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樊英,字季齐,东汉南阳郡鲁阳县(今平顶山鲁山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阴阳家、儒学家。年少成名,一直活到了70多岁,历经东汉五个帝王——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恒帝。其中汉冲帝、汉质帝在位时间很短,都不足一年,结合史书记载,大体推断樊英的活动轨迹和成名时间是在汉安帝、汉顺帝和汉恒帝的时候。
樊英当时名气很大,被时人称为“天下第一名士”,但树大招风,正因为这个称号,为樊英带来了巨大的争议。有人力挺,认为他有才有德,当之无愧;有人攻击,认为他徒有虚名,是个大骗子,没有真正的才学。两派人马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
那樊英究竟是大才子还是大骗子?一起跟着本期的《虎说东汉》,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从樊英名扬天下的三大事迹说起。
第一大事迹:著书立说
据《后汉书·方士列传》中记载,樊英聪明过人,从小就在京都三辅地区拜师学习,熟悉《京氏易》,兼通《五经》,又擅长风向占卜、观星术、《河图》、《洛书》、七纬,能够推算历法,预测灾变。
樊英的老师是谁,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他学习所在的京都三辅来研究一下。那京都三辅是个什么地方?三辅的名称,变过很多次,秦朝到汉初,称之为“三秦”,得名于项羽封地给秦朝的三位降将,指咸阳以西,关中一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写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西汉刘邦定都长安后,觉得“三秦”太晦气,于是更名为“三辅”。三辅指官名: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来泛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东汉时期都城在洛阳,因此京都三辅就是指洛阳附近一带的地方。自古以来,京城一带多出名人雅士,樊英从小就在三辅一带学习,学术造诣肯定不低。
那樊英学习都是什么内容?1,《京氏易》,又名《京氏易传》,西汉京房著,是一本专门讲述阴阳灾变的易学书籍,以《易经》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对经文的注解,对于经文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也绝不照搬。所以当时有名的阴阳学家大多数都是学习《京氏易》。2,《五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古代做官、儒士名家必读经典,文化人的象征。3,《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的起源,高深莫测,平常人难以学习。4,七纬,天文学、观星学的基础,没有书本,仅靠口头传诵和实践。
樊英在三辅地区学习完之后,融合各家所长,自己总结出一套学习和教学方式,称之为:图纬法,即“图谶”和“纬书”。并自己编写了一本教材,叫做《易章句》,天底下的人都不请自来,想要当樊英的学生。学生自称“樊生”,把樊英的教授的知识称之为“樊氏学”。
第二大事迹:高超方术
《后汉书》记载,有一天樊英正在讲课,门前突然刮来一阵大风,他出门一看,大风是从西方刮过来的,于是马上走到井水边上,含起一口水,朝西方方向持续喷洒。学生们都很诧异,问老师这是在做什么。樊英回答说:“成都街市失火,火势很猛,所以我用这个方法来浇灭大火。”学生们半信半疑,虽然知道老师阴阳术数很厉害,但却从来没见识过。樊英自然是看出学生们的不信任,于是就让学生记录下这个日子和时刻,日后验证便知真假。半个月后,有成都来的客人,学生们于是把这个客人团团围住,询问那天是否有发生火灾。客人回答说:“那天街市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突然从东方来了一阵乌云,不一会就下起了暴雨,把火给扑灭了。”
客人所说的事件、日子、时刻与樊英所做的完全一样,于是学生们都非常佩服,事情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天下人都称赞樊英方术高超。
