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Future x City 「未来城市构想」, 罗立平、马寅、董功、袁岳 ,共同探寻城市未来。
2019年,同样在未来城市构想大会的讲台上,罗立平先生以《麓湖的前世今生和7个未完成的“乌托邦”》为题,真诚分享了一场历时15年的「屡败屡战」的理想之旅。
2020年,是麓之山湖理想启幕20年的重要节点,也是重庆项目麓悦江城正式面世的第一年。在今天的分享中,除了多年来对于新城建设的深思,罗立平更详细展开了一场全新征程的讲述——关于如何与“麓客”共创理想蓝图的宝贵实践。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更加生动的回答了城市的未来。以下是今日演讲全文的收录。
/ 2020「未来城市构想」现场
麓湖社群会长们再次惊喜登台
《城市未来的麓客蓝图》
-罗立平-
20年前,大约也是在夏秋之交的时候,我放弃移民身份从加拿大回国,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历程:从麓山初创到成就麓湖之梦。
上图:2000年罗立平从加拿大回国后
上图:2020年拍摄于麓湖
今天,在麓之山湖20年之际,有机会来分享关于城市未来的话题,恰好有种从过去到未来、由回顾到展望的魔性诱惑。我们在准备麓之山湖20年庆的时候,找出了一段珍贵的视频资料:那是麓湖项目尚未奠基之时,我开着车载着设计师,在原生的红土浅丘上磕磕绊绊地来到麓湖现场。
回顾起来,这个指点江山、描绘未来水城的画面确实充满了戏剧性。而当时我面对的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挑战——我们如何构想、规划这个城市级的超级项目的未来?如何将满腔的未来理想一步步落地实现?这难道不正好是今天论坛上大家关注的话题吗?
0 1 .
狂飙猛进的新城建设
与如影随形的城市病
那个时点,正是中国掀起狂飙猛进的城市化浪潮的时代,而与新城建设高歌猛进如影随形的,则是一系列的城市病:
首先是简单粗暴的规划,带来城市功能的割裂和长期发展战略的缺失
新城开发往往遵循着集中高效的原则,用井字格的大马路将城市的居住、生活与工作区域生硬地分隔开,人们流动其间,沦落为渺小无助、繁忙奔波的城市动物;交通拥堵将我们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法规避的日常出行之中,带来日复一日的生存焦虑。
其次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带来城市审美表达的缺失
我们的城市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城市发展往往被追求业绩的短视政府和贪欲逐利的开发商主导,城市漫延扩张之处,毫无个性的建筑覆盖了城市应有的特征。相比世界上那些繁华时代留下的众多美丽城市, “我们的城市”却成为让人惋惜和遗憾的表达。
其三是城市建设对生态的侵占与挤压,带来人与自然的被迫割裂
城市的不断扩张使得自然环境变为奢侈资源,宽阔的道路、拥塞的建筑,将自然生态挤压进有限的市政公园中,绿地湖泊不再亲密无间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圈内,我们已经丧失了生命与自然之间必要的内在联系。
四是新城在历史文脉上的断裂,带来情感上的流离失所
在城市野蛮生长的同时,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家园却不断萧瑟,城市与历史和传统的联系被中断。我们这代人早已无法寻觅儿时的生活场境,丧失了情感和记忆的家园,经历着文化与传承的断层之苦。
一个理想的未来城市,应该为这些问题给出解答:
从便利、高效、舒适的功能规划,到探索时代的审美需求,再到重塑城市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回应历史、创造情感的依恋与认同——这是一个城市面向未来需要应对的层次递进的挑战。
/ 一个理想城市应该给出的解答
0 2 .
“四重挑战”下的麓湖实践
麓湖发展至今,我们是否给出了合格的回应呢?
