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有短视频里那种动辄穿越的能力,我们会希望自己到哪个时代去游荡一番呢?或许是风俗淳朴的尧舜之世?或许是孔子最为追慕的周公时期?也或许,就到秦汉之际去看一看项羽和刘邦?
我想,让李敬泽来选,他一定会选春秋:“这是中华文明的少年和青年,春秋的人们横行于荒野,他们远不像后来的中国人那样拘谨,他们是猛兽和巨人,涌动着自然的大力,独对天地和本心。他们精力旺盛,天真莽撞,飘风猛雨般行动和破坏。当他们中的某些人忽然决心做个好人时,他们的道德实践如骄阳烈日、自抉肝肠。那是什么样的时代啊,充斥混乱、不义、暴力和贪欲,同时,也生出了一群高大、纯洁的英雄和圣人。”
只是,哪里就能轻易穿越了,要回到一个时代,最可能的方式,仍然是“神游”——“‘我’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去,在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漫游,有所见、有所思,有所笑、有所悲,信马由缰、信口雌黄;如果真是我,早不知多少回横死于道路,所幸是‘神游’,不是‘身游’。”一整本《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正是李敬泽神游春秋的产物。书中五十三篇文章,涉及的人物不止百数,但都不妨如辑名的“春秋路一”“春秋路二”“春秋路三”“春秋路四”,看成春秋神游的不同道路,天然成了纵横的阡陌。
春秋时候,世界的年纪真的还小,很多有名的概念和无名的志向都还没有变得天经地义,需要那些行走在莽苍苍大地上的人随手指认,“不小心干什么都是第一”。他们播下的,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基因片段,却在漫长的时间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比如,书中讲到了“勇”:“北宫黝先生不怕老百姓,也不怕国王;孟施舍先生不怕小股敌人,也不怕大部队;孔老夫子没理决不欺负任何人,只要有理,千万人他都不怕。总之,他们都是一个人站在那里,站在明处,面对这个世界。”这孤往的勇气,在往后的世界里虽算不得司空见惯,却也并非绝无仅有,一直汩汩流淌在历史的文化长河里。
这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情形,李敬泽在另外的场合称为磊落,其实也不妨用书中的说法,血气。在古希腊的语境中,血气(thymos)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何为正确、何种东西带来尊严与荣誉的精神感受”,它孕育荣誉,也催生愤怒。春秋时代,很多人保有灵魂中的天然血气,于是有勇——“血气是危险的,是人类生活中永远被处心积虑地制约和消弭的力量。这血气并非脆弱的歇斯底里,并非匹夫的冲动,并非躲在安全处骂人或发出豪语,而是一个人,依据他内心体认的公正和天理,依据铁一般的自然法做出的决断。从此,他绝不妥协,他决然变成了真正的‘一个人’,他不再顾及关于人类生活的任何平衡的法则或智慧,他一定会走向绝对、走到黑。”
话说回来,李敬泽这样拥有敏锐现实感的人,写一本书当然不只是(或主要不是)为了检验历史的遗迹,他始终要面对的,其实是我们置身的这个现在。那些血气满溢的巨人猛兽,映照出了现实的逼仄,也映照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拿上面提到的勇来说,在我们的时代里变成了什么呢?“三千年过去了,网络时代了,到网上看看,似乎是勇者遍地了,但我认为上述指标依然适应,比如在网上向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怒发冲冠把键盘拍烂,但转过脸被上司喷一身狗血有理也不敢还嘴,或者走在大街上碰见流氓赶紧缩头,这样的勇不要也罢,因为它是藏在人堆里的勇、免费的勇,它就是怯懦。”
这书写的是过去的春秋,眼里其实是当代的春秋。比如,写忠于职守却不辨善恶的寺人披,李敬泽想到了耶路撒冷受审的艾希曼,想到另一个残酷时代“平庸的恶”,“这个人坐在受审席上,平庸得像一根香肠。他只是乏味地说,我是在执行命令,完成一件工作。你知道,我必须把工作做好”。比如那个如同现代律师的邓析,他挑战的对象,可是因满身才华而勤苦任事得了孔子称赞的子产。怎样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太同意孔子的意见。子产固然办成了事,但我们也应该纪念专门败事的邓析,这个招人烦的铁嘴,这个把法律带给民众并为此牺牲的人。”很多话,是过来人的淬砺之得,原应闭口不言,说出来,不过是有情者的老婆心切——“这世上的事,只有残缺,没有万全。”“人类生活太复杂,大道理常常不管用;人类生活太复杂,大道理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管用。”“古人只不过明白,比坏规则更坏的是没有规则。”
不用喋喋不休地抄录下去了吧?哪有人那么多闲工夫去教训别人,所有的对照,还不就是那个在世界里苦苦挣扎的自己?“事情的危险在于,我们其实不能肯定我们的内心都藏着些什么,它可能会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不知道,手段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侵蚀和毁坏正当的目的。人就在独木桥上,彼岸遥迢,脚下深黑。”没错吧,我们要记得自己可能的责任,万万不可轻易推卸:“人性的形成起于‘认识’,而‘认识’这件事是由主体做出的。也就是说,你是你,你不是茫然的水,你要是行了恶事先别赖社会,你至少得有勇气自己扛起来,中国人不是还说‘好汉做事好汉当’吗?”
关于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比如很想谈谈“君不君则臣不臣”的问题,很想猜测那个几乎永远处于幼态的楚灵王究竟是因为单纯还是颟顸,甚至很想讨论一下,孔子(和据说他作的《春秋》)有没有机会来校正各类神样人物的血气……这样写下来,就几乎要诸篇分析了。一篇言不及义的小文章,用不着这么三心二意地郑重其事,即便对这个世间说得再多,最终还不都是挂剑空垄?就此打住吧,去看看作者的“勇”——“我在春秋遇见的那些人,他们是我们的远祖,是我们蛰伏的基因,他们是人,也是我们在梦中遥拜的神……漫游于春秋,遇见这些人和神,如见星沉海底,如看雨过河源,见出了我自己,看见了生命的低处和高处、深黑的泥泞和灿烂星空。”
作者:黄德海
文:黄德海编辑:谢娟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