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德军作防空机枪使用的15毫米ZB-60重机枪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隔期,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军火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军火工业不仅能完全满足本国武装力量的需求,还积极对外出口武器产品。20世纪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机枪在多个国家列装服役,在国际市场上大获成功。此外,瓦茨拉夫·霍莱克(Vaclav Holek)设计的机枪还在英国和中国获得特许生产。英国生产的是打满全场的“布伦”式轻机枪,至于在中国,捷克式轻机枪都成为了抗日战争的象征。
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后,这些机枪被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武装力量大量使用。在初期阶段,捷式机枪的生产仍在继续,但从战争后半段开始,其生产逐渐被德国自主研发的武器所取代。
轻机枪
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组建后不久,就迫切需要一种可用于为步兵班提供火力支援、且能由单人携带和操作的轻机枪。
当时军队中装备有一批法国绍沙Mle 1915轻机枪(Fusil-Mitrailleur Chauchat Mle 1915)以及丹麦麦德森M1922和M1923轻机枪。然而,这些机枪样枪均未能满足军方需求。法国“绍沙”机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失败的机枪之一;而“麦德森”机枪的制造工艺则过于复杂、耗时,且被认为不适合在捷克斯洛伐克本土生产。
绍沙Mle 1915轻机枪。
丹麦麦德森M1922轻机枪。
捷克斯洛伐克使用的丹麦麦德森M1923轻机枪。
1922年,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发起了新型步兵轻机枪的竞标。1926年,军方最终选定了由瓦茨拉夫·霍莱克设计的ZB-26轻机枪(军方制式编号为vz. 26)。
ZB-26轻机枪采用弹匣供弹,弹仓顶部供弹,其设计基础是此前未被军方采纳列装的普拉加I.23(Praga I.23)弹链供弹机枪。ZB-26轻机枪的大规模生产始于1928年。
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以可靠耐用、操作简便的特点著称。该枪发射德国7.92×57毫米口径枪弹,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通过从枪管内导出部分火药燃气实现自动循环),枪机采用垂直面偏移式闭锁方式。其击发机构可实现单发和连发射击。枪管为可快速更换式设计,枪管上固定有一个提把,既便于更换枪管,也可用于携行机枪。射击时,该枪可依托两脚架进行射击,也可安装在轻型枪架上射击,且具备对空射击能力。
斯洛伐克军士兵在使用ZB-26机枪进行对空射击训练。
ZB-26轻机枪全长1065毫米,空枪质量(不含枪弹)为9.2千克。供弹方式为顶部插入式20发盒式弹匣。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钟,但由于采用小容量弹匣,其实际射速通常不超过200发/分钟。
身着迷彩的德军使用ZB-26轻机枪射击。
客观而言,ZB-26轻机枪的顶部供弹设计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是射击时视野会受到一定限制;但与此同时,这种设计能加快装弹速度,且可避免弹匣体与地面发生勾挂。
ZB-30轻机枪
ZB-30轻机枪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驱动枪机运动的偏心轮设计以及击针击发系统上。该枪配备有气体调节阀门,可调节进入气缸的火药燃气流量,同时还设有用于安装高射瞄准具的连接座。ZB-30轻机枪的质量增至9.1千克,但可靠性也相应提升。其理论射速为500-550发/分钟。
ZB-30轻机枪
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后,德军缴获了超过7000挺ZB-26和ZB-30轻机枪。这些捷式轻机枪在纳粹德国国防军中被重新命名为MG.26(t)和MG.30(t)(“t”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即德语“Tschechoslowakei”)。