麓湖所面对的第一层问题,就是如何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入手,构建一个能兼容人们工作、居住与理想生活需求的复合新城。
怀抱着产城一体的规划愿景,我们对麓湖居住单元数与宜提供的匹配工作岗位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得出了1:1.3的合理比例,并由此推导出整个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以及住宅、产业和相关城市功能的占地与建筑面积的规划配比。
/ 麓湖生态城城市总体规划图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确定了城市的功能板块——东西两大居住片区规划了形态丰富的住宅产品和社区生活中心;中轴线上的综合产业带则是面向整个城市的公共性项目:总部经济、文化艺术、酒店旅游、商业水镇、科技商务等等能够承载城市新区核心功能的复合业态。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居住、工作、生活与休闲需求都和谐地安放在一起。
/ 麓湖生态城东、西两大居住片区
其中最为重要的麓湖水镇,将是一个规模超过60万方的超级商业群落,6大主题商业以湖岛形式,沿着天府大道依次布局,并通过水系和船行交通进行串联,让这段城市中轴线变成充满魅力的商业文化和休闲娱乐的新城核心,成就成都水上太古里的新传奇。
其二,不仅局限于改变审美缺失的业界现状,更要尝试建立面向未来的当代建筑美学风貌。
我之前分享过,在开启麓湖现代建筑之路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前往洛杉矶扫街,寻找最适合的现代风格建筑师的故事。其实麓湖更大的挑战在于,城市整体的审美不应仅仅局限于有限的网红建筑单体,更应该是一座具有整体美学价值与水准的城市,而且还必须是一个整体协调性与复杂个性特征相融合、功能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与合作的众多建筑师一起,在城市多元美学的和弦之下,带着镣铐跳出精彩纷呈的舞蹈。
/ 麓湖的建筑模型
所以我们组建了像幕后编导般的内部规划师、建筑师团队,规模接近百人之多,构成了麓湖城市形态和建筑美学的核心管控团队。同时,除了少数的明星建筑师,我们更愿意与富有创意和激情的小型studio设计事务所合作,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在与我们内部设计师的合作PK、折腾探索中,获得设计项目精准、完美地呈现。
/ 创新型studio + 强大的内部设计团队
在激情、PK与折腾中合奏城市乐章
我们希望数十年后,麓湖依然能够以自信的风貌、优雅的形态,获得人们的喜爱与尊重,为社会留下一笔珍贵的城市遗产。
其三,通过生态优先的规划,开创成都公园城市的创新实践
从规划之初我们就在思考,怎样让麓湖首先是一座迷人的公园,然后才是一座城市。我们放弃了常见规划中大刀阔斧的板块分割方式,而是将原生地貌的生态保留与有机重构作为第一原则,让城市功能板块在自然的脉络上生长演绎。
/ 麓湖的山水城市环境生态
我们从一开始就让景观设计师和规划设计师协同工作,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这在当时的中国城市规划项目中是很罕见的。这张麓湖的山水城市意境图就是我们的景观规划师黄飞先生的手稿。
/ 由黄飞先生绘制的麓湖一期手绘全景图
对麓湖原生浅丘地貌的尊重保护与创新重构,给我们带来了2400亩水系和600亩湿地公园的机遇;岸线带状公园以及密集分布的景观节点带给公众全新的沉浸式自然体验和充满互动性的参与方式。正在建设中的三期湖域,我们还将与更多的景观设计机构继续携手,创造更丰富、更精彩、更有参与性的自然生态体系,构建出公园与城市相互渗透、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现代公园城市。
/ 人与公园城市的亲密交融
最后,源于历史文脉的麓湖水城,不仅是对成都水文化的传承,也是重建共同家园与情感联接、重塑公共文化与社会文明的有效载体和滋养场所
我们常说,麓湖的水城形态看似是开创,其实更是在寻找一种回归。那是因为,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自李冰父子都江堰治水以来,温润洁净的水滋养了天府之国,带给成都以水为魂的独特气质。但伴随着近几十年高速城市化的后果,成都的河道开始淤塞、遭受污染,城市道路也开始了与水网的争夺,一定程度上,成都在逐渐丧失掉自己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特质。
/ 因水而兴、因水而生的成都
我们希望将成都水的灵魂与人们邻水而居的记忆,再次植入到新城的建设中去,重现水城的荣耀。有趣的是,我们的业主还为此探古寻幽、访贤问师,论证出麓湖所在片区本来就是历史上成都水文化的富饶之地。
/ 来自麓湖业主的在地水文化“考据”
/ 2019年渔获节期间,业主自发溯源麓湖的在地历史
这种历史的情感在麓湖正创造出全新的形式。从前年开始,社群与居民共同创造的麓湖渔获节成为社区最盛大的节庆之一;我们重回水岸,用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开启麓湖专属的公共传统与情感连接。
今年以来,由麓湖基金会支持的“我为麓湖种水草”等诸多的水环境保护活动一再爆棚,使得众多的孩子们和家长得以共同参与到麓湖水生态建设的活动中,这种难得的体验,会将对于家园的珍惜之情深深植入小朋友的内心,成为伴随孩子终身的美好回忆与情感源泉。
/ 业主们带着孩子为麓湖种水草
到今天,麓湖已经用全新的城市面貌与生活方式,成为了富有吸引力的未来新城样板和闻名全国的神盘,可以说基本回应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未来新城的四重挑战。但如果我们放眼更远:
当有一天,提供这一切资源的开发商退出之后,这个城市是否会遇到全新的挑战?我们通过优美的公园城市吸引而来的箐英人群,是否会把麓湖当做他们的一生之城,让城市文明永续传承呢?