此外,据《太平广记》记载,有一天晚上,樊英和妻子正在睡觉,樊英突然起床,披头散发地拿起桌上佩刀,大喝一声,向屋里砍了一刀。妻子大惊失色,以为樊英要杀她,于是大声呼喊求救。等到家人都起来了,把樊英按住,问他是什么原因。樊英解释说:“郗生遇到贼人了,所以我用这个方法救他。”郗生的名字叫做郗巡,是樊英的得意门生,当时正出门远行。后来等郗巡回来,大家都问他。郗巡回答说:“当时晚上我正赶往城中投宿,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正无助的时候,突然一个披头散发的老人拿着刀出现,赶跑了强盗,我才得以解救。后来老人不知所踪。”于是樊英方术神奇又传遍天下。
后来樊英在朝廷任职的时候,每当遇到天灾,皇上都会派人问樊英应对和化解的方法,按照樊英说的去做,大多数都很灵验。
第三大事迹:6次拒绝征召,顶撞皇帝
樊英初期有名之后,州郡太守先后两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汉安帝刚登基,缺乏人才,于是朝中大臣再次举荐樊英做博士,还是拒绝。等到建光元年,汉安帝又征召樊英和同郡6人一起到朝中任职,樊英再次拒绝。世人都称他为隐士,不慕功名。汉顺帝即位后,樊英的名气越来越大,顺帝亲自下诏令,并为樊英准备了大量的礼品,让他到朝廷做官,樊英推辞身患重病,不能远行。汉顺帝很生气,认为樊英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于是命令州郡,强行用车,把樊英送到洛阳。到了洛阳,樊英又推脱病重,不肯进宫拜见天子。天子派人强行用轿子把樊英抬进宫中。
进到宫中见了天子,樊英也不按照礼节屈膝问候。这下顺帝可再也忍不住了,当着朝廷文武百官的面,发起火,对樊英说:“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意思就是:我能让你活,也能让你死;能让你尊贵,也能让你鄙贱;能让你富贵,也能让你贫穷。你凭什么敢怠慢天子的命令?
樊英回答说:“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宴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贵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贫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皇上无言以对,不能使樊英屈服,但又敬重他的名声,于是就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馈赠给他上等羊肉和美酒。
质疑之声
经过三大事迹,东汉时期无人不知樊英,认为樊英是千古难逢的大名士,在世没有谁能与他媲美。但在这时候,持反对意见的人就跳了出来,说樊英阴阳术厉害,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但他究竟为国家做了几件大事,为老百姓做了几件实事呢?好像一件也没有吧?
支持他的人都说,那是因为皇帝没有给樊英做大官,不然他肯定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好官的。
群众的呼声很高,机会也终于来了。
永建四年三月,汉顺帝为樊英设立讲席,命令公车令引路,尚书陪同,赏赐给他几案和手杖,用对待老师的礼仪来对待他,请教樊英得失成败的事情。樊英不敢再推辞,于是就被授予五官中郎将。但几个月后,樊英又自称病重,要告老还乡。皇帝以为是给的官职太低,于是升任他为光禄大夫,并允许他回老家养病,让他在老家办公。又命令当地郡县送给樊英谷子一千斛,每年八月送牛一头,酒三斛。如果樊英遭遇不幸,郡县负责以猪、羊二牲祭祀为他祈福。樊英坚决不肯再做官,也不接受任何赏赐,即使皇帝亲自给他写信劝告,他也不听。就这样回到了老家。
樊英告老还家的事情,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他的人,终于也抓到了把柄,认为樊英一开始自恃清高,假装自己道德高尚,不屑于做官,等到帝王真正让他做官了,他又给不出什么奇特高深的谋略;皇帝以为怠慢了他,让他升职做大官,给出丰厚的条件,他又推脱自己生病,其实樊英根本就是没有实力,害怕被揭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
就连当初和他一起征召入朝的好朋友也质疑樊英,说:“天底下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出山,二是隐居,我以前认为你出山,可以辅佐君王,拯救黎民百姓;但是你一开始就自视甚高,触怒君主,说君主不尊重你;等到君主尊重你了,给你做大官了,你又没有拿出什么匡救时弊的本领,真的是进退都没有任何依据!”