德军装备的这些捷式机枪主要发射K98k步枪弹,其中最常用的是7.92×57毫米sS Patrone重尖弹,该弹弹头质量为12.8克。在600毫米长的枪管中,该弹头初速可达760米/秒。针对轻装甲目标和空中目标,德军广泛使用配备SmK穿甲弹头的枪弹。在100米距离上,质量为11.5克、初速为785米/秒的穿甲弹头可正常穿透10毫米厚的装甲。此外,步兵机枪的弹药配给中还可能包含配备PmK穿甲燃烧弹头的枪弹。
sS Patrone重尖弹。
MG.26(t)和MG.30(t)轻机枪主要装备德军的占领军部队、治安部队和警察部队,以及武装党卫军(Waffen-SS)部队。德军总共接收了约31000挺捷式轻机枪。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等国的军队也装备了这种机枪。
尽管ZB-26和ZB-30轻机枪的实际射速不及德国MG.34和MG.42机枪,但捷式轻机枪的结构更简单、质量更轻。虽然采用20发弹匣供弹的捷式机枪在火力密度上无法与采用弹链供弹的德式机枪相比,但携带6-8个弹匣的捷式机枪射手可独立行动,无需副射手协助,这极大地提升了该枪的机动性和使用灵活性。
1942年,布尔诺兵工厂(Waffenfabrik Brünn,后更名为Zbrojovka Brno)停止生产捷式轻机枪,并非因为该枪存在性能缺陷,而是由于德军指挥部希望实现机枪装备的统一化,但这一目标最终并未完全实现。无论如何,ZB-26和ZB-30轻机枪及其国外仿制型号在二战期间一直被交战各方使用,部分国家甚至在战后仍将其列装服役。
1942年,布尔诺兵工厂开始按照德国订单生产采用弹链供弹的MG.42机枪。MG.34和MG.42机枪的射速极高,被认为是最早批量生产的通用机枪。这两种机枪均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枪机通过滚柱横动式闭锁方式实现闭锁。为解决长时间射击时枪管过热的问题,它们采用了可快速更换枪管的设计,通常每射击250-300发子弹就需要更换一次枪管。为此,每挺机枪的配件中包含2-3根备用枪管和一副石棉隔热手套。在进攻作战中,这些机枪主要依托两脚架进行射击;在防御作战的固定阵地上,则常安装在枪架上使用。
MG.42机枪
MG.42机枪全长1225毫米,空枪质量为11.5千克。根据枪机质量的不同,其理论射速为1000-1500发/分钟。与MG.34机枪相比,MG.42机枪的生产成本更低,且更适合大规模量产。MG.42机枪在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冲压和点焊工艺,同时为简化生产,取消了从枪身两侧供弹、弹匣供弹功能以及射击模式切换功能(MG.42仅能连发射击)。
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按照德国订单生产机枪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4月底。在战后第一个十年里,MG.42机枪与其他发射7.92×57毫米口径枪弹的武器一起,仍在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中服役(捷克斯洛伐克全面苏械化后,大量的原德式武器转卖给了新建国的以色列)。
重机枪
作为奥匈帝国的遗产,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继承了数千挺施瓦茨洛泽M.07/12机枪(Maschinengewehr Patent Schwarzlose M.07/12)、斯柯达M1909机枪和斯柯达M1913机枪。
施瓦茨洛泽M.07/12机枪(Maschinengewehr Patent Schwarzlose M.07/12)。
斯柯达M1909机枪。
斯柯达M1913机枪。
斯柯达M1909和M1913机枪很快便从军队序列中淘汰,而性能更为出色的施瓦茨洛泽机枪则经过现代化改进,一直服役到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吞并。
施瓦茨洛泽机枪采用水冷式冷却方式,发射8×50毫米R曼利夏枪弹,采用半自由枪机式闭锁系统,这种设计简化了枪械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为确保自动机构可靠运作,该枪的枪管不得不缩短至66倍口径(即530毫米),而当时其他重机枪的枪管长度普遍为90-100倍口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弹头从缩短的枪管中射出时初速相对较低,这对中远距离射击精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初,在工程师弗朗蒂谢克·亚内采克(Frantisek Janecek)的主导下,施瓦茨洛泽机枪进行了现代化改进。改进后的重机枪采用了适配7.92毫米口径枪弹的630毫米长枪管(原文表述语序调整,使语义更清晰),并对枪机和供弹系统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机枪被命名为vz.7/24(意为“1924年改进型”),而新生产的该型机枪则被命名为vz.24。截至停产,该型机枪的改进和新生产总量约为8000挺。