0 3 .
城市的“冰山之下”
与社会创新的“潘多拉之盒”
上面的问题使我回想起自己的搬家经历——2006年,麓湖之梦刚刚开启,我的小女儿雪儿还未满周岁,作为最早的入住者,我们举家搬进了麓山的逸翠谷。刚开始,我和夫人都怀抱要把这儿当做终身居所的愿景,投入了很大热情去打理新家,甚至把全家人的脚印手印都印在了庭院的水泥地面上。但最后,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愿望。
/ 2006年,罗立平麓山家中的庭院
2012年,我们搬回了城区,很快又将这个曾经的梦想之家转手卖掉。这其中既有雪儿回城读书的需要,应该坦率地说麓山在小学配套的问题上犯有决策错误。但其中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我虽然身为麓山项目的总经理,却饱受隔壁邻居带来的各种烦恼:她尝试弄死我家门口一颗漂亮的桂花树、说是影响了她家的风水,将车库门大打开、不停地播放类似“最炫民族风”这样的音乐,甚至强行剪断我家院子里红杏出墙的树枝。
按理说麓山的建筑、环境与配套都很优越,住的也都是城市里的财富、精英阶层。但这样的邻居,却让我们最终仍无可忍、将房子转卖。有趣的是,两年后,接手这座房屋的主人,突然打我电话抱怨投诉这个邻居,并最终因为同样的原因选择搬家。
我们所努力创建的社区与城市,即使功能、美学、环境、情感的价值,都貌似完好,其实也都可能是立于冰山之上。它是否稳固,能否维系长久的价值,其实还取决于冰山下方不易看见的根基,那就是和你我一起生活于其间的人们。
当我们望向那些真正优美的城市,你会发现,即使他们的城市硬件慢慢老旧,但人们的文化与精神依然熠熠生辉,那种文明的力量会让到访者久久感动、心生艳羡。而这就向理想城市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城市硬件与环境所能创造的价值,更需要深入地影响和改变生活其间的人们,才能创建出真正多元相容、美好和谐的未来之城。
这正是去年在混沌重庆的讲台上,我留下的等待将来分享的话题,那就是“我们怎么才能在缺乏民主意识的本地社会土壤上培育出社区共治之花,让麓湖最终成为内外兼修的城市遗产”。
/ 2019年,罗立平在「未来城市构想」演讲
2017底,当麓湖从构想到实践开启第二个十年之际,我们选择开始一场更艰难的征程,去探索怎么去创建一种机制、去引导一种共识、去助推一种环境,以激发出这座未来之城的公共精神,培育出理想社区的共治之花。
在这里,我得向我前面的讲者马寅致敬,因为阿那亚的社群建设一直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他们也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公共规范和社区良序的建立。不过,相比于阿那亚天然的乌托邦属性,麓湖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
因为麓湖本质上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新移民城市,而它所拥有的大量公区——包括那些珍贵的湖泊与公园,都是开放的城市资源。生态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形态,创造了令人向往的生活体验,让麓湖成为公园城市的样本,却也提出了更大的难题:我们怎么才能永久持续地保障公区的优良品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来自城市的公众怎么才能和谐相处、共享优美环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地挑战”。
/ 公园城市同样面临诸多的矛盾与挑战
随着天府新区的迅猛发展,矛盾与挑战比我们想象的来的更快更猛。
2018年3月,地铁一号线的南延线开通、直达麓湖红石公园,在带来巨大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园区人流的暴涨。美丽的公园被外来者粗暴使用,入住业主不堪其扰,不停地向物业投诉,业主微信群上也炸了锅。我们为了有序管理,实行了限流措施,又导致没预约而无法进入公园的市民向市长信箱投诉,我们不得不去向新区政府背书。
