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酒吧,
一个漂亮女孩看起来烂醉如泥,
她独自一人,
意识不清,
手机也不知被丢到了什么地方。
接下来在她身上会发生什么?
有男性“好心”接近,
假意送她回家,
女孩半推半就;
路上,
男性提议自己家离得并不远,
不如去他家小坐,
再喝一杯。
醉到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的女孩就这样被男子带回了家。接下来的事,我们大概都能猜想到。
所以,如果女孩在这样的情况下遭受侵犯,是谁的错?
男人会说,看她醉醺醺的样子多可笑,这不就是毫不设防、让人有机可乘的傻女孩吗?
女人会说,被占了便宜是可怜,但不懂得自我保护、行为举止如此随便,落得这样的下场只能说自食其果,可悲啊可悲。
还有的男人会说,跟这样的女孩发生关系,最后还被女方反咬一口,这种女人真是太可恨。
诸如此类……她也许获得了短暂的同情,但终究毁了前程,逃不过“坏女孩”的标签。
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的新片《前程似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讲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主题。而穆里根也凭借这个角色,成为今年奥斯卡影后的大热人选之一。
穆里根扮演的女主角Cassie每周出没于酒吧,浓妆艳抹成衣着暴露的醉酒女子,等着那些心怀不轨的男人自投罗网,在他们以为便宜就要占成的时候,她会突然“酒醒”,对他们进行“报复”。
她这么做,是因为“爱”——她那个名为Nina的大学挚友在一次醉酒后被男生侵犯,没有人对那些男孩追责,因为这是一件无法定性的“意外事件”。Nina最终走向了死亡,所有人也都把这个女孩遗忘了,只有Cassie带着对Nina的爱开始了“浑浑噩噩”的双面人生,白天在咖啡馆打工,夜晚去酒吧“狩猎”,一个人背负着两个人的伤痛过活。
按照以往的套路,那些走上了“复仇”之路的女主人公们,大都成功了,或是将男人弃之身后、踩在脚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大道,或是重新收获真正的爱情。
就如同网络女权对应“打拳”——爱大声疾呼、似乎声势浩大,不少影视中的女权也与“爽”挂钩,仿佛女英雄、女王真的无处不在,可以解救自己和身边女性于水火之中。但现实如何呢?女性作为弱势一方的社会地位依然如故。
《前程似锦的女孩》的残忍之处就在于此,它现实得赤裸裸——当Cassie追问女院长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指控时,后者全然失忆,她看起来并不像个坏人,她试图苦口婆心地告诉Cassie,这样的指控很多,“难道我每收到一次这样的指控,就要毁掉一个男孩的一生吗?”
男性的欲心和歹念可以被接受和原谅,而女性的失足就是“罪有应得”“理所应当”。普世的认知如此,甚至不分男女。除非不幸发生在自己或者最亲近的人的身上——当女院长得知自己未成年的女儿和一群男孩在同一个房间喝酒时,立刻脸色大变,无法坦然处之。
所有人都在向前看,没有人记得不幸的女孩,Cassie一个人的执念能让她走多远?结局让人五味杂陈,无法用爽快来形容。
在最早的剧本中(与电影上映的版本不同),Cassie失败了,她被“前程似锦”的男人们杀了,烧尸灭迹,然后,没有然后。
这太过触目惊心了。但似乎比Cassie变身“恶女”杀了凶手更接近现实。
写出这个故事,又将其拍成电影的,是才女Emerald Fennell,一个年仅35岁的来自英国的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她是《王冠》里Camilla的扮演者,也是《杀死伊芙》第二季的编剧。
《王冠》里作为演员的Emerald Fennell
Carey Mulligan和导演Emerald Fennell在片场
而我们熟悉的“小丑女”Margot Robbie,也是本片的制片之一。
这样一个全女性主创阵容打造出的作品,很容易就被贴上“偏激”“搞男女对立”的标签,豆瓣7.5的评分并不算高,且质疑影片的用户也并不在少数:故事逻辑不严密、人设有问题、细节经不起推敲……
《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今年颁奖季的大热作品,穆里根在奥斯卡风向标“国家评论协会奖”中获得最佳女主角
给出问题,然后解题,最后给出正确答案——这是在看悬疑片时很多人抱有的心态,但《前程似锦的女孩》根本也不是什么解题公式,如果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男性之间的隔阂只靠一部电影就能找到答案,那现状也不会这么复杂。
更让人叹息的是,大量的讨论都甚至抛开剧情,只围绕着穆里根的外表——“老态”“显老”“脸垮”“不敢相信才35岁”……
穆里根美吗?还是不美?我们当然可以大肆去谈论一个名人的外表,表达自己的审美喜好——如果她拍了什么写真的话;但面对这样的一部电影,注意力还都在女主角的皱纹上,这实在是太过讽刺的一件事。
哪怕去讨论穆里根能否凭借这个角色拿下奥斯卡影后,也远比谈论外表有意义。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能聊点女人外表之外的东西呢?比如导演Emerald Fennell所说的:“我爱美甲,我也爱时装……仅仅因为一个女孩看起来如此,并不意味着她的内心没有一个充满恐怖和愤怒的世界。”一个女孩真正的想法,她对世界的认知、感知,我们可以再多一点在乎和关心吗?
导演Emerald Fennell
电影中最引人思考的有这样一段对话——
那个侵犯了Nina的男人说:“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好吗?一个男人最大的噩梦莫过于受到那样的指控!”
Cassie反问他:“那你知道每个女人最可怕的噩梦是什么吗?”
是什么呢?
走进一间电梯,里面都是男性,只有你一个女性。
参加一场派对,里面都是男性,只有你一个女性。
进入一节车厢,里面都是男性,只有你一个女性。
每一次深夜乘车,每一次走夜路……
这些并不陌生的生活场景,也是最容易让女人心生恐惧的生活场景。
又或者,最可怕的噩梦是来自社会的双重标准——男性只要成功就可以掩盖缺点,而女性必须做到无可指摘的完美?女人必须接受贞洁、自重、贤惠、羞耻心等隐性规训,这样不可见的约束因为存在已久,所以女人们都习以为常?
再或者,是片中的那些男人,他们看起来并不像坏人,事实上他们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的确是个好人,但是为什么,看到醉酒的女人、浓妆的女人、性感的女人、穿制服的女人,会让他们换上了另一副面具?为什么会家暴的男人,在道歉和试图弥补的时候看起来是那么诚恳,以至于让女人一次次地相信他?
这些答案我们无法给出,甚至长久以来我们都没想过这些事情需要被解答,因为那些可笑,可怜,可悲,可恨的“坏女孩们”,每每发生这样的事件,人们都变得见怪不怪,让她们去背负和承担一切因果。但也许,我们应该去思考和谈论,这样的思维定势背后,究竟被隐藏了什么,被漠视了什么,被抹掉了什么。
编辑:Hezi
美术: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