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呈现一定的榜样力量,从而去缓解诸如‘对恋爱丧失信心’这类负面的社会情绪。”在腾讯视频《心动的信号》第八季观察室录制后台,制片人这样向我们表达这档“恋爱综艺”的目的和宗旨。
当“年轻人只做筛选不做改变”等婚恋观成为公共议题,恋爱综艺也不再局限于“修罗场”和“嗑糖”——它相继成为90后、95后和00后亲密关系的显微镜,也是各年龄观众观察婚恋观变迁的窗口,更是整个社会情绪的投影仪。
8月,观察者网新潮观鱼栏目在长沙独家对话《心动的信号》第八季制片人,后者坦诚地面对网友的反馈,“我们觉得‘二本恋综’不是绝对的贬义,节目体量足够大,就要经得起这样的调侃,但我们作为制作者,更要思考调侃背后的底层逻辑——观众是真想看‘二本恋综’吗?还是说他们只是排斥‘精英式的包装’?”
去年,素人嘉宾“我喜欢曼……Manchester”的硬转英文场面意外出圈,掀起了观众对恋综“精英人设”的调侃甚至批判,有网友自制“二本恋综”呼吁想看“普通人恋综”;今年,节目组也十分“听劝”,选择的素人嘉宾学历背景更多元,职业种类更丰富,画像更接近城市打工人:
有博物馆讲解员、中医馆师承学徒、某环境科技公司市场经理(负责污水处理业务),还有眼科医生、某钟表公司审计部管培生、大厂AE(行业客户顾问)……
制片人向新潮观鱼透露,节目组在社会调研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每季录制前需经历长达半年的筹备。从复盘观众反馈、调研情感观变化,到主题迭代、规则设置和大规模选角,每一步都力求跟上年轻人的情感脉搏,并回应时代情绪。
【对话/新潮观鱼】
以下为对话实录:
“现在年轻人把恋爱当作大问题,我们想给大家带去勇气”
新潮观鱼:制片人您好,这季《心动的信号》没有选择某个一线城市,而是用“江浙沪单身男女+海岛旅行”开篇,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制片人:“江浙沪”的区域化设计一方面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符合经济发展趋势,该地区聚集着很多正向的年轻人群体,在当代年轻情感观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我们关注到“1.5小时生活圈”这个概念——年轻人认为一个半小时车程能够涵盖的距离不叫“异地恋”,比如杭州和上海、广州和香港的跨城恋爱逐渐普及。这种城市群的联通既拓宽了年轻人的交友范围,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选角空间。
用旅行开篇则呼应了一种社会情绪,比如网友呼吁“做四休三”,因为大家都想喘口气儿——“我愿意奋斗,也不想躺平,但请让我躺一小会儿”,所以短途旅行是年轻人所需的。
从制作角度来说,前几季大家直接走进小屋这种封闭环境会略显拘束,所以我们把初遇环境从封闭空间拉出,置于山海之中,有利于嘉宾释放自己,相处节奏也会更轻松。我们想借助旅行这个形式,让嘉宾先抛开社会身份认识彼此,为整季“去标签化”的大主题做铺垫,还原最原始的心动。旅行更容易创造剥离外界标签、直观面对内心声音的机会。
新潮观鱼:之前网上有过呼吁 “二本恋综”的声音,这一季嘉宾的学历和职业公布后,也有很多讨论,您看到了吗?
制片人:其实我们觉得“二本恋综”不是绝对的贬义,一档节目成长到现在,讨论度高是节目的幸运所在,节目体量足够大,就要经得起这样的调侃。但我们作为制作者,更要思考调侃背后的底层逻辑——观众是真想看“二本恋综”,觉得嘉宾的高学历已经对看节目产生抵抗了吗?还是说他们只是排斥“精英式的包装”?