这场冲突立刻揭露出麓湖公区的潜在矛盾,如果我们不能建立长效的管理体系,缺乏好的协商机制和公共精神去化解“私有”与“公共”的矛盾,那当下的冲突,就是日后“公地悲剧”的预演。
/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
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
刚开始时,我信心满满地去面对挑战,觉得自己拥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有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有国际化的视野,可以通过学习考察进行顶层架构的设计来解决问题。为此,我还专程前往英国著名的莱切沃斯小镇考察,它是田园城市之父霍华德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目前由花园城市遗产基金会进行管理,基金会拥有超过一亿英镑的资产,管理与服务范围涵盖了公共规划、社区文化、公益服务、乃至当地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运营。
/ 罗立平前往英国莱切沃斯学习考察
莱切沃斯基金会的管理架构很有趣,他们将理事的构成分为三类:社区居民的代表;社群club的推选;还有接近一半的专业理事,身份背景涵盖艺术、投资管理、法律等方面,以便为基金会的管理提供专业支撑;而政府官员也在其中占据了两个席位。同时,理事会采用双层结构,分为大理事会和常任理事会,兼顾代表性与高效决策的双重需求。
莱切沃斯的案例,给了我们关于顶层架构设计的有效指导。我期待能够快速地建立起麓湖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孵化搭建未来麓湖公区的公益性管理体系。
在我们设计的结构中,理事的核心来源是居民—代表麓湖的在地人群、社群—代表本区域的社会资本、商家与机构—代表麓湖的在地资源,还有就是专家理事—来自城市的专业资源,最后是万华:我们是主要捐赠人和资源平台。我特别认同凯文凯利《失控》的观点,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力排众议,一开始就放弃了主导控制权,仅为万华保留了两个代表席位。
在这个结构中,麓湖商业正在起步状态,席位可以暂缺;社群建设麓湖已有不错的基础,能推举出好的理事人选;寻找专家理事也不难;无法回避而又最具挑战性的恰恰是居民代表的推选。麓湖已售单元虽然已超过3000户,但入住率仅有10%左右,我们必须完成包括未入住居民在内的所有业主的深度动员和价值观的传递,才能激发出真正的参与性。这迫使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从组团到社区的二级议事系统,去培养公共议事的机制,构建出有代表性的社区自治体系。
但这件事也蕴藏着巨大风险,建立议事会,意味着要把公共问题拿上台面、放在众目睽睽之下,更意味着我们要主动把业主们组织起来——这对于任何一个尚在建设与销售期的开发商而言,都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尽管做好了面对各种压力的心理准备,在接下来的实际动员中,我们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为了能建立更加开放和直接的沟通渠道,我们主动建立了从组团到社区的各种业主微信群,尽管我们谨慎的设定了群规,但线上规范的突破往往也只在一瞬间,很快群内就因为一些小事或意见不合陷入相互指责,沦为了网络大字报的战场。当然我们是首当其冲,我们的一线员工甚至高管都从未直面过这样的争议,往往手足无措,不敢随意发言应答。
/ 2020「未来城市构想」现场
这时候我不得不自己去堵枪眼,每天下班疲惫回家后,甚至周末与假期陪伴家人时,都必须时刻关注群内动态,遇到场面失控时则必须亲自应对投诉、解决争议,有时遭遇不实攻击和黑白难辩时,确实会情绪低落、郁闷难受。
而我们自己的团队,一开始能理解这件事的人也并不多。很多高管都感到非常困惑:哪有一个开发商的总裁放着开发建设的正事不管,却非要去干该居委会大妈管的事。哪一个开发商不是规避矛盾、大事化小、分而治之。维稳的国粹不用,非去学西方人那套惹事生非的招数,这不是找死吗?
