化后Model Y的一些版本功率提升22%),并能够通过自身工艺技术迭代和制造能力提升支持特斯拉的新能源车不断降本。

由于人形机器人对创新和降本诉求更高,研发的快速响应和制造优势尤为重要。得益于前期和中国汽零企业的长期合作,加上汽车零部件许多地方与机器人零部件有相通之处,特斯拉中国区的产业链潜力巨大,车链有望形成强力支撑。该行也注意到一些头部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在泰国建厂,穿越政治波动,进一步提升配套特斯拉供应需求的能力。

投资策略:

人形机器人进入落地阶段,机器人产业链标的确定性显著增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标的迎来飞跃拐点,优秀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加紧布局,他们凭借出色的供应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将能够在人形机器人的浪潮中打造出自身的新的成长曲线。

风险因素:人形机器人需求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量产难度高于预期,人形机器人降本速度低于预期,人形机器人法律法规限制导致应用受限,人形机器人运用效果低于预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