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 张凌燕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于2018年率先进行先进制造业城市及集群研究,结合当前各产业与各类新技术交错迭代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背景,认为当下的先进制造业是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增材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等先进技术,并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服务、维护的管理过程中运用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绿色制造等先进化管理方法或模式,达到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或产品全生命周期先进化管理(特别是制造过程先进化)的产业。

通过对先进制造业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主要现状的剖析,明确了其定义,总结出了经济带动性、创新驱动性、多领域融合、质量品牌和绿色集约五个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指数旨在成熟、准确的衡量各城市及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晰地区与企业在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为地方政府及企业总结发展模式,寻找前进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一、 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高端技术装备领域有所突破,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研发投入(R&D)经费逐年增多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先进制造业在高端技术装备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例如,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三号系统完成部署,预示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开启全球化服务进程。在轨道交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时速350公里高铁自动驾驶系统(C3+ATO)完成现场测试,高铁核心技术实现100%国产。在量子领域,中国科学家率先实现了12个超导比特量子纠缠态,刷新了世界纪录。这些重点领域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随到领先的飞跃,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创新能力上,我国先进制造业仍需全面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我国目前尚需加大研发力度以增强自我供给能力,在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航空发动机、纳米级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仍需持续发力,努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新技术催生产业结构变革,呈现出“智能+”融合发展态势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制造业领域,催生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变革。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多领域融合发展态势逐渐呈现。通过与产业融合,人工智能在应用层(机器人、智慧交通、智能医疗、智慧物流等)、技术层(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和基础层(传感器、AI芯片、云计算)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培养了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这不仅改变了先进制造业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模式,也加快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医疗、汽车、物流等产业深入融合的发展格局。

(三)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果初显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使具有联动效应的相关产业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基本建成G60科创走廊、珠江西岸城市群以及成都城市圈等数十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据国家统计局[footnoteRef:2]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在2018年分别达到13.90%和32.90%,如图1所示。同时,依托于政策支持、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业正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并陆续影响到周边城市和相关产业,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图1: 2014-2018年中国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 2019,8

(四)品牌建设提效增速,自主品牌数量略显不足

品牌建设关乎国家的整体实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企业对自主品牌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企业品牌世界排名稳步提升,但品牌数量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2018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占据38席,其中制造业品牌有9席;另据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有21个中国品牌进入前100名,其中制造业品牌有3个分别为:华为(12位)、中国石油(33位)和中国石化(49位)。此外,参照2018年《中国各行业十大品牌》数据库展示的中国先进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十大知名品牌发现,我国现有先进制造业中的许多知名品牌均不是自主品牌,因此在推进品牌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自主创新品牌的发展,我国品牌强国的道路依然漫长。

说明: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9席制造企业分别为:海尔(41位)华为(58位)、联想(102位)、中国石油(135位)、中国石化(141位)、长虹(286位)、中化(328)、中国航天科工(398位)和台积电(499位)。

(五)环境治理投入逐渐加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不断深化,污染防治意识逐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在节能减排,林业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及促进工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获得稳步推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保持在3.1%以上,如图2所示。这表明了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工作得到持续性推进。同时,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增长率呈现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43.0%,同比增长约80%,这说明各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

图2: 2016-2018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及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 2019,8

二、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后数字化”技术引领智能经济发展,不断升级消费体验

以分布式记账、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量子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后数字化”技术将促使制造型企业开启经营和技术领域的数字化新时代,促进智能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搭建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桥梁,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实现更高效率、更加个性化的生产制造活动。未来的消费者将被赋予技术身份与企业实现数据互动,帮助企业创造个性化产品,获得智能化服务。此外,借助于迅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制造型企业可以实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且迅速调整生产环节,进而可以实现面向消费者个体的极速柔性生产。展望未来,每个消费者都将成为数字化产业的一部分,在获得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数据反馈,实现消费体验升级。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将有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促进智能经济应用推广, 使消费者享有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二)5G应用重构制造新模式新场景,加速产业融合进程

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实现高水平发展。随着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将推动实现人与机器设备之间高效的交互。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5G应用场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不断推进将催生例如“数字孪生”“建模仿真技术”等在工业体系中的实现,进而对生产环境中不同组件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检测,使制造企业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还能开展传输和分析活动,从而选择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据赛迪顾问预测:2020-2025年,5G直接拉动的物联网连接规模将累计达到124.5亿元。庞大的用户数量和连接形态将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形态边界逐渐模糊,且实现相互融合,进而演变成“制造+服务”“服务+制造”的新兴模式。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助力产业集群建设,“1+N”型协作机制将重塑经济共同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先进制造业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产业形态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具有区位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得到快速发展。未来,跨区域、多部门参与的“1+N”型协作机制将打破制度和资金壁垒,形成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为创新动力,以“政府-市场”协调机制为框架,以金融机构为支撑的网络形态。集群内企业通过引入“1+N”型协作机制实现相互配合,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其生产制造活动,这将改变原有的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实现集群内参与者的合作共赢。

(四)品牌建设的重心发生转移,培养品牌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发展趋势

随着品牌培育计划的持续推进,我国将出现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优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制造业品牌建设的重心将转向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为用户带来独特的品牌价值体验。同时,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明确自身品牌的核心使命以及在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关注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价值观和产品理念的树立,更加注重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品牌效应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通过品牌体验价值的提升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共识。

(五)环保理念贯穿生产制造全环节,绿色生态链构建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将不再满足于实用性,更加追求环境友好型的高效节能产品。因此,具有绿色低碳、可实现产品循环利用等特性的先进制造业将得到优先发展。借助于绿色材料的发展,节能提效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绿色观念的日益深化,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和报废处理的绿色制造理念将成为先进制造业追求的发展标杆。绿色生态链的构建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实现最小化的环境影响及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节选自赛迪顾问公开出版《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