还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两件事:
有一天,麓湖辖区的派出所突然收到了一封举报信,有人将我们的公共议事平台,指责为由我蓄意建立的、用来对抗业委会的非法组织。
另一次,是业主中一位省内某地的县级官员,对社区议事会的做法不以为然,语重心长地在网上发帖,告诫我们不应去成立动摇国家根基的非法民间组织。
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国策。成都有着包容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在社区共治上早已是全国楷范。麓湖也因为创新的共治实践和强大的社区活力,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社区治理的先行样板,我们的实践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民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但还是会有少数思想僵化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动辄就上纲上线,从政治高度上质疑我们并误导他人与我们对抗。
而我们本身的一些管理问题和配套问题也很容易在网络喧哗无序的环境中被夸张放大,我甚至还因此收获了一些新的绰号,从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的“罗三最”,变成了有些人口中调侃的“罗三罪”和“罗三吹”。
/ 2020「未来城市构想」现场
麓湖社会创新初期所遇到的挑战也验证了我们对于城市未来的担忧——无论是一个公园,一个微信群,一个社区,其实都是我们社会的缩影。在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不自觉的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社会的风向很容易被强势和极端的声音裹挟,温和理性的声音被湮没。这样的社会缺乏应对风险的韧性,一旦出现问题,也难以形成自我动员的有效合力。
虽然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有段时间我也反复自问:这条道路,能走下去吗?我们能够激发起业主的信任,并慢慢影响、改变整个社区吗?
在与社治专家、有识朋友、忠诚麓粉的反复交流中,我更多得到的是坚定热情的支持,但最受鼓舞的是不少有共同价值观的麓客们已经以积极的行动投身参与其中。我告诉团队,也告诉自己:在这件事上,我们只能摸索着继续向前走。就像当初业主们选择麓湖是因为相信我们,未来,麓湖能不能长久,我们只能选择相信他们。
0 4 .
从“遭遇战”
到主动推进的社会动员
不过,这些困难与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启发,那就是让我意识到,要在缺乏公民意识的本地社会土壤上培育出社区共治之花,确实是一项比单纯的城市建设更为复杂的工作,它所需要的能力也和我原有的工作习惯完全不一样——富有前瞻性的顶层架构的梳理固然重要,但选择正确的路径更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自上而下的企业式管控策略显然是行不通的。
而那条通往更广泛的共识才能达成的路径究竟在哪里呢?我反复向社会学专家进行咨询,他们都指出,关键在于要自下而上地充分完成社会动员、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不正好就是我党长期以来搞群众建设的优良传统吗!
那我们怎样才能完成有效的社会动员呢?向来我都习惯于从广泛的阅读中去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和方法,自从投身到麓湖的社会创新事业,我的阅读兴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几本书让我豁然开朗,并逐步拼接起麓湖社会创新的路径。
在《使民主运转起来》这本经典著作中,帕特南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社会资本”。
他通过研究指出,相比于经济水平,社会资本才是影响地方发展更根本性的因素,而其来源在于人们相互之间所建立的平等型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产生的社群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莱奇沃思,其居住人口不到3万人,却拥有400多个社群,在莱奇沃思基金会的理事中,社群席位甚至超过了居民代表。
《合作的进化》主要研究了在重复博弈情况下破局“囚徒困境”的有效策略。
作者通过对策略对抗所做的进化研究,得出结论在重复博弈中,简单的“一报还一报”才是最佳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总愿意善意地相信别人首先选择合作,但也会及时惩罚背叛。而一旦达成了合作的默契,这样的群体就很难被恶意的策略打败,从而保持多数为善的稳定局面。
《合作的进化》聚焦在相互间的直接博弈上,而另一本相关著作《超级合作者》,则对社会中更常见的间接博弈进行了分析。
在间接博弈中,较好的策略就是通过对非特定对像的其他人的付出,获得熟人社会中的好名声,这样反而可以获取更长久的利益和回报。
《无需法律的秩序》其实也是这些观点的延伸。
当我们处在熟人社会中,大家都会更在意自己的名声,更信奉合作的价值。面对矛盾时,也更愿意选择相互忍让,从而最终造就了一种比法律手段更有约束力的民间规范。
《创新的扩散》这本书,则为我们揭示了创新事物在传播中的扩散曲线:
我们想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同,重要的是要首先找到少数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先行采用者,通过他们去搭建创新扩散的桥梁,之后,只要再获得百分之十几的各圈层意见领袖的认同,传播就将进入快速扩散的阶段。
书中还有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创新在同质化的圈子里传播影响更深刻,但跨界链接才能带来破圈突围,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
当我们将这几本书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基本连贯地为我们揭示了麓湖社会创新的路径:首先是孵化、培育、壮大社群,积累更加充足的社会资本;然后在更多的合作与共创中,培养熟人社会的土壤,打好良序社会的基础;进而,再逐步推动公民社会和地方规范的形成;而对于这样的社会创新之旅,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我们必须找到高效科学的扩散方式——就是充分发掘社群和社区内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进行有效扩散,同时促进强社交节点之间的彼此链接,以便达到破圈传播的效果。
/ 麓湖社区营造模式:先土壤+后庄稼
因此,我们改变了原有的社群建设理念,主动放弃了自上而下的召集、组织、管理的角色,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助推、赋能,去成就社群会长们的兴趣、心愿、创意和爱心。对于社群会长们,我的身份与他们是完全平等的,那就是后援会的会长!
