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翻译错的诗词,“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没看过的解释

李煜的另外一首词,副主任对到处流行的解读也很不满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

李煜的另外一首词,副主任对到处流行的解读也很不满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更懂汉语更懂你”的百度汉语中,给的解释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首先,“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这样的解释,第一句显得急不可耐,然而事实是李煜没什么可急的(反而觉得南唐朝代灭亡了的一切发生得有点快),第二局和第一句毫不连贯。这样的解释让一句本来富有哲思的诗显得有点白痴。

这句的正解是:

春天开花,秋天圆月这样的四季轮回什么时候停过?历史新陈代谢,后人能知道多少当年往事?

第二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解释为“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实在是把李煜的心思大打折扣。

正如有人向你表白说:“昨天晚上你家楼下风很大”,这说明他在你家楼下停留了很久,如果他只是路过你家时刚好有风,他断然不能肯定风刮了多久,也不能断言整个昨晚的风都很大。

所以这句的解释应该是,“小楼上昨夜刮了很久的东风”。

那么,知道是东风,必定是在窗前或者露台上感受到了,或者躺着看窗外被风吹动的树影看了很久。下一句中,李煜又写到了外面的月光,所以他肯定不是躺在床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写完这首诗以后,就被宋太宗赵光义杀掉了。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朝中奸佞想要把这首词当作谋反的作品,让皇帝给李煜定罪,当时他们肯定会把中间那句断句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脸严峻地问皇帝:“李煜这么明显的挑衅当朝,什么叫他的故国?到我们宋朝手里怎么就不堪了?不能坐视不管吧?”然后等着看皇帝怎么接这几个问题。

当时的皇帝赵光义很有故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接手哥哥赵匡胤皇位的过程本来疑云重重,心虚的人作出的决定往往更加绝对,无论是出于新上台之际向众人展示手段,还是防止李煜以“赵光义篡位”为由,否定当朝政权合法性然后东山再起,总之,李煜被赐赵光义了毒药。

所以这里的重点是,应该翻译为:故国已经变得不堪,回头发现我已经在小楼窗前站了很久,已经是月明的深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是应该翻译为:故国不堪回首,静静地处在明亮的月光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我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赵光义篡位”是很好的煽动天下人反攻的机会。

这个真正含义就只有李煜自己知道了。

读诗的时候该不确定就不确定,有些诗,作者写出来的当时,自己也没发现有歧义。

更何况李煜写完这首诗没多久就被赐死,也没什么机会反复推敲修改了。

所以这句大家各取所需吧。

大言不惭地说,更符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天开花,秋天圆月(这样的四季轮回)什么时候停过?历史新陈代谢,后人能看到多少往事?小楼昨夜刮了很久的东风,我在明月里彻夜望着我不堪回首的故国。

那些精雕细琢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建筑应该还在(毕竟我南唐李后主的审美比这些北宋姓赵的强),只是宫里的人换了。要问这种感受有多愁人?准确地说就像看到江水带走春花,取名叫一江春水吧,过往的春天,流到东海再也不回来了。

然而最出名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不是说有一江那么多的愁在向东流。

因为如果愁能流走,那就不愁了。

几多是“多么”的意思,不是“多少”的意思。“愁”可以量化吗?

这句在说,眼前事物的短暂,随着岁月变迁和大自然的新陈代谢、新淘汰旧,没有人能永远留住眼前的繁华。

而且李煜说了,恰似,刚好像,也就是说这番比喻有它高度相似的地方,难以用别的比喻替换。

如果真的把“愁”比作“江水”,那比作“一湖春水向东流”不是流量更大吗?

恰当的比喻有排他性,除了这样东西,再也没有其他比喻能称之为恰当。

“难懂的比喻”会失去比喻的作用,比喻本来就是要把不懂的东西让你看懂。

“一江那么多的愁”也不叫朦胧。如果翻译得逻辑不通,倒要以“朦胧”、“深长”为名,让人自己去体会,那要翻译作甚。难道原诗本身就没感染力吗。

诗歌的朦胧美来自于比喻的精准和含蓄,而非不知所云。新娘子笼罩在薄纱里才叫朦胧美,如果换作一团云里雾里看不见里面有新娘子,不仅不朦胧还有点恐怖。

况且,难道一团糟烂腐臭的东西,披上一层迷蒙的外衣,看不清楚,就能装神弄鬼了?

诗词不是玄学,打动你的永远是你的直觉。

要知文章滋味,去问苦旅中人。

你没有独自看过月亮,独自吹过彻夜的冷风,没有体会过失去,你也就不会明白小楼昨夜发生了什么,也就不会独自站在奔流到东海不复回的大江边上,感叹时运。

副主任写了一首小诗给这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旧时宫殿如华舫,滚滚江波送大船。

千古往来潮涌短,浪涛阵阵举新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