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领导的分寸

接到嘉靖的召唤,杨金水的第一反应是非常诧异,因为从根上说,这件事情他已经明明白白汇报给老祖宗了,这时

接到嘉靖的召唤,杨金水的第一反应是非常诧异,因为从根上说,这件事情他已经明明白白汇报给老祖宗了,这时候突然把他召回来,莫非是嘉靖不满意,准备收拾他?

毕竟毁堤淹田是自作主张,虽然自己不是主谋,但也是重要参与者和谋划者。

所以从进京起,他就一直忐忑不安。

电视剧中有个细节,就是他递茶给吕芳,但吕芳没喝,反而让他喝了。

这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我非常佩服刘和平老师的地方就在于此,这部戏明明是虚构的,但每个细节都显得异常真实。

就拿这个细节来说,在小说《大明王朝1566》当中有详细的解释,可惜拍电视剧的时候,没法排出来。

递茶,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背后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吕芳喝了,那说明一切正常,递茶的人接着当差。如果没喝,那说明该被收拾了。

如果吕芳非但没喝,反而让递茶的人喝,那说明吕芳把递茶的人当亲儿子看待。

所以当杨金水举着茶杯忐忑不安的时候,吕芳一句你喝了,让杨金水如蒙大赦。

可惜还没等杨金水缓过劲,吕芳就说嘉靖要立刻见他,杨金水闻言立刻大惊。

再怎么说毁堤淹田也是大罪,弄不好就要掉脑袋,虽然吕芳护着他,可嘉靖一句话照样可以要他的命。

吕芳这时候就交底了,说嘉靖其实并不在乎。杨金水才放心的去。

这节戏虽然很短,倒是提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下属要不要替上司办脏事?

作为杨金水而言,他谈成了五十万匹丝绸的买卖已经是大功一件,但当下没有丝绸搞不定这件事情,这才被迫跟郑何合谋毁堤淹田。

说白了,杨金水其实可以不卷进去,只要把担子甩给郑何,哪怕到时候没丝绸无法完成交易,自己虽然也会担责任,但肯定不止于杀头。

但是一旦卷入毁堤淹田,只要将来事情翻出来,哪怕他明知这是嘉靖默许的,到时候嘉靖一定会杀他了事,用来堵住悠悠众口。

不得不说,杨金水确实是个好下属,自己主动背黑锅,当白手套,还直接把实情上报,确保最高领导者嘉靖对事情洞若观火。

但这种事情做多了,照样会死人。脏事就是脏事,虽然能得到领导暗地里的好处,但明面上肯定吃亏。

后来杨金水就是因为太能干,又要主动背黑锅,才被迫装疯好几年,直到吕芳被驱逐,自己才得到解脱。

所以到底要不要干,核心关键不是脏事到底有多脏,而是要看领导是不是个赏罚分明的人。

嘉靖虽然将大臣玩弄于手掌之中,视百姓生命为草芥,但不得不承认,他还是个赏罚分明的领导。

正是由于他明白整个事情到底谁有功谁有过,所以才会对吕芳说,明面上不要给杨金水什么,暗地里赏他一点。

哪怕后来海瑞捅出毁堤淹田,嘉靖也兜住口子,尽量保留了杨金水一命。

但他的后代崇祯就正好相反,此人虽然勤勉有加,但实在是太好面子,什么脏事都不肯干,底下人替他办了,他也不给额外赏赐,要是办砸了,他立刻甩锅杀人。

这样的领导,怎么可能有下属卖命?

比崇祯更过分的当属剧中的严世蕃。

胡宗宪明知道毁堤淹田,但他还是将所有事情都扛起来,一方面是为国分忧,如果此事被掀翻出来,浙江立马乱套。另一方面是报答严嵩的知遇之恩,他只要将马宁远的真正口供弄下来,严党立马倒台。

做到这份儿上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但胡宗宪依然希望能做的更好。他指望提前跟严嵩透个气,这样第二天君臣奏对两人心里都有底,也能更好的配合。

可惜被严世蕃阻止了。

严世蕃阻止胡宗宪去见严嵩的目的非常简单。他知道虽然自己是严嵩的亲儿子,但严嵩明显更喜欢这个学生。所以只要有胡宗宪开口,那严世蕃想搞的毁堤淹田,进而实行改稻为桑的方案绝对搞不成。

于是严世蕃搞两头瞒,明明是他阻止见面,但他跟严嵩说是胡宗宪不愿意来,可反过来立马逼迫胡宗宪辞去浙直总督,好让出位子,这样接位的郑何二人,就可以按照原来的方案继续干下去。

这一下就把胡宗宪至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失去严嵩信任的他,裕王党又不肯接纳,顿时成了通风道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辞职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提前得到杨金水奏报的嘉靖,对整个事情洞若观火。

于是在胡宗宪最困难的时候,嘉靖站出来支持了他,并且还非常贴心的,将胡宗宪从改稻为桑的乱麻当中,抽身出来,这让胡宗宪非常感动,才有了后来,宁可违背严嵩命令,也一定要为国剿灭倭寇。

因此,当好一个领导,不是光分配任务就行,该给下属撑腰的时候,就必须站出来,只有领导给下属当好后盾,做好后勤,下属才可能成为破局先锋。

至于三方中的最后一个,谭论,其实他虽然什么都知道,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所以他汇报的意义无非就是让裕王党知道毁堤淹田的实情罢了,并没有什么重要作用。

正好就被刘和平编剧略写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