目前通过注册的麓客社群的数量已经达到60多个——注册意味着必须要有社群会长的推荐,制定了完整的活动规划并通过3个月的筹备期考验。现在麓湖每年的社群活动超过500场,每到周末都会让人应接不暇,社群会长们常常开玩笑说,虽然乐在其中,但做麓湖的业主简直比上班还累。
/ 麓湖社群活动海报
可能大家无法想像的是,我们支持社群的一线团队其实只有6位同事,他们是所有会长的智囊团与协助者,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让社群破圈,组织会长们共创跨社群的活动,比如一月一会,尤其是助推社区的年度节庆共创:渔获节、龙舟赛、社区春晚。
这是我们社区春晚的排练场景,所有的表演者都是我们自己的业主。为保证节目质量,设有严格的海选机制,从主持人到各种类型的演出节目,大家都要“竞争上岗”。
最终呈现的舞台场景由社群中有专业舞台经验的会长整体把控,节目的精彩程度确实有不输春晚的感觉。
这是社区最受欢迎、参与程度最高的龙舟赛。去年第一次筹备的时候,整个麓湖只有三百来户入住业主,但在社群会长与议事会的带动下,包括未交付项目在内的所有组团都组建了自己的龙舟队和啦啦队,我所在的云树组团甚至筹集了4支队伍参赛。最终,超过400位业主加入训练和比赛,近3000位邻居到场围观。各组团的啦啦队挖空心思地准备了特别的服装道具和助威节目,让这场竞赛成为了脑洞大开、妙趣横生的狂欢。
/ 2019年的麓湖业主龙舟大赛
而今年的龙舟赛阵仗更大,设置了常规赛、表演赛和邀请赛三种不同类型的赛制,不仅会有麓山、麓湖的业主参与,万华和郎酒也将组队参加,参赛队伍的数量达到了40支。
原本我们想多赞助一些奖金,而参与共创的业主和志愿者们却认为物质激励并不重要,他们所做的创意是,研制一支“大力神桨”,就像世界杯的“大力神杯”一样,将优胜者刻在桨上,并一届届的传承下去。
/ 麓湖业主们共创的“大力神桨”
社区活力的增加让业主们越来越熟络,这给创建议事会、建设公共协商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土壤。2018年9月,我们开启了第一届社区议事员的选举,经充分的动员,在只有300来户入驻业主的状况下,竟有111位候选人志愿参选,最终包括未交付项目在内的所有16个组团都建立了组团议事会,并进一步选举出34名首届麓湖议事会成员,为社区建立起极有价值的公共协商平台。而到今年第二届麓湖议事会选举时,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有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选,80后的年轻议事员已占到总数的40%。
/ 麓湖社区议事员选举开票现场
我们中西合璧,引入有经验的罗规机构,帮我们做议事会的组织与助推。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世界上被广泛采用的平权议事规则,但一开始,要让一群自我感觉良好的社会精英,通过向主持人举手的方式获得发言权,并适应这种貌似低效但可确保平等有序的决策流程并不是一件易事。
经过两年的摸索前行,议事会通过协商达成的共识,给社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公共福利。
其中一件事是任何项目都会面临的头痛难题——封阳台,麓湖也不例外,甚至因为封阳台的事,业主还与物管人员发生严重的肢体冲突并导致警方的界入。麓湖之美在于建筑,如果不加控制,如同美女脸上的污垢,会更加惨不忍睹。
/ 假如麓湖允许随意封窗,
我们将无法再欣赏到这样的建筑之美
麓湖物业认识到堵不如疏,与议事会协商,通过了具有人情化特色的社区封装改造管理规则,对不影响建筑外观并有合理功能需求的改造,在获得相关邻居的书面许可与物业审查后,方可进行。比如麒麟荟有业主希望能在入户花园内部封窗,以减少高层穿堂风,就属于类似情形。
我所在的云树组团,组团议事会提出了将部分架空层改造成公共活动空间的提案,并达成了超过2/3业主的通过率和超过一半业主的众筹捐款。但还差5万多元才够改造所需的总费用18万元,于是组团议事员们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配捐申请报告,获得了麓湖议事会‘幸福资金’的支持。而幸福资金本身又来源于社区基金会的支助。当然万华又是基金会的核心捐助人。
/ 在组团议事会推动下改造的架空层“公共客厅”
云树“公共客厅”在组团议事会的用心操持之下,已于去年底完美落成,现在已经成为组团公共事物、邻里聚餐、孩子们英语角的据点。因为大家的众筹、出力、用心,邻居们对这个空间的情感,是任何开发商给予的精致配套都无法比拟的。
/ 孩子们在“公共客厅”中
0 5 .
