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悉,国鸿氢能正开启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已达到70亿。一位接触本次融资的知情人透露,本轮融资火爆,头部VC、产业资本、地方引导基金都来沟通了。
成立于2015年,国鸿氢能是广东省佛山与云浮两市共同打造,并落户在云浮的产业帮扶项目。成立当年,该公司参与研发的首辆氢燃料电池客车正式亮相,还拿到了300辆氢能车订单;2017年至2020年,国鸿氢能连续保持四年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排名第一。
迄今为止,国鸿氢能身后集结了一众VC/PE和产业资本,累计融资20亿元。而诞生于佛山并非偶然——相比制造业,佛山另一个产业鲜为人知——氢能。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里聚集了100多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占广东省总数约三分之一,“中国氢能看佛山”并非夸张。如今,氢能产业登上历史舞台,VC/PE出手了。
佛山联手云浮,缔造一只独角兽
预计年底IPO
国鸿氢能的创业故事,要从一个人讲起——马东生。
马东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国鸿氢能的创始人之一。1977年,马东生进入中南矿冶学院金属材料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钢铁行业,十余年间从工人一直做到管理层。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氢能,并敏锐觉察到这一全球公认的“终极清洁能源”未来将深刻影响燃料电池产业,开始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2013年,马东生开启了第一次氢能创业,在江苏南通成立了碧空氢能——这是一家从事氢燃料电池、系统控制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技术主要依赖加拿大的巴拉德动力公司。最初,马东生在技术专利授权上“栽了跟头”,虽然拿到了巴拉德唯一一次“技术独家授权”,但到手的却是上一代技术,难以实现车用大功率应用。
国外巨头把持专利,中国企业被“牵着鼻子走”,这在当时并不少见。马东生决定南下——带着市场找技术。当时正值广东省政府对口帮扶规划出台,佛山、云浮两地决定重点发展氢能产业,这刚好迎合了马东生的心意。
2015年5月,马东生联合佛山汽运,共同投资成立广东鸿运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次月,该公司就与广东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携手,共同投资成立广东国鸿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鸿氢能),注册资本2亿元,其中鸿运氢能持股41%,为第一大股东。
公司成立不久,就收到了政府给予的300辆氢能车订单。这一次,马东生再次与巴拉德坐在谈判桌前,凭借这一笔燃料电池订单,成功拿下巴拉德最为先进的技术——9SSL电堆,并获得巴拉德2万台/年的产线建设技术支持。不到一年时间,工厂便建成投产。此后,国鸿氢能迅速在云浮、佛山、上海等地拓展市场,其国内燃料电池市占率一度超过80%。
从2016年始,国鸿氢能开始攻坚技术瓶颈,自主开发燃料电池产品。这一年,电堆技术研发带头人燕希强、系统技术研发带头人刘志祥等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氢能燃料电池专家正式加入国鸿氢能,他们中不少人在燃料电池领域从业经验超20年。其中,刘志祥为特聘专家,曾作为技术负责人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机车及世界首列商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有轨电车。
加入国鸿氢能前,刘志祥一直在探索燃料电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他曾坦言:“我终于看到了这个机会,如果错失掉,我必定会后悔万分,我说服了我的妻子,甚至将成都精心装修的房子卖掉,举家搬到佛山生活。”
而成立至今,国鸿氢能在燃料电池领域所向披靡:从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商用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和系统生产线、率先实现低成本柔性膨胀石墨双极板批量生产、自主研发的鸿芯GI电堆及鸿途G110系统,到助力国内首批燃料电池客车出口国外、车用电堆产品连续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而融资战绩上更能体现国鸿氢能的火热程度:2016年9月,国鸿氢能获得来自中融鼎新、涌铧投资、上海纳米创投等战略融资;2019年后融资开始爆发——先是美锦能源1.8亿元战略投资,随后又获中车绿脉、华亦投资、诚信创投、粤财创投、中银粤财、鸿盛丰泰等股权投资。
2021年4月,国鸿氢能完成一轮融资,投资方出现了国中资本、润土投资、青岛城投集团、中国中车、卓能投资、源腾投资、红塔创投等身影;同年8月,再获昇辉科技、招商鼎洪、重庆御隆、水大投资、凯鼎投资等战略投资;直至今年1月,国鸿氢能获得北京昌发展的青睐。投资界独家获悉,国鸿氢能至今累计融资约20亿元,身后国资、产业资本和VC/PE机构扎堆聚集,队伍庞大。
自2021年起,国鸿氢能一度传出计划科创板上市的消息。就在上月,国鸿氢能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为“广东国鸿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入IPO准备阶段。投资界独家获悉,如今国鸿氢能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已达到70亿。北京一位接近国鸿氢能的投资人透露,公司预计在2022第四季度申报港股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