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苏神”,都值得被记住。
有人说,短跑是田径项目上的皇冠,而100米则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
也正因如此,在本届东京奥运会中,以9秒83 的成绩闯入百米决赛、打破亚洲历史纪录的“亚洲飞人”苏炳添,被视作当之无愧的“苏神”。
但在苏炳添的心中,“苏神”这个称号,属于另一个人——
一个从出生开始,连走路都成困难,却在后来成为短跑选手,并获得世界冠军的人。
2021年8月24日,东京残奥会正式开幕。苏炳添发的一条微博,让大家对他口中的“苏神”,产生了好奇:
“大家都叫我苏神,我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他叫苏桦伟!今天东京残奥会开幕,让我们为所有的中国运动员加油!同样的金牌,残疾人运动员值得更多喝彩!”
这位“苏神”的故事,曾经被拍成一则电视广告,火遍整个中国香港:
“我叫阿贞,26岁那年,我生了个儿子,他有痉挛。我以为,他以后都要走得比别人慢,(谁知)最后,他跑得比别人快。这就是我的儿子:苏桦伟。”
谁是苏桦伟?
以下这三场比赛,可能会让你对这位“神奇小子”有更多的了解。
1996 亚特兰大残奥会
被选中的“天选之子”
1994年,一场特别的校园运动会,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香港伤残人士体育协会的教练潘健侣,来到比赛跑道的一旁,默默注视着每一个奔跑的少年。
这是一场只属于伤残人士的运动会。
全香港的特殊学校,每年都会联合举办一场田径运动会,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是为残奥会选手的选拔做准备。
而潘教练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寻找一个残奥会的好苗子:
两年前,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残奥会上,中国香港代表队本来有希望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冠军,但却因第一棒、第二棒的选手在交棒时出现失误、不慎跌棒,最终与第一名失之交臂。
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的亚特兰大残奥会,是香港代表团弥补遗憾的机会。但其中的一位队员,因为岁数过大已经退役,无法继续参加比赛——
要参加这场比赛,他们还缺一个人。
眼前,在这场校运会的男子4×100米接力赛中,一位13岁的少年,引起了潘教练的注意。
被潘教练相中的这个孩子,名字叫做苏桦伟。
年仅13岁的苏桦伟,一出生就是“报纸上的名人”。
只不过,他的名字并非出现在体育版块:
从出生开始,苏桦伟就患上了罕见的黄疸病,并由此引发了肌肉痉挛和弱听。
不少医学界的教授都来研究这个病例,医生最后得出一致结论:这个孩子就算抢救回来,也要被家里人照顾一生一世,这辈子能不能站起来,都还是一个问题。
苏妈妈给他取名叫“苏桦伟”,是希望他能成长得像白桦树一样伟岸。但他却连走路都成困难——在4岁以前,苏桦伟都学不会走路,每天例行的服药、打针,让他哭得撕心裂肺,也让家长心疼不已。
但苏妈妈始终都没有想过放弃这个孩子。
苏桦伟学不会走路,苏妈妈就一步步慢慢教;助听器的价格太昂贵,一套要两万多元,苏妈妈就先买一只,能听一边是一边;苏桦伟讲话迟缓,苏妈妈也乐观看待,将其视作优点:
“我的孩子有个优点,就是特别少说错话——因为他说话时,好像领导人一样,慢条斯理的。”
就这样,苏桦伟慢慢学会了走路,并在一所伤残人士学校——香港红十字会雅丽珊郡主学校(Hong Kong Red Cross Princess Alexandra School)开启了自己的读书生涯。
苏桦伟学跑步,一开始是为了锻炼身体,没想到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
代表学校参加联校运动会的他,在跑道上一口气就将其他选手甩出一大截,并因此获得“常胜将军”的称号,甚至还有同学向老师申请不与他同场比赛。
“这个小孩很有斗志、很有火、跑步频率很高”——苏桦伟的跑步天赋,也被潘教练看在眼里。
比赛结束后,潘教练把苏妈妈拉到一边,问:有没有兴趣让你的孩子加入特训队?