属于麓客的“麓湖蓝图”
社区自冶能坚持走下来,更关键是有一群越聚越多的同路人的加持与共创,那就是我们的“麓客”。
/ 麓湖社群会长们的合影
早在麓山时期,我们就创办了“麓客”杂志。在麓湖,我们的“麓客·思享会”成为了成都有影响力的思想分享平台;之后,麓客社群也脱胎而生。一路走来,对于“麓客”这个称谓的坚持,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核心价值。
但是直到现在,当这些有血有肉的麓客和我们一起共创共享之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个名称的意义,它并非财富、精英的身份标识,而是一种代表未来精神、有共同追求的同路人。
麓客对生活充满热情。
就像我们社群里这一大帮乘风破浪的姐姐,特别能来事儿,是社区活力的生力军,她们通过寻找更丰盛的自我价值,撑起了社群活力的大半边天。
/ 麓湖社群中“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这两年,麓湖社群的青壮力量也越来越充沛,一健倾心、机车社、潜水社、电玩社层出不穷,为麓湖注入了越来越多的荷尔蒙。潜水社的4个小伙子,夏天的时候改装了一辆五菱神车开往海南,他们沿途将精心准备的礼物赠送给沿途城市的麓客,礼品中甚至包括精心保养的麓湖水草,过程被拍成抖音火爆一时。
/ 麓湖社群中愈发喷涌的男性“荷尔蒙”
当然,热爱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属。这位郭阿姨是我们去年龙舟赛年纪最大的参赛者,明天又到了我们一年一度的渔获节,79岁的郭阿姨也即将代表麒麟荟组团再次出征龙舟赛。这难道不是麓客楷模吗。
/ 龙舟大赛中年纪最大的参赛者
麓客对他人充满善意。
伍大爷,是麓客农耕社的社长。之前红石公园改造麓色菜园,正准备按部就班地开始播种,却被神秘之客抢先种上了作物,原来就是这位伍大爷先瞅上了这块宝地。在伍大爷和农耕社的悉心照料下,麓色菜园已经成为麓湖邻里宴的食材基地。今年疫情时,有家庭不便出门买菜,伍大爷在群上知道后,立马就去采摘新鲜疏菜送到邻居家门口。
/ 农耕社社长伍大爷和邻居们分享收获
疫情期间,我们还没交房的汀院、芸台漫汀两个组团,在网上自发成立了一个“武汉加油”群,短短20个小时之内,邻居们就募集了10万善款,并由志愿者高效透明地完成了防疫物资的采买和寄送。
/ 疫情期间,邻居们踊跃筹措善款
麓客对未来充满共创美好的意愿。
对渔获节的众创和推动,其灵魂人物是社区基金会的理事——范姐。范姐是位年过60却具有青春活力的热心人——她组织光影社、为A4美术馆做义务导览、操心社区的公益与文化事业。所以无论是3岁小孩,还是70岁老人,都喊她“范姐”。麓客杂志采访时,她有几句话很打动人:“每个地方的历史都是靠居民自己去书写的。我想在有生之年,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家乡。”
/ 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范姐
我们的社区春晚一直是由雅集会的唐文婷会长担任导演之职,她是四川天姿国乐乐团的团长,是将四川民乐带到全世界的文化使者。为了社区的晚会,她每年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加班加点、毫无酬劳地为麓湖操心尽力。
/ 麓客之夜总导演唐文婷会长
这几位则是今年我们议事会上提出议案最多的社区议事员。他们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到社区共建的事业中,从构思提议到推动创造,为建设理想社区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 踊跃参与社区共建的社区议事员们
还有一位即使违背他本人意愿我也不得不说的超级麓客——麓湖基金会的执行理事长:邝爸。
邝爸本身的身份就很多元,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科技企业创始人,也是公益组织四川狮子会的核心人物;他在麓湖创立了读书会,向麓客们分享人生经验;成立了麓湖讲师团,向外界传播麓湖蓝图;正如他所说的一样,他已经把麓湖的公益事业变成了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 将麓湖公益事业作为“人生下半场”的邝爸
邝爸对于社区的热诚与付出真是超出想象。他安排自己公司的团队为社区开发了免费的社群活动小程序,成为邻居们了解社区、参与活动、线上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个小程序被向麓湖取经的同行视为“价值千万”之作;今年疫情期间邝爸更通过公司向麓湖社区基金会捐款100万,用于慰问天府新区的社区一线防疫人员。
最近,邝爸一直在为我们构思完整的麓湖社区蓝图,他概括为三个层次:
人文上:留给我们的子孙一个可以传世的家乡!
