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无机上转换纳米晶体(UCNCs)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们是潜在的荧光诊断和治疗药物。
然而,所有现有的稀土掺杂的UCNCs,如最具代表性的b-NaYF4:Yb/Er,都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因此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从生物体内无害地清除,这使得它们的临床转化几乎不可能。
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春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ACS Nano上
发表了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基于Yb3+/Er3+掺杂无机七氟锆酸钾(K3ZrF7:Yb/Er)的发光生物可降解ucnc,其特征是含有水溶性[ZrF7]3-簇和K+阳离子的动态“软”晶格。
研究人员发现,K3ZrF7晶格的这种排列方式,使Yb3+/Er3+掺杂到高对称性基体中,可以制备出一系列红色的生物可降解无机ucnc。
K3ZrF7:Yb/Er UCNCs在体内和体外暴露于水中时都表现出pH依赖的生物降解能力,其快速降解速率,通过使用固有红色上转换发光(UCL)监测,可以通过在降解过程中改变pH值来调节。
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元素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K3ZrF7:Yb/Er UCNCs最终的生物降解产物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从小鼠体内排出,而对肌肉和主要器官没有明显的毒性,这与主要聚集在小鼠主要器官的不可降解的b-NaYF4:Yb/Er UCNCs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项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机会,生产一系列UCL诊断和治疗药物,这些药物在生物应用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可在体内进行生物降解,这也激发了人们对生物可降解Ln3+掺杂无机UCNCs的研究兴趣,用于各种生物医学应用,并有利于其未来的临床转换应用。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