苏妈妈决定先问苏桦伟的意见。她提醒苏桦伟,参加特训可能会很辛苦。苏桦伟大声说自己不怕辛苦,就这样进了残奥会的特训队。
事实证明,潘教练的眼光没有错。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15岁的苏桦伟,第一次站在世界级的赛场上。
他是第四棒,也是最后冲刺、决定胜负的一棒——
这一次,他和团队一起拿下了男子4x100米接力(T35-38级)比赛的金牌。
2000 悉尼残奥会
震惊世界的“神奇小子”
苏桦伟知道,加入残奥会的特训队,可能会“有些辛苦”。
但他没想到,原来正规的训练是“这么辛苦”。
在特殊学校读书的时候,苏桦伟的运动量其实很低,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是自从加入残奥会的特训队,他每周要参加三天训练、每天晚上要练习三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训练量,让他萌生了退意。
在训练过程中,苏桦伟常常偷懒:教练让他跑三圈,他要讨价还价,改成跑两圈;教练不同意,他就跑两圈、走一圈,蒙混过关。
当时奔着残奥会金牌去的队友,看到这一幕恨铁不成钢,巴不得让他离开,但又因为比赛队伍“三缺一”,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软硬兼施,让他留下。
在当时,苏桦伟对短跑的印象,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累”。
即使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团队拿下了男子4x100米接力(T35-38级)比赛的金牌,苏桦伟也没有意识到这枚金牌意味着什么。
15岁的他,只想赶紧回奥运村,因为那里有喝不完的可乐:
“他们(队友)很开心,但我已经跑到全身无力,只想回去休息。没想到拿了奖之后还要绕场一周,我心想:不是吧?还要再来个400米……”
累归累,但对跑步的热爱,让苏桦伟选择继续留在田径队:
“我喜欢跑步时的速度感,以及风吹过脸颊的感觉,我要继续跑下去,直到跑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在1998年的残疾人世界田径锦标赛中,苏桦伟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枚个人金牌。这也让他意识到一件事:原来只要肯努力,就可以达成目标。
找准人生目标的他,开始认真起来,每天放学后准时搭乘8号巴士,前往体校进行训练——
由于患有肌肉痉挛,苏桦伟的平衡力相对较差,他就每天练习跑楼梯,并反复拉筋、按时理疗;由于身体因素,他没办法完成掌上压(俯卧撑),就改成用跪着的姿势做,所有的队友陪着他一起做;
由于患有弱听,他听不到起跑的枪声,经常要等别的运动员起跑才反应过来,于是他反复练习起跑姿势,希望能够缩小与他人的差距……
苏妈妈始终陪伴在苏桦伟左右。他的大脚趾跑到指甲脱落、血流不止,苏妈妈就一遍又一遍地帮他消毒上药;学校也为了苏桦伟破例,允许他延迟交作业的时间,以专心练习跑步、应付比赛……
苏桦伟很幸运,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帮助他,期待这个小子创造一个奇迹。
2000年悉尼残奥会,苏桦伟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撼的决定:
这一次,他一口气报齐了100米、200米、400米、4X100米和4X400米的比赛项目。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个少年的身上,不知道他会创造怎样的成绩。
选手上场,枪声响起,全员起跑。
这一刻,奇迹诞生了:
2000年悉尼残奥会,苏桦伟拿下了男子T36级100米、200米、400米跑的3枚金牌,并和团队一起拿下了男子4x100米接力(T35-38级)铜牌——
那一年,苏桦伟刷新了当时的残奥会世界纪录,震惊了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也成为全中国人眼中的“神奇小子”。
同样被震惊的,还有坐在看台上、看完比赛全过程的中国残奥会形象大使刘德华。
他用DV拍摄了苏桦伟在400米决赛中的表现,并为他的“逆袭”感到欣喜: “一开始他真的是最慢的一个,到后面200米,却逐渐超过别人,拿到了冠军。”
比赛结束后,刘德华找到苏妈妈,并留下了一句承诺:
以后苏桦伟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去找他。
2008 北京残奥会
再创奇迹的“中国阿甘”
2008年,残奥会在中国北京举行。
苏桦伟做梦都想参加北京残奥会。毕竟,这次的残奥会,主场是中国——能在自己国家的赛场上夺得金牌,将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
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险些让他放弃了这场比赛:没钱。
2002年,苏爸爸因为工伤提前退休。从那以后,住在公屋的一家四口,每年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就是政府发放的3000港元残奥运动员补贴——
同样是拿到奥运会金牌,健全的运动员可以获得300万港元奖金,残奥会运动员只能获得30万港元奖金。在当时,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对苏桦伟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冷冰冰的现实。
2004年雅典奥运会结束之后,苏桦伟也正式从学校毕业,无法再拿到每年5万港元的奖学金。
于是他便萌生了放弃比赛、打工养家的想法,但由于自己是残疾人士,也没有大型公司愿意请他工作,摆在他面前的只有苦活、累活。
但在这个时候,刘德华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反正你都毕业了,那就来我这里工作吧。”
就这样,苏桦伟来到了“华仔天地”歌迷会工作,成为一名办公室文员。
在这里,他每周有三天的时间可以提早下班,接受残奥会的体育训练;因为参加比赛或出席活动请假,公司也不会扣他工资,反而能获得一定的奖金。
钱和时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苏桦伟又开始了他的训练。
由于患有腰伤,苏桦伟要服止痛药训练;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医生说苏桦伟缺铁、要多吃牛肉,苏妈妈就会到楼下的辉记鲜肉档,买一些半肥瘦的牛肉,把它切烂后再摊平,一份肉吃两顿,想方设法为苏桦伟补充营养,备战北京残奥会。
2008年,北京残奥会正式开始。
100米,第三名;400米,第六名。天气不似预期,赛果不尽人意。
最后一场是200米。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
奇迹再次发生了:
2008年北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男子200米(T36)的决赛中,苏桦伟以24秒65的速度夺得金牌,同时也打破了该项目残奥会的世界纪录。
这一刻,苏桦伟为中国香港队摘下了北京残奥会的田径首金——
颁奖时,全场9万名观众为他齐声歌唱,一首热血的《中国人》响彻鸟巢。
而台上的苏桦伟,早已哭成了泪人。
如果当初没有被教练发掘、没有参加过残奥会,苏桦伟的人生会是什么样?
2018年,在香港残奥日的宣传短片中,苏妈妈向苏桦伟提出了这个问题。
苏桦伟憨憨地摸了摸头,笑着说:“我可能会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有空的时候跑跑步,捉下精灵(一种游戏),做个宅男,打打电子游戏咯。”
的确,退役后的苏桦伟,既没有重返校园,也没有担任教练。
如今的他,在香港的残奥会办公室担任一名技术专员,似乎和普通打工族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但所有人都知道,跑步改变了他的一生。
苏桦伟曾经出过一本自传,叫做《赤道上的金牌》。
对他来说,这里的“赤道”,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赤道,而是他脚下的赤红色跑道。
这本书的名字,就像和苏桦伟的人生一样,“热情似火、有血有汗”。
在这条赤色跑道上追梦的他,让我想起了一首歌:《追梦赤子心》。这首歌中的歌词,或许可以被当作是苏桦伟短跑人生的一个注脚:
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 / 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 /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 / 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向前跑 / 迎着冷眼和嘲笑 /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 继续跑 / 带着赤子的骄傲 /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 /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