环境上:留给养育我们的城市一个永恒的遗产!
机制上:留给发展中的社会一份样本和经验!
/ 麓湖社区蓝图Logo
希望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能完成一个理想,推动麓湖公共服务和社区公益精神、建立居民自助共治的长效机制。即使百年之后我们已不在人世,麓湖的水依然清澈,熠熠闪耀着骄傲和荣光。
这份蓝图是属于所有麓客的。需要从我、到我们、再到越来越多的麓客们,将这场社会实践的创新扩散开来,成为社区多数人的共识愿景与奋斗目标。
0 5 .
麓悦江城,
一次全新的开篇
对于这些令人神交的麓客,如果有参加过去年混沌大会的朋友,其实已经见识过他们的身影——就是照片中当我演讲结束时冲上台为我献花的那几位,这是几位麓湖社群会长悄悄策划的惊喜场面。
/ 2019年「未来城市构想」舞台上
社群会长们给罗立平的惊喜献花
那次演讲时我也剧透了万华在重庆的项目,这儿再剧透一张近期工地的现场照片,再过几天麓悦江城就将正式对外开放,欢迎大家前往参观,更欢迎大家未来有机会加入麓客行列。
/ 重庆麓悦江城效果图(上图)、施工现场图(下图)
今年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既是万华在成都耕耘了20年之久的麓之山湖大庆年,也是重庆麓悦江城面世的第一年,麓悦江城是又一次深耕的开始,我们希望把我们对未来城市的理解、不断的创新精神以及在成都的实践经验带给重庆。
/ 重庆麓悦江城效果图
我们对重庆的投资并非心血来潮、机会之作,从2017年开始,我们就受邀参与了悦来智慧城和毗邻的两江健康城片区的规划研究,我们选择悦来区域持续、聚焦地进行战略投资,非常类似于当年我们在成都麓之山湖片区所做的长期投资行为和策略,我们期待能在此为重庆打造一个全新的公园城市样板。
/ 选择悦来区域,进行聚焦性战略投资
但这一次,我们想尝试全新的开篇——那就是,我们会从项目建设之初,就将“麓客精神”移植进来,以此作为筛选器,选择认同麓客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朋友成为我们的同路人。
有意思的是,我们社群的会长们行动得更快。疫情结束不久,麓湖的社群会长们就通过自已的亲朋、好友圈已经开始了双城互访,目前,有4个重庆社群已经在筹备中;我们在即将面世的首期项目内也规划了供重庆麓客使用的公共空间和活动场地。那么在未来,重庆的社群会不会比麓湖起步更快更有活力?在麓悦江城未交付之前,我们是否就能破天荒地凝聚起重庆麓客的精神城邦?明年的麓湖龙舟赛上是否会出现重庆麓客们的队伍?我们可以一起来期待。
/ 重庆社群已经展开了丰富的线下活动
重庆是有特殊性格魅力的城市。前不久我一位朋友——在重庆颇有业界影响力的金瓦奖创始人朱柏霖,在朋友圈阐述他对于好房子、好社区的理解,他说得非常有意思:好房子应该有温度、有颜值、有气质、有爱。如果非要再加一点佐料,他希望每一个空间里面都有一点重庆的“麻辣”性格,那这个空间就真正完美了。
看来,我还需要再动动脑筋,怎么和重庆麓客们一起,为麓悦江城增加点麻辣味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