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游客轻快脚步在玫瑰花田中转圈起舞,频频按下快门,三亚吉阳区博后村玫瑰谷的春天,正在玫瑰花香萦绕种,以一种肆意的姿态绽放。
博后村的老乡们在玫瑰产业的带动下,以科技改良、勤劳坚守,在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种出热带阳光吻过的千亩玫瑰花田,无需等待季节更迭,热带玫瑰将芳香经济写进乡村振兴、老乡小康的答卷。
花农们正娴熟地采摘花瓣,这些玫瑰将被制成精油、护肤品,或成为游客相机中的“网红背景”。而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3年的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亚吉阳区博后村的玫瑰谷,与产业领头人和村民亲切交谈,留下了这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情嘱托;12年后,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的关键之年,博后村、玫瑰谷也能自豪地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乡村振兴的亮点汇报。
在玫瑰谷工作的博后村村民,从最初的平均每月工资收入1000多元,到如今年收入达6万元。不仅每月有固定工资,每年还可获得地租租金,生活有了盼头。
一朵花的“三产融合”之路,绽放乡村振兴“芳香经济”
“村民现在都相信,玫瑰种得越好,生活就越好,所以跟着我们种花的人越来越多”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创始人杨莹向凤凰网海南介绍。
玫瑰谷创始人杨莹正在与同事布置玫瑰衍生护肤品展台
从2009年试种玫瑰成功,到如今形成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这片土地用“一朵花”撬动了乡村振兴的“三产融合”奇迹。
从“盐碱地”到“花经济”:一产奠基,激活乡村造血能力
博后村曾是三亚典型的贫困黎族村落,土地贫瘠、产业空白。2009年,玫瑰谷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成功在盐碱地上种出第一批玫瑰,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参与种植。如今,园区玫瑰种植面积达2755亩,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分红等途径,年收入增长至3万-5万元。
“以前养猪整个村都是臭的,现在每天在花田上班,工资稳定,还能学技术,看着玫瑰一片一片开起来,心里也开心咧。”博后村在玫瑰谷工作的村民大姐跟凤凰网海南介绍,玫瑰谷的人事部门每周组织培训,从种植技巧到生活礼仪,他们的“职业化”转变让乡村有了新气象。
延伸产业链:二产加工,让玫瑰“身价倍增”
2014年,玫瑰谷迈出关键一步——发展玫瑰精深加工。提取精油、制作护肤品、开发玫瑰花茶、玫瑰鲜花饼等等,一朵花的附加值被无限放大。“我们的玫瑰化妆品线上线下都卖得很好,去年加工产值突破8000万元。”杨莹喜悦地向凤凰网海南亮出了二产成绩单。
村民们分拣的玫瑰花瓣,作为原料经过标准化处理,将变成面膜、香水等30余种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解决了鲜花滞销风险,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农旅融合:三产“引流”,打造乡村振兴新IP
玫瑰谷的“爆红”,离不开文旅产业的加持。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婚纱摄影、玫瑰宴、DIY体验等项目让“打卡经济”持续升温。
游客王女士向凤凰网海南介绍,她是从抖音上刷到4月9号开始有个玫瑰文化节,正是大片大片多彩玫瑰花盛开的时候,也没有呼朋引伴,自己一个人带着手机就过来了,怎么拍照都出片,好几个还没退休在内地上班的姐妹,都羡慕极了,王女士赞叹:“没想到玫瑰田能这么美,还能体验亲手制作精油!”
文旅融合还带动了博后村民宿、餐饮的蓬勃发展。村民谭先生将自家改造成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收入翻了几番”。如今,博后村已形成“玫瑰谷景区+特色民宿+黎族文化”的乡村旅游生态圈。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的“芳香样本”
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玫瑰谷的故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
杨莹透露,下一步将联合南繁局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继续研发新品种,并拓展电商领域,加强国际的文旅交流,产业融合,“让三亚的热带玫瑰走向世界”
在玫瑰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花海,更是一个村庄的觉醒。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一朵花串联起全产业链,乡村振兴便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中国乡村提供可复制的“芳香答案”。(舒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