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潜艇对决日本航母(2)~战略形势

鱼鹰社对决系列#139

美国海军潜水艇对决日本海军航空母舰

USN Submarine vs IJN Aircraft Carrier: The Pacific 1942–44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潜水艇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的5次交战战例。

原作者:马克·拉达斯(Mark Lardas)

目录

(1)序言与年表

(2)战略形势

(3)美国潜艇设计与发展

(4)日本航母设计与发展

(5)美国海军舰队潜艇技术特点

(6)日本航母技术特点

(7)战斗(上篇)

(8)战斗(下篇)

(9)统计分析&结语

(2)~战略形势

美国海军潜艇与日本航空母舰之间的对决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海军限制条约的产物。这些条约使日本走上了一条导致二战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的道路,条约定义了参与这些行动的两种舰艇类型——潜艇与航空母舰,既包括其设计也包括其功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部分是由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引发的。无畏舰的出现为海军历史提供了一个瞬间,使所有海军的实力变得平衡。无畏舰取消了所有口径较小的二级火炮,仅保留应对鱼雷艇的轻型火炮;并且它将之前战列舰上的多种口径火炮统一替换为一组口径最大的主炮。

无畏舰使之前所有的战列舰变得过时。德国领导人威廉二世决定德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实现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无畏舰为德国提供了追赶英国皇家海军实力的机会。美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和日本很快也加入了无畏舰的造舰竞赛。甚至一些南美洲国家也参与到无畏舰军备竞赛中来。

除了美国之外,没有任何国家,甚至包括德国,能够匹敌英国的造船能力。英国的造船业还为包括巴西、智利、日本、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建造无畏舰。工业能力相对较差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在无畏舰建造方面略有规模,这是为了与其经济能力相匹配——但日本并不如此。

从1907年开始,日本海军参谋部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以提高该国的造船能力和无畏舰舰队,这就是所谓的“八八舰队”。日本认为美国(当时双方没有根本分歧)是其假想敌,以此为理由建设8艘无畏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的舰队。(后来的计划中,装甲巡洋舰被替换为8艘战列巡洋舰。)进行这项造船计划的财政支出将使日本的国家预算翻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继续推行八八舰队计划;但为了实现海军优势的目标,战舰的大型化需要重新设计和建造新舰艇。到那时,原有的八八舰队只完成了4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还没有建造完成。新计划需要建设另外16艘无畏舰,都要配备406毫米(16英寸)的主炮。疯狂的军备竞赛将使日本陷入破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了无畏舰军备竞赛;俄罗斯则陷入了俄国革命的混乱中。英国和美国加速了他们的造船计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建成了10艘战列舰和2艘战列巡洋舰,并在战争结束时还有4艘在建的战列巡洋舰。英国战列巡洋舰配备了381毫米(15英寸)的主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建成了6艘配备356毫米(14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还有另外7艘在建战列舰,其中4艘将配备406毫米(16英寸)主炮。到1920年,美国又开始为6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铺设龙骨,所有舰艇都将配备406毫米主炮。日本的八八舰队计划引发了战后战列舰的建造热潮。通过将美国视为假想敌,日本成功地将美国从友好的中立国转变为一个谨慎的对手,从而激励美国发展一支能够在更广阔的太平洋上进行作战的舰队。

如果美国继续推进无畏舰军备计划,英国则必须增加自己的无畏舰数量以维持战略平衡。然而,两国都不愿意在建造和维护军舰上花费巨额资金,更倾向于将支出分配给国内需求和偿还战争债务。由于成本原因,海军扩张在美国并不受欢迎。因此,1921年11月,沃伦·加梅利尔·哈丁总统在华盛顿发起限制海军军备会议,邀请了来自英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的代表团参加。

1922年2月6日,五国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又称五国条约)。该条约限制美国和英国各自拥有15艘无畏舰,日本10艘,意大利和法国各6艘;还按相同比例限制各海军可以拥有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并禁止与会五国在1936年之前建造新战列舰(英国可以建造2艘)。

此外,条约还限制了条约有效期间可以建造的舰艇的尺寸和武器配置。不得建造任何排水量超过10000吨且装备口径超过203毫米(8英寸)火炮的战舰。航空母舰被定义为:排水量超过10000吨、专为携带可以从上面起飞和着陆的飞机而设计的军舰,且不能装备口径大于203毫米(8英寸)的火炮。

然而,该条约将现有的航空母舰排除在外,认为它们是实验舰艇。条约还允许英国、美国和日本各自将2艘无畏舰改装为航空母舰。3国都利用了这一条款。英国将战列巡洋舰勇敢和光辉进行了改装,而美国和日本则各自选择了两艘正在建造中的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天城和赤城)进行改装。

条约还禁止在太平洋地区新建防御工事,这进一步激发了日本和美国海军对远洋战舰的兴趣。日本在日本本土和台湾岛以外没有防御工事,而美国的防御基地则在菲律宾(被视为难以防守)和夏威夷。两国都需要在大约4000海里的作战半径内投射力量,它们开始设计航程达8000海里的军舰。

《华盛顿海军条约》停止了无畏舰竞赛;但由于没有限制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战舰数量,因此在其他军舰类别(如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中引发了各国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巡洋舰的尺寸立即增大,排水量刚好低于10000吨,并装备口径203毫米的主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轻巡洋舰的平均排水量仅为6000吨,搭载102毫米(4英寸)到152毫米(6英寸)的主炮。)日本则建造了排水量达到2000吨的超级驱逐舰,其主炮口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轻巡洋舰相当。所有受条约限制的国家都建造了装备152毫米或203毫米舰炮、排水量高达3250吨的大型“巡洋”潜艇。

1930年4月,伦敦召开了一次海军限制会议,讨论各国这些超出限制的军舰情况。1930年10月27日签署了《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规定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受到类似于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单艘和总吨位限制。它还限制驱逐舰和潜艇上可以装备的火炮最大口径为129.5毫米(5.1英寸)。巡洋舰分为两类:一种为装备大于155毫米(6.1英寸)火炮的舰艇,另一种为装备小于该口径的舰艇。条约还取消了未来航空母舰最小标准排水量为10000吨,以防止缔约国通过建造小型航母逃避航母吨位限制。

该条约还要求潜艇遵循与水面舰艇相同的国际战争规则。它们不能击沉商船或使其无法航行,除非船上人员能够被安置到安全的位置——而在开阔海洋中,救生艇不被视为安全的位置。这使得潜艇无法对商船进行袭击。

此后,美国海军将其潜艇设计为与水面舰队协同作战。这需要潜艇具备大量鱼雷发射管(美国认为击沉一艘主力舰需要命中4枚鱼雷),高航速和较高的续航力。这些“舰队潜艇”旨在对高价值海上目标——战列舰、航空母舰和大型巡洋舰进行打击。同时,它们也应该在舰队前方侦察,以便对敌方的接近提供早期预警。

《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帝国,使其感到屈辱。日本在可能的情况下逃避和违反条款,最终,日本于1936年退出条约。这一系列行动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导致美国开始重新武装。这进一步恶化了美日关系,最终导致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对珍珠港发动先发制人的袭击,随之而来的是持续时间达3年零5个月的太平洋战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