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奎:二十余载公益路让我收获职业成就感、团队成长归属感,明确人生使命

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2公益盛典12月15日线上举办,来自公益界、学术界、创意界、媒体界、文艺界和企业界的大咖精英共襄盛举,见证多个年度奖项揭晓。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深耕20余年,领导参与了多个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也策划实施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公益项目,获颁“年度十大公益人物”。

刘文奎在接受凤凰网公益专访时,分享了坚持扶贫公益20余年的原因和收获,“获得了助人改变的职业成就感、和团队共同成长的归属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探索和践行乡村发展之路,助力乡村和老乡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还特别谈到了创新在公益事业中的价值与作用,以及如何让公益力量与乡村振兴接轨,从而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要素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本次活动由凤凰网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联合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凤凰新闻客户端提供指定资讯平台支持。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公益:加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余年,您领导参与了多个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也策划实施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公益项目。回顾过往,对您个人来说,践行公益有哪些收获?

刘文奎:一是助人改变的职业成就感。20多年来,在社会爱心力量的支持下,我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实施了很多公益项目,直接受益的有上千万人。虽然不能说我们的项目能够帮助所有这些人摆脱贫困,更不敢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是至少在某一时刻,曾经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和温暖;至少对一部分人而言,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了他们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走过了艰难时刻。每当想到当年那些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家庭贫困而为学费生活费愁眉不展的学子得到了资助;想到那些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因而内向羞涩的孩子,在童伴妈妈的陪伴下日渐开朗和自信;想到那些因为身患疾病而无钱及时诊疗的贫困家庭,因为顶梁柱项目的支持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想到那些家庭贫困而营养不良的非洲儿童,因为来自遥远的中国爱心人士的帮助而能吃上饱饭;想到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善品公社、百美村庄等等项目的受益人,我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是和团队共同成长的归属感。20年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践行扶贫公益项目的过程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支持,团队也获得了长足发展。项目规模方面,从2000年的年度募集投入扶贫项目资金额2000万左右,增长到2020年的10亿多元,年度项目规模增长了50倍;团队建设方面,我们的团队也从当初20个人左右的小团队,成长为现在有200多人的大家庭。我们的团队是在共同解决一个个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应对一次次灾害的考验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专业化的乡村发展团队,我深以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为荣。

三是明确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在20多年的扶贫工作和乡村发展探索过程中,我也有过疑惑和动摇,但是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明确了人生方向,就是探索和践行乡村发展之路,助力乡村和老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能够坚持扶贫公益这么多年的原因,也是长期践行公益最大的收获。

凤凰网公益:率先做信息系统开发、创设“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机制……应该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了很多项“先人一步”。如何理解创新在公益事业中的价值与作用?

刘文奎:是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非常重视创新的作用,通过设立创新基金、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激发团队创新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文化。如何看待创新在公益事业中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创新是公益组织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公益组织往往通过将社会问题项目化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项目化的过程,就是找出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和跨界的眼光,才能不断借鉴和引入其它领域、行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提出有效方案,来解决特定的问题。因此,创新是公益组织设计、实施有效公益项目,高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二,创新是获得社会资源的必然选择。很多社会问题之所以存在而得不到解决,往往是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往往通过把公益项目品牌化来解决这一问题。公益项目品牌化的过程,就是推广和扩大项目影响力,不断获得资源支持,用于实施项目、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这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尝试新平台、新渠道、新技术的应用,努力扩大项目影响力。在特定时期和范围内,公益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哪个项目更有效,更有影响力,哪个项目就可能获得相对更多的资源支持,更容易得到解决。

第三,创新是保持团队活力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一个创新的团队必然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和热爱的团队,是一个具有敏锐的学习能力的团队。如果一个组织能够建立创新的机制,营造创新的氛围,就能够调动团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保持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所以优秀的公益团队必然是学习型的团队,富于创新精神的团队。

凤凰网公益:您的著作《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总结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参与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多年扎根西部贫困乡村经验,在您看来,如何让公益力量与乡村振兴接轨,从而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要素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刘文奎: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资源大力倾斜,是社会公益力量贡献国家、施展才能的巨大舞台,对社会公益力量而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类社会力量应该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长,找到对应的工作范围和目标,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文化、生态振兴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而政府也应该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公益力量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出台包括并不限于配套资金、税收减免、补贴补助、购买服务、土地利用、表彰鼓励等等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公益力量积极与乡村振兴接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赢得自身的发展。

凤凰网公益:未来在推进共同富裕上,还将带领基金会发力哪些新项目、新路径?

刘文奎:首先还是充分发挥基金会在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方面的经验优势,不断扩大现有乡村产业项目规模和影响力,一方面依托善品公社和百美村庄两个成熟的产业品牌项目示范引领,一方面依托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学院培训孵化,帮助更多乡村建立村民参与、村民受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建立村民可持续增收机制。

其次是在基金会前期探索和积累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和探索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基金等公益创新方法,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补上乡村这个发展短板,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和有关地方政府部门讨论共同设立面向乡村振兴领域的社会企业引导基金,培育更多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