坦白讲,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的嘉宾,观众是爱看的,但观众不想看“外壳式的包装”,用户排斥的是,节目为凸显他们的魅力而刻意抬高了嘉宾的社会身份。
但事实上,看完上一季节目,观众会发现嘉宾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去年“二本恋综”的争议只存在于前两期,等故事展开之后,就没人再质疑嘉宾是不是“装”的了,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逐渐展现。
我们能get到用户的需求,他们想看到更真实、更真诚的人,有趣的故事和新鲜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共鸣,所以今年我们就响应这种需求。我们算是很听话的节目组,一路走到第八年,需要顺应时代情绪回应用户的反馈,不然就成老古董了。
第八季在选角策略上确实有所调整,出现了恋综里很少见的职业,更加贴近生活,这样一来,观众才能代入,才能嗑得动,才能共情。
作为一档走过八年的节目,还是希望呈现一定的榜样力量,从而去缓解诸如“对恋爱丧失信心”这类负面的社会情绪。现在年轻人把谈恋爱视作巨大的问题,一些舆论冲淡了年轻人这种原始的欲望,但恋爱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体验,是值得去尝试的事。我们希望通过素人嘉宾们在节目中的变化和成长,给大家带去恋爱的信心和尝试的勇气,鼓励大家勇敢恋爱,不要计较得失。
新潮观鱼:有人感叹这季反映出就业大环境严峻。
制片人:就业确实有压力,年轻人会根据自身情况化解压力,选择适合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去投入。比如这一季嘉宾卢远,她本科是英语,研究生跨专业学法律,她考虑的是未来把两个专业结合,从而拓宽就业空间。虽然有压力,但她能为自己想出路,对未来规划清晰,也有很强的执行力。
还比如,00后的博物馆讲解员王艺帆参与了上海博物馆埃及展的讲解工作,很享受为临展做功课的过程,能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职业选择遍地开花的现象,哪一行都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年轻人只做筛选不做改变,要拆解这个命题”
新潮观鱼:作为一档做了八年的恋爱综艺,据您观察,从90后、95后到00后,他们的婚恋观是否产生了变化?
制片人:这八年,我们发现谈恋爱的核心群体从90后逐年过度到00后,节目有五、六成观众都是2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嘉宾和观众的情感观念变化都非常大。
分阶段来看,《心动的信号》前三季嘉宾多集中在9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出生的那代人,他们受偶像剧影响最深,进入社会后面临着情感观冲击,发现现实跟偶像剧不一样,但仍对美好爱情怀有憧憬。所以,前三季节目主打构建“恋爱乌托邦”,我们想告诉观众,依然有一个单纯的地方可以享受恋爱,希望让人感受到缘分的力量,从而帮助观众去克服对现实的恐惧。
从2021年第四季开始,嘉宾普遍是95后了,大家的情感观念更趋于现实。那几年,“996”“007”“大厂打工人”等词开始流行,大家说“要面包不要爱情”,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奋斗感非常强,他们的爱情观是要找一个并肩作战的好战友,在搞事业的同时,爱情锦上添花。所以第四季,我们希望年轻人兼顾事业时,也能分一部分精力给爱情,那一季我们先定主题“钢铁丛林开出心动之花”,确定了主题之后,再去选择更贴近主题表达的城市,所以选择了奋斗之城深圳。
到了2023年第六季,嘉宾集中在96-00年生人,自我意识觉醒非常明显,更关注自我成长和情绪价值是否得到满足,有自己扣分、加分的评判体系,要找符合自己标准的对象。TA会想,如果一段感情不能够让我开心、做自己,那我为什么要选择发生这段感情?你的出现能否让我变成更好的人?如果不能,那就是对自己的消耗。
网上流行一句话“年轻人只做筛选不做改变”,事实上这句话一定要拆阶段来看,怎么做筛选?在什么阶段做筛选?怎么做选择?遇到什么样情况下做选择?为什么不做改变?这是一个很长的命题。
年轻人害怕在一段关系里被改变,拒绝丧失自己。有的年轻人筛选速度很快,不想跟对方拉扯这么久,我们从第六季调研就发现,平均暧昧期从21天缩减至14天;但仍然有一部分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做深入了解和判断。为此,节目环节也有相应调整,所有规则都服务于年轻人的情感现状和当下的社会情绪。
新潮观鱼:节目组每年都会做社会调研吗?
制片人:对,投入周期很长,《心动的信号》连续做了八季,每季播完我们会收集核心用户的反馈,深刻感知到社会情绪每年如何变化。用户反馈和调研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指引,我们没有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很清晰地知道明年的方向该往哪去。
我们不会以单一关系作为主题,不会说今年只做“姐弟恋”,因为我们节目不是只从关系下手,而是从社会情绪下手。
比如“姐弟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因为现在女性在更加独立、向上的生活状态中,会更看重情绪价值的提供,不会被年龄框架限制。
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去看,在当下的社会情绪下,年轻人恋爱更看重什么要素,通过这样的切口,再去集中展现和探讨多样化的恋爱关系。
新潮观鱼:说到社会情绪,您怎么看网友调侃恋综是当代版“门当户对”?