vz.7/24重机枪
vz.7/24重机枪
从性能参数来看,vz.24重机枪在同时代的重机枪中属于中等水平。该枪不含冷却液的枪身质量为19.3千克,配备三脚架枪架后的总质量为40.3千克。弹头初速为755米/秒,理论射速为520发/分钟,弹链容量为250发,操作小组编制为3人。
20世纪30年代中期,vz.24重机枪被认为已显落后,捷克斯洛伐克军方计划用更轻便、射速更快的新型ZB-53机枪取代它。不过,在无需频繁转移射击阵地的情况下,水冷式重机枪仍能发挥相当不错的作战效能。因此,vz.24重机枪被部署到边境筑垒地域,用于永备防御工事之中。
捷军使用vz.7/24重机枪。
1938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共装备有7141挺vz.7/24和vz.24重机枪。后来,德军主要将这些机枪部署在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里,但也有数百挺被调往东线战场使用。此外,在纳粹德国一方作战的斯洛伐克部队也装备了这种机枪。
斯洛伐克士兵使用vz.7/24重机枪。
ZB-53重机枪被认为是二战中最优秀的重机枪之一,其设计者仍是瓦茨拉夫·霍莱克。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斯洛伐克研制的其他武器一样,ZB-53重机枪也发射7.92×57毫米口径枪弹。该枪于1937年正式列装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军方制式编号为vz.37(意为“1937年式”)。
ZB-53重机枪。
ZB-53重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通过枪管侧壁的侧孔导出部分火药燃气驱动自动机构运作。枪机采用垂直面偏移式闭锁方式,枪管可快速更换以应对过热问题。该枪配备枪架后的总质量为39.6千克,全枪长为1096毫米,设有射速调节装置,射速可在500-800发/分钟之间调节。对空射击时需要较高的射速,因此该枪可安装在枪架的折叠式滑动支架回转机构上,以实现对空射击。
ZB-53重机枪结构图。
高射状态下的ZB-53重机枪。
由于在重机枪中属于相对较轻的重量、精湛的制造工艺、出色的可靠性以及优异的射击精度,ZB-53重机枪在部队中广受欢迎。
在纳粹德国国防军中,ZB-53重机枪被命名为MG.37(t)。除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部队外,这款捷式机枪还被广泛装备于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军队。德国军备部共验收了12672挺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该型机枪。与其他主要用于后方部队和警察单位的外国制造机枪不同,MG.37(t)机枪在东线战场被大量投入使用。
武装党卫军使用ZB-53重机枪。
东线德军使用ZB-53重机枪。
德国指挥部总体上对该机枪的性能感到满意,但根据实战使用反馈,他们希望获得更轻便、成本更低的型号,且在对空射击时能将射速提升至1350发/分钟。布尔诺兵工厂(Zbrojovka Brno)的技术人员根据这些要求研发了多款原型枪,但1944年ZB-53重机枪停产后,其改进工作也随之终止。官方宣称的ZB-53重机枪停产原因包括制造工艺复杂、金属消耗量高以及成本昂贵。然而,布尔诺兵工厂转而生产MG.42机枪的主要原因,显然仍是德国指挥部希望减少机枪型号的多样性,至少在直接参与作战的部队中实现这一目标。
航空机枪、高射机枪与大口径重机枪
二战爆发前,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已能生产本国军队所需的全系列武器装备,包括单兵及班组轻武器、火炮、运输车辆与装甲车、坦克以及作战飞机。
捷克斯洛伐克为航空部队研制了步枪口径的vz.30航空机枪(CZKvz.30)。从型号名称可知,该枪于1930年正式列装。在研发vz.30航空机枪时,弗朗蒂谢克·穆斯(Frantisek Mouse)领导的设计团队以英国维克斯Mk.III航空机枪为设计灵感来源。捷克斯洛伐克此前已有使用维克斯航空机枪的经验,且对其性能评价颇高。20世纪2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曾采购数百挺英国制造的航空机枪:战斗机装备的是采用弹链供弹的固定式维克斯F级(Vickers Class F)机枪,而防御炮塔则配备采用弹盘供弹的刘易斯(Lewis)机枪。