我们来说说光禄大夫是个什么官职。大夫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汉武帝时期,把中大夫改为光禄大夫,居大夫之首,掌管议论,属于皇帝的近臣。皇帝每当有决定不下来的事情,首先第一个就会问光禄大夫。所以这个官虽不是最大,但也是高官,深受皇帝重视。
再到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写《后汉书》的时候,也是十分矛盾,如果把樊英当做大名士,就应该放进《儒林列传》,但樊英做事很明显不符合传统儒家风范;放进《方士列传》,樊英名气最高,和其他装神弄鬼的方士又完全不同,博学多才,对《易经》另类解读,将其发扬光大,写了《易章句》,创立樊氏学说。无奈之下,只好听从时人的建议,把樊英归纳为方士,是非公错,留给后人去评判。
虎说评论
休虎当时也很苦恼,于是查阅了大量的古籍,结合东汉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樊英重新解读。
东汉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大难题,一来史书记载甚少,二来出土文物不多,三来神话传说很多。光武帝刘秀之所以会选择做皇帝,不同的史书都记载,是因为有谶纬之书,写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于是认为受命于天,才登基做了皇帝。自此以后,刘秀对于谶言非常迷信,并把谶纬学说定位官学,让大家都要学习。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谶纬之学在东汉非常流行。
谶纬说的神秘,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卜卦和预言,就看谁能说得对,说得准,当然这个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据前人的学说作为基础:《易经》、《河图》、《洛书》,结合天文地理知识,非常复杂。但东汉人很吃这一套,大小事情,都要用谶纬来解释。如果说民间还可以理解,但是到国家层面,就不能用谶纬来做决定了。
汉安帝非常宠幸女人,因此提拔阎姬做了皇后,这个阎皇后诡计很多,也是利用谶纬之言,让汉安帝废掉了太子刘保,也就是后来的汉顺帝,又扶持自己的兄弟阎显做了大官,开始外戚干政。但西汉才灭亡几年呀,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戚干政!东汉难道又要走这条路吗?不,当时光武帝废掉郭皇后,汉明帝不任用马皇后的宗族兄弟,就是为了避免外戚干政!但没想到防不住宦官!汉顺帝在登基后,重用当时有功劳的宦官孙程等人,给东汉灭亡埋下伏笔。
还记得黄巾军的那句经典名言吗?“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个就是张角等人利用谶纬之言虚构出来的,目的是想证明自己受命于天!
正因为谶纬学说影响巨大,民众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樊英才因为精通谶纬,被推举为了天下第一。但樊英的谶纬学说,并不仅仅遵循《易经》,而是结合儒家思想,结合各杂家学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易章句》,教人正确学习谶纬学说,不能全部事情都归结于封建迷信,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后汉书》中记载,樊英生病,他的妻子派奴婢前去恭敬地询问病情,樊英当即起身,下床对着妻子的方向恭敬地回答。学生陈寔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樊英回答说:“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意思就是说:“妻子,和我平齐,一起供奉先人,祭祀鬼神。我应该按礼仪来回应她。”
在当时奉行男尊女卑的时代,樊英对妻子十分尊重,以礼相待,非常难得。因此可以推断樊英是非常重视礼仪的人,再进而推断,樊英是故意顶撞皇帝,好让皇帝断绝让他做官的念头。皇帝让他做官,无非就是看中他神奇的谶纬方术,而他一旦做官了,皇帝就会更迷信谶纬方术,众位大臣也会对他加以利用,民众也会沉迷其中。那国家就不可能变得强大,樊英既然有通天的预言术,那也有可能会预见到东汉皇帝和大臣过分迷信谶言,国力衰败,民众孱弱。
再后来无奈被逼做官,但也不提出治国方略,短短几个月就要推脱生病,告老还家,为什么呢?樊英是以方术闻名,皇帝自然也爱听方术,因此如果让樊英提出方士以外的策略,皇帝肯定不信,也不可能采用!为什么?你是第一方士啊,就告诉我怎么用方术去治理国家就好了!于是次数多了,皇帝也就只问樊英一些天灾之类的事情了。
樊英的两大弟子,郤巡,也就是前文说的被樊英用方术救了那位,官至侍中,也就是皇帝的近臣。陈寔,从小跟随樊英学习,道德高尚,做过太丘县令,故世人称陈太丘。《世说新语》记载的《陈太丘与友期》,写的就是他。
综上所述,休虎还是认为樊英确实有真才实学的,无愧于大名士的称号,只是苦于时政。所以不是樊英无能,而是樊英不能!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后世朝代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方士,装神弄鬼,糊弄百姓。信用方术,封建迷信,科技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就会挨打。愿以史为鉴,知兴替,正衣冠,明得失。
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
1、《后汉书·方术列传》
2、《东观汉记》
3、《白虎通义》
4、《太平广记》
5、《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