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贷款基准利率?央行这样说

当前是否面临通胀压力?贷款的基准利率会不会取消?会不会下调MLF的利率来引导LPR下行?“标债”资产

当前是否面临通胀压力?贷款的基准利率会不会取消?会不会下调MLF的利率来引导LPR下行?“标债”资产认定出台将会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在2019年10月15日,人民银行举行2019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发布会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1

社融数据明显好于预期,四大因素拉动规模增加

据新闻发言人、调统司司长阮健弘介绍,总体看,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9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是2.2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83亿元。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是21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那么拉动社会融资规模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阮健弘指出,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金融对实体经济信贷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3.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万亿元。

第二个就是企业债券,企业债券的多增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占比也在上升,前三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是2.3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955亿元,从占比上看前三季度企业债券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是12.8%,比上年同期要高1.8个百分点。

第三个就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力度比较大,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净融资是2.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04亿元。

第四个是表外融资下降的态势明显好转,前三季度表外融资的三项降幅缩小得比较明显。其中,委托贷款减少了645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减513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了107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减358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522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减1562亿元,这三项合计比上年同期少减1.03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阮健弘还预计三季度的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即使有所上升,但是增幅会相当的有限。

2

当前面临通胀压力?孙国峰:防止通胀预期扩散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对内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今年9月份CPI同比上涨达到3%,过去多年CPI是否突破3%是通胀与否的重要信号,但是PPI 9月份的数据是下降1.2%。

在央行看来目前是否面临通胀压力?货币政策在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和调节通胀之间是如何平衡的?

孙国峰表示,从国际上来看关注最多的还是CPI指标。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关注物价走势的动态变化,因此对CPI、PPI这两个指标后期发展的变化将要密切关注。

孙国峰强调,当前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者是通缩的基础,但是也要防止通胀预期扩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银行需要关注预期的变化,更多是通过改革的办法来降低融资成本。人民银行在今年8月份改革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形成机制,8月20号、9月20号已经两次发布了新机制下的LPR,两次报价合起来算,一年期的LPR比同期限的基准利率下降了15个基点,5年期以上的LPR比同期限基准利率下降了5个基点,基本是符合市场预期的,金融市场反映比较平稳,社会反映也是积极正面的。

“可以看到,一个是LPR运用的推广本身有利于利率下行,第二是LPR本身也是小幅下降的。第三是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通过改革的办法可以看到促进了贷款利率的下行。2019年9月份企业贷款利率是5.24%,比去年的高点下降了36个基点,对于缓解信用收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是降成本。”孙国峰表示。

而在控制预期方面,孙国峰表示,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释放出稳健的信号。目前存款的基准利率保持稳定。贷款的利率通过改革主要聚焦在LPR上面,也有利于稳定预期,这样能够实现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和调节通胀之间的平衡。

3

贷款的基准利率会不会取消?

孙国峰表示,随着新增贷款运用LPR占比的不断提高,以及将来存量贷款转换工作的推进,未来贷款基准利率的逐渐淡出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目前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运用,这个占比是在逐步提高的。我们也预期有一个提高的进度,就是所谓的“358”的进度。”孙国峰提到,对大行来说在今年9月份新增贷款应用LPR的占比达到30%,四季度达到50%,明年一季度达到80%以上。对中小银行来说是在今年四季度的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明年一季度达到80%以上。

孙国峰认为,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已经超出了当初的预期。随着LPR运用占比进一步提高,新发放的贷款主要参考LPR来定价。“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存量贷款定价基准的转换问题”。

4

“标债”资产认定出台将会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对于原有融资的接续问题,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这方面据我们了解,相关的金融机构实际上从资管新规一出来就做了深入的研究,也有多方面的准备。最后的规则制定应该有利于最终完成切换,否则的话,总觉得还有不确定性。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也是进一步为接续、为不同产品的替换尽可能地保持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空间,这一点在我们发布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的答记者问里面也有所体现。”

邹澜提出,从债券尤其是私募债券入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接续方式。当然还包括,前期《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审议,我们对基础设施的认定也比过去更加有包容性。另外,业界也关注到了商业汇票的认定,根据资管新规的原则,它应该属于“非标”产品。为了在接续过程中更加平稳,票交所和很多机构一起做了积极的探索,尝试推出了标准化票据。标准化票据还在完善过程中,信息披露、规则确定、流动性机制、定价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这些方面的完善,标准化票据将可能成为一种接续过去“非标”产品的很好的选择。

对于市场比较关注银登中心的产品到底算“标”还是“非标”问题,周学东补充道,实际上银登中心符合这五个条件的产品就是标准化的产品,不符合这五个条件的,应该就是“非标”。所以不能笼统的说银登中心的产品都是“标”或者是“非标”。

6

会不会下调MLF的利率来引导LPR下行?

孙国峰提到,就LPR利率本身来讲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利率去体现,市场利率水平比去年已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现在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促进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促进贷款的实际利率下行。

最近8月20号和9月20号两次公布的LPR有所下降,应当说和市场预期大体是一致的。这里主要体现为MLF的加点幅度的收窄,因为MLF利率保持了平稳,加点幅度的收窄更多地体现了风险溢价变化的因素。因为报价行在考虑报价的时候是在MLF利率上面加点,加点的幅度受到自身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因素的影响,会有一个调整。

前期的市场利率已经有很大幅度的下行,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降低风险溢价。9月6号人民银行宣布了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并且对只在省内经营的城商行额外降低1个百分点,这样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也有利于降低风险溢价。所以在9月20号的LPR报价也是有所降低,这是市场化报价的体现。MLF利率本身取决于央行通过招标方式投放流动性形成的市场化招标结果,受到流动性的影响,是影响LPR报价的一个因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