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深蕴博远
如泉水一般
汩汩流动,生生不息
那些扎根于民间
注重传统本质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代代相传
根植于老百姓心中
今天
让我们携手
去赏一赏那些有“金昌范儿”的民间浪漫吧~
永昌“卍”字灯俗
“卍”是太阳和火的象征
意为“吉祥之所集”
是“瑞像”“万德吉祥”的标志
据《永昌县志》记载
“卍”字灯俗原是明朝时的北京灯艺
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
永昌县毛卜喇村人李姓先生
经常利用闲暇时间
绘制“卍”字灯图谱
他把绘制在土织白布上的图谱
带回家乡永昌
之后
“卍”字灯俗
在甘肃省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
逐渐发展
2008年6月7日,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昌皮影戏
灯前是故事
灯后是传承
永昌的皮影戏始于清朝初年
俗称“影子戏”
永昌皮影戏
都用秦腔曲调演唱
个别折子戏也有用眉户剧曲调演唱
用当地方言道白
文武场面伴奏的乐器有
板胡、二胡、唢呐、堂鼓、战鼓、板鼓、钩锣、手锣、梆子、牙子、喇叭等
皮影戏所演的剧目
多系中国历史故事
上自殷商
下止明清
本剧折戏
不下百十本
永昌皮影戏于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水源镇北地村七社村民吕兰生被确定为永昌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永昌木偶戏
指掌乾坤
演绎百态人生
以木偶为媒介
以歌舞演故事
永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
清朝初年
始见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
木偶过去头用木雕
大小若拳头
脸谱程式化
戴上胡子是须生
卸下胡子是小生
近年经过改进
头选用石膏翻模
纸壳脱胎
大如拱学
轻巧结实
永昌木偶戏班的唱腔
基本采用秦腔和眉户
有时也唱陇剧和影子腔
伴奏的乐器有
板胡、二胡、唢呐、堂鼓等
表演时以秦腔为主
也上演眉户和陇剧
2010年,永昌木偶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省政府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笃中被确认为永昌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买天海、李兴山、张菊珍、翟士萍为市级传承人。2015年金昌市文化馆建成了金昌木偶传习所,定期开展木偶戏展演活动,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使非遗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
永昌念卷
你有freestyle吗?
金昌有!
神奇的永昌念卷
是金昌人特有的“热炕头”文化
永昌念卷即“念宝卷”
是流传于永昌民间的传统讲唱文学
宝卷是在唐、五代时期
盛行于佛教寺院的“变文”
演变而来的
到明、清时期
宝卷内容则大为扩展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念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
在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在永昌民间也曾盛极一时
永昌境内的宝卷皆为手抄本
由于明清以来历代文人的传抄和再创作
在思想内容上溶入了大量的地方文化特色
永昌念卷在2007年被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省文化厅确认范积忠为永昌念卷代表性传承人。
永昌贤孝
贤孝漫谈古今事
宝卷苦劝良善人
永昌贤孝
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
民间文艺说唱形式
“贤孝”在明清时期
已广泛流传于永昌的盲艺人中间
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贤孝”以师相传,代代相继
“贤孝”也有唱本
属通俗说唱文艺的一种
唱“贤孝”的人通过他人念白默记于心
或从师唱记
永昌贤孝2010年被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省文化厅确认王培仁、毛显存为永昌贤孝代表性传承人。
(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