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寄一份锦书

云中锦.png

《云中锦》

陆春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功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学的特色,而对于文人而言,这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光荣的使命。重读笔记,是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千年的文字因重新阅读而焕然新生;新说笔记,是立足当下再次审阅旧世,期求对今生有更全面的认知。两者融合,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定然“胜却人间无数”。2022年,陆春祥先生再次以熟悉的方式冲向古典笔记的苍穹,去找寻一面名为“云中锦”的镜子。

在《云中锦》中,陆春祥对《酉阳杂俎》《梦溪笔谈》《避暑录话》《夷坚志》《武林旧事》《南村辍耕录》《郁离子》《闲情偶寄》《子不语》等九部传世笔记作品进行再还原,重述一些笔记幕后的故事。他将这次写作之旅称为“寻人记”——“我发了九张寻人启事,一一寻找,从一千多岁,到几百岁,他们都是年岁不一的古人”。这样的构思,彰显出记忆挑战写作者所展现出的雄心壮志,再加上作者用长期阅读积累的人格,用文化涵养的骨气,用阅历铸就的格局,可谓既找到了“欣然活着”的支撑,也寻得了一面记录历史的镜子。

读笔记本就是一件“苦差事”,若再要读出新意来,真可谓难上加难。而对于“笔记达人”陆春祥而言,他倒并不觉得苦,相反,乐在其中。在《云中锦》的序言中,陆春祥首先将情境设置为一场跨时空的高峰论坛,其次将嘉宾选为九部传世笔记的作者,最后播放了一段孔夫子向老聃学习的短视频。

在书写中,陆春祥有两个法宝:一是以人物家世、人物身份、人物经历、人物性格和人性弱点为线索,基于文史资料,合理想象和推理历史现象背后的逻辑。二是需要谨慎把握很多信息密度过大、情感强度过强或者难以判断、令人困惑的东西。从汉魏六朝至唐宋元明清,笔记横跨两千年历史。这其中有真有假,有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述,有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如何新说得更客观、更合理及更有趣,作者可谓绞尽脑汁。

VCG21gic19976468.jpg

(图源:视觉中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说笔记不只是坐在书斋潜心研究,更需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实,去认识生活、开阔眼界、完善笔记研究学说。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方式。雁过留痕,笔记虽是对当时世界的记录,而现在的世界也一定残留着历史的面貌。每次看陆先生的笔记新说,最欣喜的总还是看到“从杭州日报社出发”一句。这次在《云中锦》也不例外:“一个晴朗春日的傍晚,我从体育场路218号的杭州日报出发,骑着小红车,沿中河路一直行,右转至西湖大道,在古涌金门小站一会,面前就是西湖。”因为出发,就意味着可以去实地感受那些人和事,虽然已是物非人非,但时空的交错,总能或多或少指向一些真实的现实意义;因为出发,总能跳出字里行间,去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去试图还原一些人物和作品记录的真相,寻找全新写作的灵感点;也因为出发,可以赏一朵云彩,寄一份锦书,寻一面镜子。

作者:郑从彦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