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蜀第三代王朝,成都温江,鱼凫村遗址

成都新津的宝墩遗址,它是宝墩文化的代表(包括双流的瞿上城)。但从那以后,这个地方就衰落了,这也标志着古蜀第一代王朝——蚕丛氏的落幕。

此后,古蜀的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北移,这就是之后的几代王朝的开幕:柏灌、鱼凫、杜宇、开明

本来我是想顺着古蜀王朝的发展顺序去寻找这些史前遗迹的,但柏灌的遗迹和史料实在太少,无从下手,反倒是鱼凫的名声如雷贯耳。

在如今成都的温江、郫县、彭州等地,分布着无数以鱼凫名称命名的场所:鱼凫村、鱼凫桥、鱼凫小区、鱼凫王墓,等等。于是,我打算先去看看鱼凫遗址——著名的鱼凫村遗址

看地图,鱼凫村遗址在这里:

成都西绕城到二绕之间,国色天香北边不远,挨着江安河。下面谈谈我此次走访的感受。

鱼凫村是一个典型的川西林盘村落,地势平坦,良田万亩,人、树、竹、水融为一体,是天府之国典型的慢生活理想之所。如图:

如果在这样的地方就能工作养家的话,我想,我不会去市中心挤公交、塞车、吸汽车尾气的。

鱼凫村有两个出入口,一个位于大路(温郫路)边,是主入口,有专门停车场,不收费,建议大家从这里进入;还有一个入口位于一条小路上,那边不好停车。

在村口,你会看见一个巨大的石牌,鱼凫村遗址,我在这里留了个影:

在旁边,还有鱼凫村遗址的简介,大家可以先看一看,了解一下大概,再去里面看不迟。

看了简介,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遗址的时间是4300-5000年前,但是,鱼凫王统治古蜀的时间是3200-4000年前,也就是说:这个遗址不是鱼凫王统治时期的,而是蚕丛王统治时期,也就是和宝墩文化同期。

那么,这里为什么叫鱼凫遗址呢?

我在想啊,温江在打造鱼凫时期的古蜀国都这一概念,估计什么都在往鱼凫上面靠,所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鱼凫村遗址并不是指的鱼凫时期的遗址,而是蚕丛时期的遗址,只不过这里刚好叫鱼凫村而已,没毛病,是你自己误会了。

后面的探索也证实了我说这一点。

继续往里走,你会发现很多古蜀壁画,当然,是后人刻上去的,但很有意思,大家看看:

每幅画都有它特定的意义,仔细琢磨还韵味无穷。

走到最后可能会让大家有点儿失望,因为你看到的如果没有特别提示的话,就像一个普通的田埂、农村的小山坡。如图:

这就是鱼凫村的史前遗址——土墙。和宝墩遗址很像,都是用土夯起来的,没有多少砖石成分,所以我没有叫它城墙。

这样的一个遗址,你很难将它和三星堆联系起来,三星堆可是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啊,而那正是鱼凫时期的重要象征,而这里什么都没有,除了旁边的这个界碑:

所以,鱼凫村只是保留了鱼凫的名称而已,它并不是鱼凫时期的遗址,真是我们想多了。这也和古蜀王朝的发展脉络是相符的。

最早的蜀人是从岷山上下来的,分布在广泛的成都平原,他们擅长养蚕,被后世称为蚕丛氏。蚕丛氏最大的部落最早分布在今天的新津和双流一带,他们留下了宝墩、瞿上城遗址。

后来,居住在温江、郫县、彭州、什邡一带的蚕丛氏分部兴盛起来,他们取代了没落的蚕丛本部,成了第二代古蜀王,他们给自己取名——柏灌氏(其实是柏濩,大家习惯说柏灌,就柏灌吧,自己知道就行)。

柏灌的都城应该就在温江这一带,柏灌王墓如今也在温江的二绕旁边。

柏灌王朝存在感不是很强,李白的《蜀道难》里面都未曾提到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但柏灌氏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就是找到了龙门山上的铜矿,这为后来古蜀青铜器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再后来,蚕丛另一个分部又兴盛起来,他们取代了柏灌氏,建立了古蜀第三代王朝。他们擅长用鸟捕鱼,被称为鱼凫氏,他们的都城就在——三星堆

在如今的温江,还流传着很多鱼凫氏的战争传说,那就是他们取代柏灌氏的过程。

不管是柏灌氏,还是鱼凫氏,他们都是蚕丛氏的子孙,所以,他们的图腾和祭祀器物里,都有蚕丛王的影子(纵目面具及装饰、打扮)。

但,鱼凫却不认同他的同支——柏灌,所以,柏灌氏被鱼凫氏从这个世界上抹去。我们几乎在三星堆看不到柏灌的影子。或许在温江还有,只是没被我们发掘(没有,不代表曾经不存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