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4月的吉林大地披上新装。在梨树县胜利乡代家堡子村,备春耕的序曲已然奏响,村民们摩拳擦掌,全力以赴投入新一年的农业生产中。
“现在种田有盼头,我得好好经管我这地!”村民李东原说。
近年来,“粮头食尾”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潭春水,代家堡子村这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从何而来?还要从一穗穗软糯香甜的玉米说起。
几年前,村里的1万平方米土地被四平市重点龙头企业吉林省坤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中,用作玉米加工基地。
接下来,代家堡子村种出的玉米,经过企业研发与深加工,摇身变成了玉米糊、玉米麻辣烫、玉米奶昔等20余种产品。企业设立在村里的电子商务服务站,也让这些玉米深加工产品走上了省内外越来越多人的餐桌。
“以前只知道种地卖粮,从来没想过这玉米还能变出这么多花样。”村民们说起亲历的变化,连连感叹。
从“粮”到“食”,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祖祖辈辈以耕田为生的代家堡子村村民赶上了时代的红利,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
“玉米面饺子出锅喽!玉米糊也冲好了,快来尝尝!”走进坤元农业,董事长辛立斌热情地张罗着。
据他介绍,自2016年返乡创业以来,先后成立多个公司,都是朝着种产融合的方向发展。
为打通产业链条,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利用签约农民的自有土地及劳动力,自建生产基地。截至目前,签约农户300余家,流转土地1000余亩,采用先进种植技术规模化经营。近3年来,企业主打品牌年销售额连续突破1000万元大关。
坤元的成功不是个例,近年来,四平市纵深实施“玉米主食化”发展战略,围绕源头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定位,创新“三大体系”,不断完善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具有四平特色的玉米产业发展新路径。
为将玉米产业做实做细,四平市创新全流程服务体系,整合全市近90家玉米相关企业,组建“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贯通“贷耕种管收、运烘储销加”10个环节,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流程服务。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覆盖玉米种植面积130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联盟企业年销售额达30亿元。
同时,创新全链条产品体系,编制玉米加工产业链图谱,深入挖掘玉米产品价值,形成8个类别、600余款“产品矩阵”。并创新全方位品控体系,推广可追溯体系认证,生产全程可追溯,让每根玉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目光投向松原。
滚滚流淌的松花江水,滋养出肥沃的松嫩平原,也为松原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无限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松原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抓粮头、强食尾”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目前,松原市已经拥有吉松岭、北显等101个企业品牌和松原小米、查干湖大米等7个区域公用品牌,以及乾安黄小米、乾安糯玉米等8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产品。同时,还在积极申报“松原大米”“松原鲜食玉米”等新地理标志品牌,鼓励企业共享“查干湖”品牌,共同推动松原市农业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松原市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保持在500亿元以上。
回看“粮头食尾”这篇命题文章,吉林的答卷早已书写在白山松水间。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我省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总产853.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单产达到每亩971.7斤,稳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粮食版图”上,我省是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做强“粮头食尾”,吉林大有可为!
“粮头食尾”的落点在哪?答案不言而喻,增值!即让企业增效的同时也让农民增收。
如何把“粮头食尾”文章写进现代农业的基因里?“头尾结合”是一剂“良方”。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我们,将粮食的生产加工放在“全链条”“全贯通”的更大视野来观察、谋划和推动。好地出好粮,把“头”做精;好粮出好食,把“尾”做深;打通流通营销关键环节,“头尾”融合形成闭环。
源于此,我省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强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水平不断提升。
春耕,夏耘,秋收,冬储,时序流转中,从种子到餐桌的故事,吉林屡出新篇……(张雅静 袁松年 王欣欣)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