维克斯Mk.III航空机枪
尽管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维克斯Mk.III机枪的生产许可证,并以vz.28的型号进行生产,但军方仍希望得到一款可同时用于进攻性和防御性安装的通用航空机枪。为此,设计团队对维克斯Mk.III机枪的机匣部件进行了大幅重新设计。
捷克斯洛伐克vz.30航空机枪可更换供弹方式,既能采用弹链供弹,也能使用容弹量为50发的弹盘弹匣供弹。枪机框底部装有可拆卸的手枪式握把与扳机,枪身尾部则配备了易于拆卸的折叠式枪托。
航空机枪 vz.30
vz.30航空机枪
与英国维克斯Mk.III机枪相同,vz.30航空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根据不同型号,该枪质量为11.4-11.95千克,全枪长1033毫米,枪管长720毫米。采用弹盘供弹的化,理论射速为720发/分钟,采用弹链供弹时,理论射速可达950发/分钟。除常规枪弹外,该枪配用的弹药还包括弹头重量为10-11克的曳光弹和穿甲燃烧弹。
使用弹盘的vz.30航空机枪。
vz.30航空机枪的生产工作由斯特拉科尼采州立兵工厂(Česká zbrojovka Strakonice)负责。截至1938年,该工厂已组装约4500挺该型机枪,这些机枪不仅装备捷克斯洛伐克本国军队,还对外出口。例如,一批vz.30航空机枪曾出售给希腊。由于其射速高于步兵用机枪型号,部分vz.30航空机枪被改装到地面高射炮架上,用于为机场提供防空掩护。
德国人将缴获的捷式航空机枪大部分改装成高射机枪,其中许多被部署到了东线战场。
战争中期,纳粹德国的军火工业已无法及时补充东线战场的装备损失,部队出现了机枪短缺的情况。
加装两脚架,作为步兵使用机枪的vz.30机枪。
这种消耗战导致德军不得不从仓库中调出明显过时的武器,并且被迫使用各种应急改装武器,包括将航空机枪安装在两脚架上,改装后供步兵使用。
15毫米ZB-60大口径重机枪
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作战飞机飞行速度和防护能力的提升,布尔诺兵工厂的设计局开始研发一种既能防空、又能打击轻型装甲车的大口径重机枪。
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和占领前不久,15毫米ZB-60大口径重机枪正式列装。斯柯达(Škoda)企业于1937年开始小批量生产该型机枪。
运输状态下的15毫米ZB-60重机枪。
15毫米ZB-60重机枪的设计与自动机构运作原理,与7.92毫米ZB-53重机枪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射速显著更低,仅为420-430发/分钟。该枪采用25发弹链供弹,这一设计限制了其实际射速。ZB-60重机枪不含枪架和弹药的枪身质量约为60千克,安装在通用枪架上后的总质量超过100千克,全枪长2020毫米。该枪发射专门设计的15×104毫米枪弹,枪口动能约为895千焦。重量为31克的弹头初速可达775米/秒,这一性能确保了该枪具备较远的有效直射距离和出色的穿甲能力。ZB-60重机枪的配用弹药包括普通弹、穿甲弹和爆破弹。
捷克斯洛伐克军方官员长期未能确定是否需要这种武器。经过反复测试和改进后,直到1938年8月才做出批量生产15毫米重机枪的决定。在德国占领前,捷克斯洛伐克仅为自身需求生产了几十挺15毫米重机枪。1941年前,斯柯达企业(在德国控制下更名为“赫尔曼-戈林工厂”)总共组装的ZB-60重机枪不超过100挺。
德意军官检查缴获的英国15毫米BESA重机枪。
此后,德军还缴获了一批英国15毫米BESA重机枪,该枪实际上是ZB-60重机枪的特许生产型号。由于缴获的15毫米重机枪弹药数量有限,二战期间,德国控制下的企业开始生产15毫米枪弹。生产过程中,采用了与MG.151/15航空机枪相同的弹头。这种做法通过部分标准化,降低了弹药生产的成本。由于这些德国15毫米弹头带有弹带,其结构本质上与炮弹类似。
15毫米重机枪使用常规三脚轮式枪架射击时,精度远不能令人满意,仅前2-3发弹的精度尚可。因此,德军常将缴获的ZB-60和BESA重机枪安装在大型基座上,固定使用时则将其架设在埋入地下的木桩上。
架在木桩上的15毫米ZB-60重机枪。
党卫军部队、德国空军高射炮兵和海军都曾装备15毫米重机枪。在德国官方文件中,该武器被命名为MG.38(t)。ZB-60重机枪停止生产的原因被解释为成本过高,且德国希望腾出生产能力用于制造本国设计师研发的武器。
ZB-60重机枪原本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其性能可与二战后列装的苏联14.5毫米KPV重机枪相媲美。但由于德国军队已大量装备20毫米高射炮,且ZB-60重机枪成本高昂、制造复杂,德国最终放弃了对其的改进和后续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