制片人:个人认为其实“门当户对”的比较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存在,随着社会情绪的变化,这个词所涵盖的意义会更广。比如当下,“门当户对”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这个词会被拆解得很细,教育背景、生活习惯、职业选择、处世态度、思维方式等等,都会被年轻人纳入衡量的范畴。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也会决定年轻人择偶的契合度。
每个人都有目标、责任和压力,都有自己的课题,当代的“门当户对”其实是从自我需求出发。大家想寻找能共同成长的伙伴,希望在一起能让彼此更好,而不是用一个框架来匹配对象。如果发现生活质量和情绪有下坠,“我”会立刻大于“我们”。
新潮观鱼:国内恋综已从“相亲”转向“沉浸式观察”,您认为观众的核心诉求发生变化了吗?在您看来,观察室是不可或缺的吗?
制片人:观众的核心诉求没变,爱情在情感里是刚需。所有影视作品,哪怕是《F1:狂飙飞车》,都会有爱情元素,爱情故事本质是大众情感,因为用户能够共情,所以用户爱看。
至于观察室,从制作维度来讲,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如果只看真人秀,没有观察室的加持,观众的观看情绪可能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和朋友一起追综艺往往比一个人看综艺更投入,大家需要一个共情的参照。
其次,我们能够通过嘉宾的观察,帮助用户补全素人的故事,从第三视角解读素人嘉宾言行的原因和内心活动。人的情绪是流动和复杂的,也许素人嘉宾自己都没察觉到心境变化,但观察室嘉宾会更客观地对此进行探讨。
第三,观察室能够帮观众去敲重点。比如到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或者精彩的转折点,观察室的反馈更能帮助观众集中注意力。嘉宾以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代入,从而和用户建立讨论场,展开更深入的话题。
《心动的信号8》观察室录制区
最后,心理学学者可以带来一些专业视角,帮观众厘清底层逻辑,拆解一些现实生活中大家也会困惑的问题,观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座找到答案。
在选择观察室嘉宾阵容方面,我们会考虑不同年纪、情感状态,这样他们可以代表处于人生各个阶段、不同心态的观众。比如言承旭一直在恋爱里学习,有非常清晰的成长诉求,很多观点随着年龄和阅历在变化;张纯烨是成熟女性的代表,她清醒的同时又很感性,对爱情乐观积极;哈妮克孜是浪漫型小女孩视角,徐明浩是比较细腻的年轻男孩视角,马伯骞则是恋综老粉和恋综IP的关联者,代表了某一类恋爱观点,杜海涛陪伴了心动很多年,也有其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可以成为观众的“嘴替”,站在各自维度发表观点。
新潮观鱼:部分观众认为恋综有“剧本感”,节目组如何把控真实性与戏剧性的边界?
制片人:从制作角度来讲,“有剧本”的评价不是“贬义”,说明节目里的关系发展确实很精彩,令人意想不到。素人嘉宾跟我们聊天时也会感叹“要不是真的发生在我身上,我都觉得有剧本”,现实的巧合和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这种评价也给我们带来启发,观众并不想看硬做出来的“狗血”情节,观众想看的是深入地探讨一段感情,以及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节目要把这个故事说精彩,其实是要通过环节的设置拆解关系的变化,把原因、起承转合和结果说清楚。
我们追求的是更真实而精彩的故事,是在记录发生“巧合”的那一刻,而不是制造“抓马”的人性试探。其实观众和素人嘉宾处于不同的视角,观众是“上帝视角”,有全局观,能看到多条完整的关系线;但当事人身在其中,他们只能看得到和感受到个人视角下“自己的故事”,这个信息差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有些许变形”的行为。但当素人嘉宾们看完完整故事,也会和我们一起思考和复盘原委,更好地接纳自己的变化和成长。每一年,都有素人嘉宾被网络舆论影响,但他们之后都表示不后悔,反而觉得有“回甘”,因为这是一段难得的成长经历。
我们这个节目是自己“卷”自己,你会发现故事讲好了,观众会各取所需。
对话后记
国产恋爱综艺走到第八年,从最初借鉴国外的“侦探”模式,到后来逐渐结合国情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这八年里,它记录了中国年轻人择偶观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恋综的受众群体不断更新,讨论话题与时俱进,成了年轻人自我审视和印证的一面镜子,也提供了一个让公众讨论交友困惑和价值观的平台。你看过相亲、恋爱综艺吗?回想以前的恋综和现在的恋综,给你感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